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心理學分析乙個人買了非常糟糕的東西,卻要硬著頭皮讓自己相信它是好的?

時間 2021-06-18 06:23:50

1樓:中啟心理諮詢師

如果不硬著頭皮相信它是好的,就得接受自己是「壞的」(這在心理學中有乙個叫甜檸檬效應)。

我們都會為了讓自己的小心臟舒服一點,而去努力的,這如果不影響生活就無需在意。

2樓:山下的老王

分析就是東西已經買是不可改變的既成事實,如果覺得糟糕,那就會讓自己很難受;行為不可改變,為了讓自己舒服點兒,人就會傾向於認為還湊合。

公升級一點兒,如果買了這個糟糕東西的這個行為恰巧幫助了乙個很需要幫助的人(比如扶貧)。那當事人就有立場覺得東西差了……因為即使「承認」東西差,自己也是做了件好事,而不是犯了個錯誤,更不必質疑自己的智商之類。

當然,很多時候這個過程都在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畢竟帶著點兒自欺欺人的味道,一旦意識到就「破」了。

這套邏輯,可以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有所體現:交友、藝術鑑賞、購物、投資等等……簡單概括就是,人類為了讓自己覺得自己是個還不錯的人(有點兒繞)會做出很多努力,其中就有一部分是通過騙自己。通常更高自尊的個體或者社會支援系統更完備的個體更理性一些,效率更高些,也大體可以用這個來解釋。

3樓:普眾心理音聲

一件物品的價值是由」需求「決定的。

飢餓的時候,麵包比鑽石更有價值。

能買」它「,一定是在當時滿足了某種內心需求,只是這個需求隨著時間、地點、情境的轉移,變得不重要了,所以看起來,它就變得糟糕了。

」硬著頭皮相信它是好的「,這也是一種保護機制,不讓自己體驗到糟糕的感受,不自我攻擊,這很好。

只要能看清自己的心,不自欺欺人就好。

如何從心理學方面科學地忘記乙個人?

壬眾 當代人已經拜倒在了科學,這乙個新興的大宗教的裙下,相信什麼都能用科學的方法解決。然而,現實並不是如此美好的。不過我還是嘗試解答一下 人對任何事物或者人的執念,大都源於心理層面的缺失,他正好彌補了缺失。比如,兒時特別窮苦,長大有錢了還是特別扣或者特別亂花,反正很難正視錢,放下錢。根據這個原理,你...

心理學家能夠把乙個人分析到什麼程度?

Mike 分析和探索是與當事人共同完成的,心理學家無法將乙個具體的人的個性化特徵分析到乙個非常深的深度,而完全脫離當事人的努力!如果在當事人的努力下,有可能他們兩個能夠共同將體驗追溯到嬰兒時期,當然,只是將體驗的部分因為記憶和情節在那一刻,是很難捕捉到的 還可以共同去看整個家族命運是如何輪轉的 心理...

為什麼看了心理學書籍,卻很難輕易判斷乙個人性格?

打個問號 KK 人的性格表現有先天和後天的部分,和接觸的人也大有關聯,心理學只能給你乙個基本的參照體系,不能生搬硬套。要知道人的性格,可以觀察他的日常行為和交友關係,一般可知大概情況了。 哈欠大王 理論都是無數生活個案結論的概括,但生活是理論的演繹,都那麼簡單那就是機械人的社會了。背景文化成長,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