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和科學角度說明為什麼有的人很懶而有的人很勤快?

時間 2021-05-12 05:15:42

1樓:90胡同兒

天道酬勤?別鬧了,被誤解三千年了 - 90胡同兒的文章 - 知乎 https://

zhuanlan /p/26

5628008

2樓:Ryub

1.身體素質強弱/耐久力

2.動機

其實懶惰本身沒什麼,只要你願意,你可以懶死,但懶惰確實讓您無法獲取社會資源,包括但不限於財富。

地主家的懶閨女是有錢,但她那是繼承的。

先說第一點,天賦身體的強健程度:

有句很流行的觀點是:

千萬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什麼天天加班,熬夜,如果努力就能成功,富士康流水線上工人個個都比你強。

這個觀點其實是不符合事實的

我有乙個更實際的看法,我在工廠總計工作的時間大概有八個月(念書的時候寒暑假累計),大部分工人並不勤勞,他們幹幾個月就跑了,錢花完了享受完了,才又去找工作。他們就是「三和大神」。

真正勤勞的是能堅持下來的這種,這種佔比不能說少,但也不能說多。根據我自己直接的經驗,這部分真正勤勞的人基本上是通過自己的辛苦,讓子女妻子過上了不錯的生活,能在老家買房。你不能拿這部分人去對標出任CEO,迎娶白富美這種成功。

他們對標的是他們所在階層的人,也就是,因為不勤勞而依然過著貧困生活的人

注意我用的是不夠勤勞,而非懶惰

我倒不是袒護懶惰的人,而是得承認,人不僅智力的天賦有差別,體力上也是有區別的,同乙個工廠的工人,計件工資,總是有「熟手」,不能就認為後面那些人都不勤快,懶惰什麼的,這不符合實際情況。有一小撮讀書讀的比較高的人,恰恰是因為他身體比較弱,從事不了重體力勞動,才一直依賴讀書,試圖找乙份腦力活,或者輕鬆的體力活

在我們那的農村是沒見過真正的懶人的,哪怕村里那個一直打零工做貨郎的「傻子」,我也不認為他懶惰。他其實是很勤快的。

真正的懶人只在一些嬌生慣養的同齡人身上見過,極個別的。Ta家有錢,就那樣貪圖享受,懶得要死也沒啥,估計也夠在那一輩子夠花的。(我要是有那麼多錢,有可能同樣會變成只享受的懶人)。

思維懶惰是存在的,戰術勤奮去麻痺自己以忽略戰術上的懶惰也是存在的,這個我承認,不願意思考,但這個標準最好放在Educated Class裡面去分析。

第二點,動機:

這個其實沒什麼好說的,無利不起早。

工人怠工,要麼就是錢給少了,要麼就是缺乏激勵,要麼就是工廠人文環境不行,比如領導的管理不行,同事關係差,工作壓抑之類的。這在管理學上是基礎理論了。

我當年考研的時候,那有一段時間是廢寢忘食,為啥?因為目標不一樣啊,考上研究生(當時那個目標而言)會覺得很有價值,因此很勤奮學習。

但是工作的時候為啥就懶惰了?錢少,又覺得這玩意就是拿青春換錢,成長價效比太低,自然就不願意幹。

人給自己幹的時候一樣會勤奮,給別人幹的時候,多少是有點摸魚的。

暫時想到這兩個。

P.S.精力管理很重要啊!!!

3樓:鹽選推薦

我們的大腦是否天生就被懶惰行為所吸引?有研究顯示,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每當我們試圖進行身體活動時,就必須得呼叫額外的大腦資源,所以大腦會為我們自動「設定」為更喜歡躺在沙發上的「懶人模式」。

換句話說,不愛運動,可能不全是你的「錯」。

不愛動,大腦想要「省電」

嚮往運動的人或許都有過同樣的經歷——無論是游泳還是瑜伽,跑步還是器械,興致勃勃地辦理了全年的健身卡,到頭來使用的次數卻屈指可數。一想到要運動,各種藉口輪番上陣,「想動」只是某個瞬間,「不想動」卻是常態。儘管社會文化總在鼓勵我們積極運動,然而實際上,人們的積極性卻總是無法被調動起來。

究竟是什麼阻礙了我們去健身房的路呢?一項新的研究為我們的「懶惰」提供了看似合理的解釋。

這是一篇刊登於《神經心理學》的研究,它告訴我們懶惰其實是大腦的選擇。來自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大腦行為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馬蒂厄·布瓦貢捷和他的同事表示,當人們試圖進行身體活動時,必須調動額外的大腦資源,所以人們會在潛意識中選擇「節能模式」,而拒絕運動。換句話說,在大腦的「慫恿」下,儘管我們對運動有著良好的意願,可實際上卻變得越來越不積極。

這些年來關於「久坐不動」危害的研究層出不窮,其中乙個原因便是,久坐確實成了一種全民「懶惰模式」。而今,研究再度證實,我們的大腦天生就被久坐行為所吸引,研究結果的新鮮出爐,也為人類的懶惰找到了最好的藉口。從古到今回顧人類的發展,大腦節約能源確實對人類生存至關重要,於是長此以往,大腦便成功建立了屬於自己特殊的「節能模式」——運動口號喊得再響亮,也無法使大夥兒成功從沙發上爬起來。

4樓:瀟雨

我也覺得主要是先天的因素。

身邊的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比較熱愛生活。他們有很多喜歡做的事,很多小事都能讓他們特別開心,包括學習、旅遊、美食、運動等等,他們是真的樂在其中。所以他們會對各種事情都有慾望,有動力去做很多事情,看起來就是比較「勤快」。

相反的,我從小到大都是個不知道「熱愛生活」是什麼滋味的人。感覺自己沒有什麼喜歡做的事,做什麼都並不會特別開心,就連玩個遊戲都玩不到三分鐘就覺得索然無味,根本沒有繼續挑戰破關的慾望,更不明白為什麼別人會對這種東西上癮。跟別人一起去旅遊的時候,別人會特別激動興奮的時候,我也都無感。

看電影也從來不覺得感動,內心沒有波瀾,更無法理解為什麼別人會看哭。跟朋友一起玩,往往感受不到樂趣,覺得還不如我乙個人獨處。。。雖然我也一樣,有時候會學習、旅遊、吃美食、去運動,但都只是抱著完成「把時間打發掉」的任務的心態而已,幾乎沒怎麼感受過發自內心的快樂。

這樣的我,往往缺乏動力去做任何事,即使理智上覺得「這種生活方式不好,應該多找些事情做」,但沒有源自內心的動力的話,真的很容易做不下去,而且即使做不下去放棄了,內心也不會有什麼波動。外在表現就是,我是極端的「懶惰」。

我有時候會羨慕那些熱愛生活的人,覺得他們有更豐富的情緒體驗,能感受到更多的快樂。但更多時候還是覺得,擁有慾望是很累的一回事,還不如像我這樣比較無欲無求,即使一直懶散,也不會覺得自己缺少什麼,會活得比較輕鬆。

但是「熱愛生活」這項特質,似乎是先天性的,不太可能後天培養。後天僅僅能改變外在的行為表現而已,改變不了內在感受。

5樓:

我來提供乙個不一樣的思路,健康

我在剛開始工作時曾經也中過雞湯的毒,想發奮每天開始早起早睡,保證睡眠,然後每天抽出兩小時雷打不動學外語

然後堅持了一星期,由於不習慣早起,人整天都暈暈的學習效率低下大概堅持一下就好了?

嗯,堅持了兩周,我病倒了,重感冒

(微笑.jpg)

然後呢。。。然後恢復了我吊兒郎當的生活。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提高,每天抽空還是能學學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不必那麼拼命了。。。反正不過那種雞湯中的生活了

人和人真的是不一樣的。

別人拼命也許就成功了。。。自己拼命。。。就沒命了。。。(滑稽.jpg)

6樓:

我的乙個同事,一周五天有三天遲到。每乙個月就有一天是遲到半個小時。做到椅子上就是一天,能不站起來就不站起來。

但是他非常疼愛自己,感冒了就能請假三四天,咳嗽了就請假一周。

無論什麼任務都不會提前準備,而是要等到最後一刻才開始進行。

因為沒有責任感,還有乙個長期以來的習慣!

7樓:曾純

諮詢師回答的很全面。個人深入分析一下~動力~是個啥!

動力,那個能夠給你帶來好處的事情或者目標。想一想我們大多數人,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都會很有動力和幹勁,不感興趣的事情就沒有動力了。而懶惰,比如學習或者家務活,學習如果不能帶給你快樂,就懶得學了,家務活不能帶給你快樂,就不想幹了。

題主應該是成年人的,成年人懶惰,通常表現在工作上和家務上,比如:工作沒激情,家裡很邋遢。最關鍵的是因為工作和家務活都沒有帶給你快樂!

而事實上很多人工作很快樂,有些人做家務來減壓,他們都很快樂!

所以,題主的問題應該是,我為什麼這麼懶惰!這麼不快樂!

我也會因為不快樂而變懶惰,因為工作沒有帶來成就感,有時候家裡也很邋遢,因為乙個人住,誰在乎!~單身狗飄過!

所以,核心問題就在於怎樣改變現狀,讓自己快樂起來!

個人建議:

1.健身~健身~健身,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運動帶來快樂是價效比最高的獲取方式了。身體清爽了,精神也會變愉悅的哦!

2.社交~社交~社交,太重要了!讓別人給你帶來正能量吧!

3.閱讀~閱讀~閱讀。讀書可以自省,發現自己的不足。

4.違心的事情少做!人終究追求的是順心,心順了,做事才會端正,不偏頗,越做越順!

8樓:

物極必反,太勤快和太懶都不是好的。太勤快的人不動腦子,不喜歡找方法,懶過頭乾脆連做都不做。

因為我身邊有那種懶到被我稱之為深入骨髓的懶,我就以她來藍本來分析一下。

第一是習慣,習慣了所以連思考自己是否懶都懶得思考。從小到大一直習慣的一種狀態,平時難以意識到,因為是常態,所以不覺得自己懶,偶爾意識到了,但是掙扎不出來,因為懶得掙扎。

第二是價值觀,有一種人生苦短,就該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或者是找不到奮鬥的動力,覺得地球遲早要滅亡,所有的人還不是讀書高考畢業工作結婚生孩子柴公尺油鹽的生活,奮鬥不奮鬥意義不大。

第三依賴性總是有人幫他們做事,尤其是家人朋友,所以遇事第乙個想到的是別人。

第四本身條件也比較好,從小家庭優越,大部分事不用自己動手。

從心理學角度說明「如何阻止某人做某事」?

不小心兩年過去了,最近看的一本書 細節 作者是 史蒂夫 馬丁,諾瓦 戈爾茨坦,羅伯特 西奧迪尼。恰巧在這本書裡遇到了問題前半部分的答案,於是回來回答兩年前的自己。先說結論 在說服某人時,那種措辭能夠更加見效,要根據對方對關於這個行為的社會規範 social norm 有何看法。一般來說,對方會更加在...

從心理學角度,喜歡模仿別人是什麼心理?

對於自卑善妒的人就是一種羨慕嫉妒恨的心理,這類人通常是不承認自己在模仿別人的,會一邊偷偷模仿嫉妒物件的所有,一邊詆毀抹黑,俗稱白蓮花。 我發現模仿有兩種,一種是下意識地迎合對方,表達友善,另一種是對方不在場但我希望他在場,於是我通過模仿他,假裝他也在。 Lavogue 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看 模仿別人...

如果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人為什麼喜歡惡作劇?

因為這些人就是在通過這種方式實施事實犯罪。俗人在世圖的無非錢權色。很多人認為我捉弄你一下沒什麼,或者通過這種方式考驗別人人性。殊不知萬事萬物息息相關,今天你捉弄別人,而別人真的在生活中被騙了,你說跟惡作劇者完全沒關係,換誰會相信呢? 隔壁村的阿黃哥 其實你可以把這種範例跟頑皮學生搗亂,以及小男生拽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