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說明「如何阻止某人做某事」?

時間 2021-06-01 19:37:38

1樓:

不小心兩年過去了,最近看的一本書——《細節》,作者是:史蒂夫·馬丁,諾瓦·戈爾茨坦,羅伯特·西奧迪尼。恰巧在這本書裡遇到了問題前半部分的答案,於是回來回答兩年前的自己。

先說結論:在說服某人時,那種措辭能夠更加見效,要根據對方對關於這個行為的社會規範(social norm)有何看法。一般來說,對方會更加在意違背(而不是順應)社會規範的代價和好處。

因此,在想影響他人的行為時,從違揹他心目中的社會規範的角度去遣詞造句,收效比順應的角度更加見效。

舉個例子:這裡就沿用書中試圖影響朋友「打噴嚏從來不捂嘴」的例子。如果你的朋友認為打噴嚏捂嘴是符合社會規範的,那麼有效措辭就應該強調違背這一規範的人有何負面特質。

比如說:「打噴嚏不捂嘴的人真是不負責任啊。」相反,如果朋友認為打噴嚏不捂嘴很正常,那麼措辭該強調捂嘴的人(違揹他心中規範)有哪些正面特質,比如說:

「打噴嚏捂嘴的人都很負責任啊。」

作法:想勸說他人時,在措辭之前,應該先考慮一下受眾對社會規範的認知狀況,然後再把某種特質與違反規範的人關聯起來,最後再按照「違背」對方心目中規範的角度措辭。

可惜,關於問題後半部分,關於「激將」的有效性,暫時還是沒有找到答案

如何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熬夜?

記得以前看班傑明巴頓奇事,裡面說深夜聽到自己最親密的人酣睡的聲音覺得很安心。作為重度熬夜病患者,覺得這句話有戳中自己不肯早睡的原因。再說多一點,我還是不晚起不開心星人,因為當世界甦醒時我睡去會令我感到很安全。 當熬夜成為一種習慣 你自己不會承認的你總打算著要把作息時間慢慢提前早睡早起 人總會不知不覺...

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社會時事

白音 個人認為哈,在沒對科學理論知識有把握,對實踐沒有經歷的情況下,建議別瞎分析。總有這麼一批人,自認為學習了一點心理學學習了一點社會學的理論,學習一點 XX理論 就開始了,今天這個 效應 明天這個 理論 都是混弄不懂的人的,這個所謂的專業名詞一出現,不懂的人先查一查這個詞什麼意思,說的什麼事。查著...

從心理學角度如何解釋 膩 這個概念?

斯佩洛 在我們內心有某些方面的慾望需求時,對應的相關刺激才能讓我們感到愉悅,隨著刺激逐漸滿足了我們的慾望,相關的刺激事物就是膩了 生物趨利避害,而膩是避 利 曾經的利。當曾經的利對自己無利就會產生膩這種感覺來逃避不利。膩,就是夠了。不需要了。我看書無論感覺多麼好,都只看一遍,第二遍就會膩,因為已經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