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放縱慾望享樂以後,為什麼會出現負罪感?

時間 2021-06-03 04:39:01

1樓:知識焦慮

負罪感,不滿足道德(社會認可)。心裡稍微有一點不喜歡父母,責任與權利失衡。

實際上道德是會隨時代變化的,負罪感只是在某種文化下形成的一種感覺。挺好的,可以用來平衡我們在社會中的地位。但別讓他擊垮我們。

一切的結果不是主觀感受決定的,要看總體的客觀發展。

2樓:

需求和能力不匹配吧!

這個有點像九型人格下9w1的壓力模式

追求完美,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結果,就會導致自身矛盾下的自我救贖,又受困於完美主義的理想狀態,最後就容易出現負罪感。

3樓:yvette

非專業回答:

當乙個人意識到自己是在放縱享樂的時候,(這些詞本來就帶有一些負面性)才會出現負罪感。而不是乙個人做這些就會出現負罪感。

再有就是我們從嬰兒時期就被教育要像好的靠攏,遠離不好的一切。那為什麼不在意識到的第一時間調換方向而要感覺負罪呢?

大部分孩子從小就被認為是壞的,我們接受的教育讓我們「天生」為不好的感到羞恥。這是一種習得性反應,是被人為注入信念後出現的社會性情感。

4樓:F-real

不是專業人士,提供猜測僅供參考:

1.放縱享樂,不利於目標的實現,作為一種防禦機制,人對這樣的行為產生負罪感作為保護。

2.從小被教育,放縱享樂是「不好的」,勤奮努力是「好的」,放縱享樂習慣和道德相聯絡。

3.第一點是客觀原因,第二點應該是決定性因素,如果文化認為放縱是高尚的道德,大力推崇(實際上也不可能),那麼應該人不會對這樣的行為產生負罪感。沒法做實驗,就拿大學宿舍舉例子:

同宿舍都在打遊戲,形成享樂也沒關係的氣氛,很多人應該會融入這樣的氣氛(如果沒有什麼生存壓力的話),這還是在刻苦努力的文化薰陶下的結果。

5樓:易銳

慾望是前進的動力。

釋放慾望後

一方面失去了壓強,不像慾望充沛時那麼有鬥志了;

一方面消耗了能量,想要短時間內再次縱慾往往會力不從心;

還有一方面,會使釋放慾望帶來的快樂產生邊際效應,以後需要更大的積累和努力才會帶來同等甚至略遜的快樂,這種熵增很可能不可逆。

就像推倒多公尺諾骨牌,推那一下並看著一連串牌依次倒下,是很爽的。但是你心裡不可能不知道,想要再爽一次你又要費時費力擺多久。而且玩家會不由自主的擺越來越大規模的陣勢才能感到快樂。

對自己生命的消耗感,和看著骨牌倒下的成就感,更加加深了那一刻你的愉悅,抖m和抖s的快樂存在於每乙個人的基因中。

負罪感很可能是對某種東西走向終結的一種負罪。每一次釋放慾望,你的潛意識就產生了向某個終點又走近一步的感覺。這個負罪感本身也是快樂的一部分,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

6樓:裊裊無聊

這個負罪感其實也是一種防禦機制,避免內心的衝突引發的焦慮感。

本質上來說,放縱慾望等同於本我(原始慾望)擊敗了超我(道德規則),本我自我超我系統平衡被打破,引發焦慮感。

為了抵消這種焦慮不安的情緒,人需要給超我加籌碼,以用道德標準反思自身縱慾行為,產生內疚感。

系統穩定才能健康發展,有耗損就要有補給。

當媽媽以後為什麼會變慫?

董小姐 不覺得是慫啊。我反而覺得你是當媽媽了以後就成長了啊,這種改變超級偉大。你也說是素質低的人,所以和他們爭執也沒有什麼用,如果是對方造成了對自己的實質傷害,有理有據的要求賠償或者道歉,就不卑不亢的理論,讓孩子明白不和素質差的人理論是因為自己時間寶貴,自己身體珍重,沒必要為了不值得人和事兒生氣,浪...

人受到刺激以後為什麼會變成瘋子

霧中的小樹林 瘋子就是行為沒能被理解的人。大家如果很仔細地理解他們,其實他們的行為也是能被理解的。我們身體是為野生生存設計的。有些部分不為大腦控制,也沒有高階的語言理解能力。在這些部分覺得我們的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就會產生一些不為大腦所理解的行為。這樣的行為,其他人會覺得莫明其妙。就可能給人帖瘋子的...

練習正念冥想以後為什麼會覺得擺脫痛苦覺得恐懼。是不是陷入抑鬱情緒反而有安全感,有藉口逃避。?

練習正念冥想似乎是為了和痛苦和平共存,而不是擺脫吧 宣洩情緒的吶喊聲迴盪在山谷,你不是呼叫的那個人,而是山谷上的廣闊天空。 潘嘉爾 我個人有類似的經歷。當時練過呼吸,冥想,運動 各種對治法。後來自己經歷和學習後,發現一切對治法都是打擦邊球。有作用,很慢,很難,所以堅持困難。如果可以都堅持下來,有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