在積極心理學中,個人的童年對其一生影響如何?

時間 2021-05-07 02:32:03

1樓:於繼超

其實單方面來講,童年只是乙份記憶,從經歷和環境上分析,可能會塑造你對物質與人的認知,在積極心理學中有提到先天性和後天性,後天的認知是可以不斷的塑造的,童年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或許存在一定創傷,周邊環境的塑造對你能否看待正確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2樓:

高讚答主的結論說白了就是基因決定論。人的童年經歷要真沒有多大影響,豈不是否定了幾千年來人類文明發展出的教育體系和成果?這麼說把比爾蓋茨放在內戰的敘利亞長大他還是比爾蓋茨,把陶哲軒放在沒有數學教育的非洲國家他長大還是陶哲軒?

3樓:鹽選推薦

想要弄清楚童年「缺愛」對大腦的影響,首先,我們必須來簡單地了解一下人類大腦的發展。

我們都知道,基因,也就是 Nature 先天的因素,為大腦提供了基本的發展藍圖。

然而,大腦並不是完全由基因來決定的。

環境,也就是 Nurture 後天的因素,決定了大腦如何使用自己的功能。

大腦當中有許多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會相互交流資訊,然後集體做出反應。神經元怎麼相互交流呢?靠的是 Neural Pathway 神經通路。

神經通路有乙個神奇的特徵:越用越好用。你在生活中哪個行為做得越多、哪個思維模式用得最多,這部分相應的神經通路就越強壯、也越持久。

比如說,我非常喜歡喝茶,尤其是在寫作的時候,我總是會泡一杯茶放在手邊。對我來說,「寫作」和「茶」這兩個神經元之間的神經通路就特別強壯,有的時候只要聞到茶葉的香味,我就會有一種恍惚感:我現在是不是要去寫點東西了——哪怕其實此刻我正在朋友的家裡喝茶聊天。

而你那些經常不用的神經通路,會越來越弱化,直到消失不見了。比如說,我小的時候曾經是左撇子,但是在老師和家長的「暴力」糾正下,我現在已經不怎麼會用左手寫字了。

神經通路的生成與強化,也體現為生活中「習慣」的養成。這也解釋了對我們來說,為什麼舊的習慣很難改變,而新的習慣也很難建立。

現代科學普遍認定,Nature 加上 Nurture 形成了人類大腦的發展。

在後天的因素中,壓力,是乙個影響大腦發展的重大因素。回想你的人生,不管你處在什麼年齡段,你肯定都遇到過很多壓力。壓力會讓你渾身緊張、心跳加速、口乾舌燥,有些人還會一下子頭腦空白,四肢僵硬……這都是因為,你在面對壓力時,身體會分泌一種叫做「皮質醇」的壓力激素,「皮質醇」會讓你的全身進入到暫時的「應激狀態」中,來應對眼前的麻煩。

當然,不是所有壓力對於我們的大腦都是有害的。一些適度的、暫時的壓力,比如說,學習一門新的課程,還會對你的大腦有益,因為它在幫助你發展、強壯新的神經通路。

還有一些壓力,比如說,考試沒考好、和同學打架了,雖然在當時對你來說是一種壓力,但是在事後,如果你生活中重要的成年人,比如父母、老師等等,可以給你足夠的安慰、鼓勵和理解,你的「皮質醇」就會在他人的關愛下逐漸平復下來,你的身體和大腦就會慢慢地關閉「應激狀態」。你明白,雖然剛才你確實是有壓力的,但現在你是安全的。如果這樣的事情在你的成長中反覆出現,你的大腦就知道了,壓力是暫時的、會來了又走,你會在身邊重要大人的安撫下重新獲得平靜。

這就好比你在樹林中探險,遇到了乙隻很可怕的大狗熊。你開始緊張,心跳加速,壓力激素「皮質醇」開始分泌。你弓起身體,握緊了拳頭,做好了要麼逃跑,要麼和這只熊奮力一搏的準備。

就在這時,這只熊卻突然跑走了,或者你遇到了有經驗的獵人,你就不再緊張了,你的身體也慢慢地恢復到了正常狀態。

所以,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 Winnicott 會說,好的父母不是「不會犯錯的完美父母」,而是「足夠好的父母」。「足夠好的父母」會犯錯誤,會失敗,當然也會傷害到孩子,但是他們會道歉、會安撫、會彌補。他們帶來的壓力是暫時的,也是可以在之後被安撫的,孩子不會一直處於壓力的狀態中。

4樓:洪權

心理研究都是不夠實際。多數都是猜測的結論。

在心理實驗中,我們乙個眨眼的過程中,記憶就會消失一部分。

這個實驗解釋的是遺忘。可是,另乙個現象是:情緒來的快,去的也快。

情緒停留久的,就是這兩個問題的結合。情緒流過,記憶卻記住了情緒的感覺。

平時,容易瞬間遺忘。卻又觸發這個情緒記憶。

所以,不存在童年影響的假設。只有記憶是否被觸發的問題。

心理現象中,各種情況太多,需要抽絲剝繭。

那麼,遺傳?記憶還是遺傳?需要進一步實驗。

再進一步,安全型等表述出來的是心理模型。也就是反應模式。行為和心理的習慣方式。

這個是長期形成的習慣。跟拿右手吃飯一樣。一旦形成習慣,難以改正。

改過了,就會感覺彆扭,不舒服。那麼,這種習慣如何形成?就是童年的生活環境影響。

但是,後來的習慣也會很多改正。所以,不能完全歸結為童年的問題。

5樓:豌豆啊豌豆

積極心理學我也不是很懂,但個人經歷讓我覺得人一生的性格的形成應該和天生與後天都有關係吧,但個人感覺跟天生基因關係較大。我自己就是個例子,有人說童年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可能會有不完善的心靈,但我就是個十歲以前生活中沒有父母的孩子,跟奶奶生活,並沒有什麼心理陰影,孤僻的情況,還是很健康的。不能說童年對乙個人沒有影響,但我覺得天性很重要,天性會影響一生。

6樓:四姑娘

人會經歷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如果提前跨越某個階段,畢竟會在後面的階段補回來。

我感覺乙個人的童年對這個人的一生影響很大,童年缺少的東西,在成年後都會補回來。影響的是乙個人的心理,無法抹去。

我的朋友是長女,童年父母比較苛刻,打罵,更關注MM,她特別缺少安全感,成年後交友甚多,猶豫不定。終於成家了,可無比依賴另老公,接送上班,孩子可以別人帶,老公要天天陪著她,天天曬「幸福」說「幸福」,真替她老公心累,亞歷山卓。

7樓:

非專業回答。

父母在我十幾歲時離異了,父親是渣,全靠我有一位偉大的母親,雖然是農村婦女,但是愛看書會畫畫,30多歲自學電腦報了裁剪班,雙腳雙手把我和弟弟養大,我是典型留守兒童,性格隨媽,固執驕傲敏感。

轉折在這裡,媽媽在我初三時先是子宮出問題做手術,後又出車禍傷到腿,一系列事故她就垮下來了,她在家養病時質疑全世界,和姥姥等一眾親戚對抗,覺得天下所有人對會傷害她,但是過分愛我和弟弟,堅持在大雪大雨裡拄著拐杖到我學校看我,每一次她來看我時,我都哭著求她保重身體,大概那時候開始和她生疏,產生一種抗拒的心理,為什麼要一次一次不顧自己身體來給我我不需要的關懷呢?我所希望的就是她養好自己的身體。。。後面又發生了一件大事,結果我們的關係又惡化了,她怪我不聽話,我怪她掌控欲太強。。。

好像跑題了,我高三那會神經衰弱,睡不著,各種頭痛,時常都會恐懼做惡夢,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大三才好轉。。。

我愛她,但是我怕她。太多事情說不清楚。跑題跑遠了。。。

媽媽對我的影響很大,我一遇到她就會方寸大亂。

現在我目前的生活還是比較積極的,一些性格缺陷都被我物件化解了。。

以上。。。

8樓:清歡

其實可以說,對於這樣相似的問題,我是非常敏感的。因為我潛意識裡就一直是認同我現在這樣的性格這樣的心態就是受童年陰影籠罩著的,我就是童年失敗的體現者。並不僅僅是為現在這樣的自己找什麼藉口,真的事實就是因為童年的災害毀滅了現在的我。

所以我是很痛恨自己的現在,更痛恨自己的童年。

9樓:夜鳶

心理學的學派非常多,非常的多,簡直是一地雞毛,基本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

至少我看發展心理學的時候,孩子的幼時跟父母的親密度和關係是會對長大後產生影響的。

而一些兒醫也會堅持親密度提公升對於孩子的性格塑造很有好處。

一些教育心理學也會提到這點。

所以你得都看看,對於心理學這種學派和大師眾多的學科,每個學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選那些共同的東西去看,不要偏信某個學派。

10樓:楊拉登

就說一點,要研究父母行為模式對孩子的童年影響,首先要排除的就應該是親生父母,只有這樣(研究領養子女行為,最好是同一家庭領養的不同孩子之間的差異)才能剔除遺傳因素或者說天生因素,得到純粹的後天環境的影響因子到底有多大。

反過來,要研究先天因素有多大,那就是研究分開扶養的同卵雙胞胎。

拿親生父母養育親生小孩舉例子,這個例子有任何意義?

PS:看過乙個很有意涵的論述:乙個人如果99%受先天影響1%受後天影響,比反過來的決定比例更有自由意志,因為先天反而是完全屬於你的內秉的特徵。

11樓:吳先生

實踐出真知,哪種說法都可以講的頭頭是道,至於哪種更準確或者說其實因人而異是需要至少數萬個嬰兒數十年的調教研究才能得出的結論。

簡易版可以去看《人生七年》幾(八?)部曲,但仍有不少侷限性。

12樓:丘廣濟

這個話題中,最核心的爭論,在於人的天性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的。

人一出生是白紙一張,還有其固有的性格習慣存在。

比如,同一父母,生了雙胞胎,三胞胎,等等。這種同時存在,同時降臨的孩子,童年的生存環境也差不多。事實上,未來的人生,卻大不相同。

那麼,同一父母,生了不同年份的孩子,2個,3個,… 6個,…更多個。最後的未來人生,更是差異大。

所以,「童年經歷對成年之後的影響並不大,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基因。」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性格是天然存在的。從一出生,就有了差異。

後天環境與影響,只是進行改良與提公升。主要是通過觀察學習,掌握生存所需要的知識與經驗。與天生的性格關聯不大。

假如,非要認為,後天努力是決定一切的因素。

很遺憾,有時候,有些父母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很幸運,有時候,有些父母會把孩子的一生發揮得盡可能光彩。

前者的父母,逆著孩子的天性在操作。

後者的父母,順著孩子的天性在操作。

如果承認了天性的天生存在。那麼,有些人就少了很多藉口。

比如,我就是從小受家庭影響,才變得如此脾氣與性格的。這樣的藉口,就說不出口了。可惜,說這種藉口的人,往往會找更多理由,描述為什麼。

1、父母經常打孩子。2、父母經常不顧自己的感受強迫自己做事。3、父母離異了,導致生活質量下降,自己感受到了殘缺的關愛。

4、由於外在的打擊,導致家庭經濟嚴重下滑,讓自己過得生不如死。5、由於自己的嚴重疾病,導致自己沒有了生存意志。6、由於父母某人,有嚴重疾病,而令自己無法實現願望。

7、由於兄弟姐妹中有人有嚴重疾病,導致自己的願望無法實現。8、由於自己經常受到同學的傷害而令自己的學習生涯一塌糊塗。9、由於自己常常被老師針對,導致自己的不願意學習。

或者是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好多理由,這些,都被描述成不可抗拒的外力,影響了自己原有的人生軌跡。

那麼,這些真得會導致自己的性格重塑嗎?

為什麼有相似遭遇的人,有些成功了,有些走不出來。

天性的天生存在,我認為,這是真相。當然,那個心理學家,把天性天生存在,歸結為基因。

而我認為,天性的天生存在,原因更為複雜。目前還在研究中。

積極心理學對自我學習 生活 工作的影響與作用是什麼?

Inlakesh 一大早的元氣滿滿讓你會發現周圍的事物都是可愛可愛的我親身體驗過 故事就不說了 試一試以積極的想法,積極的心理提示去體驗一下一直以來習以為慣的生活或許你會發現那一些些隱藏起來的 小星星 晚安 最後最溫柔 你會發現一切都越來越好。有乙個人被誤診為癌症,醫生說他活不過兩年,兩年後他真的死...

積極心理學是否有一刀切的嫌疑?

豆瓣醬 在我看來積極的心理也並非是滿足於現狀止步不前的心態反而悲觀主義才更滿足於其他們會覺得什麼都是沒有進步的把自己的想法圈禁的起來。並不會努力勇敢在他們的眼裡都是有遠見的遠見到不想去實行反正有失敗的經歷那就不要去實踐。我認為的悲觀主義 而積極的心態在我看來是就算遇到大家都認為打擊的事情自己內心也不...

心理學在今天的正常生活中是如何應用的?

熱忱 我覺得這個不是說套用公式什麼情況符合什麼公式。它是乙個內在的東西,讓你能更好的認識自我,提公升自我,去接納一些事情。我表達不清楚大概就是乙個內在的提公升自我的潛移默化的成長。自己能感覺到內心的變化 心理系大三 這是學了一點諮詢後感覺到的,之前學的都沒感覺到什麼 cui上酸菜hua 作為心理學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