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的充實和追求外在物質如何掌握平衡?

時間 2021-05-31 15:53:25

1樓:吉祥如意

如果追求精神生活就不要追求物質生活,追求物質生活就不要追求精神生活,想要名利雙收是不可能的。幾千年前孟子就把這個說清楚了:魚我所欲也,熊掌我也所欲也,兩者不可兼得。

2樓:虛空基岩

道德本身無意義,建立在道德本身上的道德是最大的不道德一切人類行為都基於利益。

內心充實和物質追求不矛盾

如果物質財富能讓你內心充實,就去追求它

追求財富不是什麼不道德

為了虛榮而追求財富才是不道德

3樓:彼此為光

幹嘛非得把兩個東西對立起來呢,好像乙個多了另乙個就少了。為什麼不能以豐富內心體驗為目的去追求物質充實,同時以更好的洞見物質充實的本質為目的去豐富內心體驗?

4樓:

哲學上也有這樣乙個問題:做不滿足的蘇格拉底還是做滿足的豬?

蘇格拉底生活得很貧窮,但他從事著他熱愛的哲學事業,並且富有美德;

豬生活得很寬裕,但它沒有精神的追求,它根本就沒有靈魂。

但是實際上這是乙個偽命題,

你為什麼不做乙個滿足的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的幸福和豬的幸福並不是衝突的,甚至說只有兩者的結合才叫做「至福」。

康德認為的「至福」,

就是內心道德的充盈與外在物質的滿足,

缺少其中乙個都不能稱為最高的幸福。

亞里斯多德也覺得,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物質財產,有些美德你根本無法獲得,

比如說「慷慨」。

因此題目中說「真正的快樂或幸福不需要外在事物的刺激」,

我個人是不認同的。

但是,這個觀點也是有深厚哲學基礎的,

它來自於中國哲學。

為什麼中國哲學覺得不需要物質的幸福呢?理由有好多個。

1.國家政治昏暗的時候,獲取物質幸福就意味著作惡。

這是孔子的乙個看法: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在這樣昏暗腐敗的國家裡,追求物質利益勢必同流合汙,君子是不會做的。

但是在有道之國,你完全有理由去追求物質生活。

只是在中國古代,戰亂和暴君太多,政治清明的時候太少,

因此道德廉潔的士大夫往往兩袖清風

2.內心是你可以求得的,外在是要依靠時勢的。

內心的安寧和幸福,是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你想要你就能獲得。

外在的物質和財富,只能說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乙個人用正當的方式去追求,也不能確保他就能夠發財。

戰爭、瘟疫、官僚,乃至於財運,

都會影響到他的生意。

因此在哲人看來,追求道德生活是更先一步的,它並不依賴於運氣。在戰爭與瘟疫的年代裡,你也可以做乙個有德性的人,也可以享有精神的快樂。

3.物質的充足往往會限制或降低人的精神追求

這個一點都不難理解。

富人被他的財富所累,資本不擴充套件就等於縮水,因此每天都執著於更多的財富,花費大量的心力,沒有剩餘的工夫來求精神的滿足。

而且當他奴婢成雲、可以頤指氣使的時候,

他真的會對這些下人們講「仁」講「義」嗎?

中國哲學的理由也是充分的。

因此我的結論是,

兩者都要獲取,但以精神幸福為先。

如果要在違揹你的原則,讓你精神很痛苦的情況下,追求財富和聲名,那還是大可不必吧。

但在你有品德,內心安寧的狀態下,

求事功不僅是合理的,也是儒家的追求

5樓:故地重遊覓蹤

充實…一般源於匱乏,通過「充實」而達到滿足。以叔本華的說法:滿足猶如乙個個「階梯」,當在某個階梯獲得短暫性滿足後,更大的不滿足隨之而來,這就永遠不會滿足,於是不斷奮鬥「充實」,企圖獲取乙個個滿足,但「慾望無止境」,也就是內心渴望與獲取滿足永遠不會平衡…。

果真如此嗎?請看下文…

有關當代語言分析哲學家維根斯坦幾本傳記,都有這樣乙個不大的情節:

維根斯坦一生只去過一次商場,還是在朋友幾番勸說後才勉強逛了一遭。大商場裡琳琅滿目的商品,他一件也沒有購買。走出商場後,他對朋友說:今天我終於知道商品對於我來說是需要的那麼少…

「需要的那麼少…」,也就是對自己現有使用的感到了滿足,也就用不著「充實」。他當時是劍橋大學一級教授,薪水高於首相,但他使用的家具,穿戴衣服大部分是地攤貨。租住房間裡沒有像樣的家具,但是他對其是充實的,也是滿足的…。

這就無需贅言了,在精神世界裡他努力「充實」著,但永不滿足;物質世界裡,他輕易獲得了滿足,也用不著很多的「充實」。就其這點比起叔本華的「一概而論」就真實的多…物質慾望不需要過多「充實」即可滿足,精神世界也雖不斷「充實」,但只要活著就不會滿足…。這可能是以上兩者的關係吧?

6樓:月月

內心的充實和外在物質本來就是平衡的。

不平衡是因為世俗的限制性觀念,那些源於恐懼的,分離的,匱乏的觀念。

當你認識到人人本自具足,當你明白一切從念頭出發,明白如何起正念如何行動,那麼你就會看到內心的充實和對外在物質的追求本來就是平衡的。

能量守恆,金錢財富,那些作為等價交換物存在的東西本身無錯。關鍵在於你的出發點,你的念頭,你的發心是什麼。有了正念,你還需要足夠的認知與智慧型來支撐你做出正確的行動。

滿足了這些條件,你內心豐盛,能量強大。物質就是宇宙給你的獎勵,如果你想要這樣的獎勵。

如果念頭不正,行動必然不正,那麼獲得的物質財富必然是用你的能量你的福澤,是拿更重要的東西換來的。這中間會造下許多因果,牽連上許多業力。

7樓:吃書

那個說內心充實就不需要物質的真把我搞笑了。

是的我就是槓了。

怎麼著,內心充實就能保證自己衣食住行身體健康了?還能保障父母的身體健康???

而且這個充實內心的定義也還是挺廣的,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

我個人奉行的標準是不要懶於思考,隨時保持警惕,因為你內心的豐盈和外在的物質本身並沒有那麼矛盾,只是最開始嘗試的時候似乎總要有所取捨,畢竟要生存的,在過程中,也許你會發現某些事情不再重要、某些事情是你必須一輩子追尋的,逐漸清晰之後去追尋你最想要的就可以了

8樓:舒脫脫

充實屬於行為範疇,是缺乏和滿足的中間態。

自由-充實-慾望

根據薩特關於意識自身的存在論證明,我們的意識的存在方式是這樣的:它總是欲求不是它自身的東西(來支撐它自身的存在)。這種欲求就是人作為主體的源動力。

充實就是在慾望推動下不斷地去追求。由於除了自由以外的一切東西都不可能帶來自足,我們一般把自由設定為終極目的。

慾望(被規定)和自由(自我規定)在本質上是相互矛盾的。充實本身就是在它們中間實現平衡,不充實就會失衡。問題只在於,目的、物件和手段分別是什麼。

充實的六個層次

(以下依次為物件、手段、目的)

物。使用、儲藏和身體延伸。具體需求滿足。

氣力。訓練,占有物。直接行動力滿足。

知識。物的中介化。間接性滿足。

作品(技術、權力)。物件化。結構性的主體地位滿足。

精神。自律。美和自由狀態滿足。

道德。愛。無凝視,純粹滿足。

如果把充實理解為勞動,那麼根據黑格爾關於「勞動」的辯證結構——勞動由需求(正)、滿足(反)、工具(合)三個環節構成——我們可以初步斷定,在上述六個層次中,至少前四個層次的結果都是工具性的,因為它們都是關於物的。不過在作品層次,人已經開始把自己當成作品。

後面兩個層次提供了超越物的可能性,它們以自身為物件,雖然還逗留在物件域,但屬於被物質主義的「奧卡姆剃刀」剃除了的形上學物件,不太容易同意識形態達成合謀,因而比較純粹。之所以道德高於精神,是因為精神的實體地位早已被取消了。如今,精神是生成性的,而道德實體(人的類本質)只是暫時被遺忘或被遮蔽了。

9樓:不落楓葉

乙個內心充實的人並不會糾結於外在物質的吧?這不需要平衡,只有內心的匱乏,才需要不停追求外在物質的補充。

每個人只能做自己能想到的事情,這個能想到本身就是意識覺悟的體現,不是有句話說,乙個人能賺多少錢,獲取多少價值,是由這個人對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的認知所決定的。

換乙個角度,在任何社會,原生家庭無法改變,而性格決定命運,幾乎從投胎就決定了,那其實只有改變了內心覺悟,覺醒了才能改變一切呢!

10樓:海闊天空

看你喜歡什麼,因為只有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才會有動力。我就是發覺自己好像越來越討厭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算計,算計這麼累的事為什麼所有人都樂此不疲,而且還以別人倒霉為樂。我不喜歡看著別人倒霉,可是為什麼幫別人最後倒霉的會是我。

現在的年輕人都追求什麼? 物質,錢和女人不算

幻海航行 錢錢錢錢,除了它,我再也沒有對其他的事感興趣,但是我又是社會上最低層最草根的人,錢對於我來說太難賺了,女人嘛想想就行了,沒有錢的我,啥也不是! 雷攝 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都在追求自我滿足的實現!具體的說 1.自我奮鬥目標的實現 主動作為 例如哪些自律好學的,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滿滿的 2.自我...

乙個人的外在明明和內心毫無關係,我們為什麼要受大眾審美的影響?

ENDEAVOR 我覺得大眾審美都會變的啊,但是為什麼我們會受大眾審美影響,大概是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吧。就像一件東西,你覺得它不怎麼樣,對它毫無感覺,但是啊,總有人誇它好看,乙個人沒什麼,兩個人,三個人,很多人都誇它好看之後,你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是不是這個東西其實是好看的。就這樣子啊,應該算受到影響...

拋棄物質如何看待精神上的追求,就像乙個才華橫溢的人卻選擇默默無聞的過一生?

李阿榕 我不知道怎麼解釋這個問題,畢竟我也不算非常有才華的人,只能說有點小才。可是我知道這個社會的引力很重,很多人還沒飛起來就會摔倒在地上,而且頭破血流,所以有個精神上的追求,並且自得其樂的過一生,其實也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 任思學 我目前看待的是,精神需求只能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基礎上去追尋,才華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