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社會學心理學角度分析飯圈文化

時間 2021-05-05 22:44:49

1樓:烏的鴉

「飯圈」不是現代或近代才有的,只是這個時代賦予它這個名字,它之前的名字可以是「類」、「派」、「黨」等等。我想,對飯圈最簡單的定義,應該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了。「飯圈」只是對乙個群體的稱呼,並無褒貶好壞之分。

「文化」的本義應該是指把所有的所知所思以化為文並進行傳播傳承的現象,也是乙個中性詞。「飯圈文化」是無辜的,它只是一種文化現象,圈圈不同,文化各異,評判「飯圈文化」要依「圈」而論。以下兩點,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啟發。

1)「信仰」是一種難得的品質,「飯圈」是對「偶像」的信仰,不是對「圈」的信仰,很多人入了「圈」,思想就被帶偏,轉而變成成了信仰「圈」,這是很多「飯圈」變「餿」的原因。

2)「包容」是社會發展最應該被倡導的品質之一。容得下,才強大。面對不同文化時,對其評判前先進行了解消化,提取什麼放棄什麼完全在於自己,所以好壞也在於自己,同時也要提醒,好壞是相對的,對我們好的並不一定對別人也是好。

2樓:心搭檔-助你自助

中國現在還是有些對一些所謂的明星,我個人的定義為「看臉的時代」,長的帥漂亮;僅供觀賞,然後就是自認為-明星就是他的,都不成其為偶像,就像「家人」一樣,毫無尊嚴和隱私可言,在這個粉絲和那個粉絲是裸著的而且還必須是裸著的,人家也是人,也是需要私人空間的

明星開店-網上,火鍋店,麵館等-就要去就要買,因為還可以見到別的明星,出了乙個鼻子兩個眼睛還有別的區別嗎?

還有朋友,別糟蹋社會心理學,還有經濟學行嗎?來分析這個,純屬浪費

3樓:胡卷

當你真的喜歡乙個明星,並不帶排斥心理的接觸到其飯圈的時候,這群人很容易用各種話術讓你相信:

你個人雖然渺小,但你的力量,你的貢獻,對這個明星,對團體都很重要,我們需要你,你很重要。

這個吸引力還是挺大的,特別是對於很多年輕的,又缺乏自信的姑娘而言,所以經常看到有人說,生活裡老老實實,不善言辭的女孩子,在網上混飯圈,完全是另乙個模樣。

4樓:簡單心理

我想從兩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想聊聊人為什麼會瘋狂追星?

乙個真相是:人是不會追別人的,人只喜歡自己。

當你非常著迷於某個明星或某個遙遠的、不切實際的人時,其實這都源於你自己內心的投射,你使ta變為乙個非常理想化的形象,而這個形象其實是我們用來幫助我們自己的。

其次,我想聊聊粉絲文化背後的心理意義。

文字稿:

當人們特別渴望從某乙個偶像身上,或者從某乙個團體裡面獲得意義感、獲得力量、獲得自我滿足和渴望。我希望我能夠成為ta的乙個延伸,當我靠近ta就好像我也得到了ta的某種力量或者我也成為ta的一部分,這個不應該用對錯好壞來評價。

我們每個人在我們自己脆弱的時候或者渴望建立自我認同的階段,都有可能使用這樣的方式來幫助我們自己獲得被愛的感受、獲得集體感。我們都有可能使用一些偶像或者遠方的我們並不真實理解的那些形象,去處理我們內在的那些困惑和痛苦感。

所以你可以把它看做是成長的一種方式,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人生某乙個階段。你需要這麼乙個形象這麼乙個集體來幫助你建構自我來幫助你成長。

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獲得足夠多的尊重,獲得足夠多的被愛;你的社會支援系統也非常好,就是當你難過的時候有人來安慰你,有人聽你說話;你的生活裡面有自己的樂趣和意義感,你有好的人際關係、豐富的人際關係;你對自我的評價是穩定的你可能會喜歡某乙個人,你可能會願意加入某乙個群體,但是你不太會被乙個團體的情緒或者乙個團體所裹挾就不會和我的自戀感相關。

所以如果你身邊有有人非常狂熱的喜歡某乙個偶像或者加入某乙個團體,這是他們在處理他們人生建構自我的一種方式。

但我會祝願你的生活裡面有足夠多的關係,朋友善意的支援,是這些東西能夠幫助你來建構乙個穩定的對自我的認識。也能夠讓你更有樂趣地去選擇你喜歡的人、喜歡的團體。

我們是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擁有近900位海內外心理諮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諮詢師能夠通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50萬+人次提供了高質量心理諮詢服務。

5樓:卡拉迦迪斯

飯圈文化,就是新的電子遊戲文化。

不值得擔憂。

對於飯圈文化的攻擊,實質上和對電子遊戲文化的攻擊是差不多的。

但是,對於基於飯圈文化而導致的違法犯罪行為是需要必要的打擊的。

包括但是不限制於網路暴力,侵犯他人隱私等。

6樓:

可能是大夥發現自己身邊人沒故事中描述的那麼美好,然後資本又恰巧推出包裝乙個生動又充滿套路的人設形象,所以大家抱著養成的心態來玩玩?

我仔細想了想,我也有我十分崇拜的物件,歷史上的各種偉人,但我很難想象我會為了乙個狗屁簽名合影什麼而付出太到代價,因為我崇拜的是他們的思想他們的偉績……

飯圈的人喜歡的應該也只是人設,而不是所謂的才藝,歷史上那些能真正用才藝把人拴住的應該只有死人了。

不過李白要是可以死而復生,估計為他瘋狂的人會很多吧,為啥?因為詩寫的好嗎?我敢肯定杜甫若復生粉絲比起李白肯定差遠了,因為李白人設討喜啊。

比起憂國憂民,人們的天性還是更喜歡瀟灑不羈的自由

7樓:不敗太陽C

能把飯圈文化與社會心理學聯絡到一起,看來題主是有一定的心理學基礎吧。

其實飯圈文化與社會心理的確有很高的契合,第乙個,認知過程與認知失調,飯圈文化的對抗就是從這個認識失調開始的,飯圈乙個拉乙個的金字塔拉人頭方式,本身就是最希望fans們認識產生有偏差,就是不斷對某一明星的完美化,合理化,讓人有認知偏差,從而為自己的明星站台,然後又通過與其他飯圈的互碰產生認識失調,為自己站台的明星增加沉默成本。

第二,飯圈的一步很高深的棋就是角色扮演,這對於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影響尤其大,因為飯圈會提供這些人扮演角色的機會,從而讓他在群體中產生威望感與自豪感,而角色扮演會使人自然排斥教條與說服,為達到某個目的甚至不擇手段,所以飯圈裡經常出現那些毫無底線的人生攻擊,出手的往往都會是自身飯圈裡的「高等」角色。

第三,親密關係的發展,人們之間的關係分為四種:一是兩個人互相不知道對方的存在,彼此無任何關係,稱為零接觸。二是知曉,乙個人知道另乙個人的資訊,但未發生任何直接接觸;三是表面接觸:

兩個人開始互動,如借談話或書信來往;四是共同關係:兩個人的依賴程度增加。在共同關係中,當兩個人的互賴性很大時,我們把這種關係稱為親密關係,親密關係的特點有三個:

一是兩人有長時間頻繁互動;二是在這種關係中包含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活動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動及興趣;三是兩個人相互影響力很大。而飯圈文化裡的這種親密關係的無限擴大,且你要想的不只是對乙個人的親密關係增加,而是對一群人的親密關係增加,互相的影響力都很大,這樣怎不讓人情緒激動,經常亢奮,而乙個人如果達到了長期亢奮,那麼自然對亢奮形成依賴,那麼就所有資源都會投入到其中,所有的關注都會自然投入到飯圈中,但對自身的發展卻是弊大於利。

要該如何整頓,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真的挺難的,因為飯圈是目的性強,而且有一種較為特殊的標識,不要小看這種標識,它是一種確立自我的素材。其實我們社會也提供了許多創造意義的事情,譬如社工,譬如自願團體,譬如就這樣網上答題,但是可能收到反應沒有飯圈多,你看飯圈的工作室一直最忙的就是與fans們互動,你做義工,你自願幫助人是有意義的,但反饋方面是少了,這就是運作過程的差異,若真希望整頓飯圈文化,我個人認為最好的方法,當然是拿來主義,就是像飯圈那一套及時反饋,當別人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時,給他反饋就好了,所以還是大家共同努力,為在社會中默默奉獻的人們多些打氣加油,少去看那些花邊八卦,不去關注那些誰為誰站台,沒有人看他們了,自然就會打出GG了。

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社會時事

白音 個人認為哈,在沒對科學理論知識有把握,對實踐沒有經歷的情況下,建議別瞎分析。總有這麼一批人,自認為學習了一點心理學學習了一點社會學的理論,學習一點 XX理論 就開始了,今天這個 效應 明天這個 理論 都是混弄不懂的人的,這個所謂的專業名詞一出現,不懂的人先查一查這個詞什麼意思,說的什麼事。查著...

如何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熬夜?

記得以前看班傑明巴頓奇事,裡面說深夜聽到自己最親密的人酣睡的聲音覺得很安心。作為重度熬夜病患者,覺得這句話有戳中自己不肯早睡的原因。再說多一點,我還是不晚起不開心星人,因為當世界甦醒時我睡去會令我感到很安全。 當熬夜成為一種習慣 你自己不會承認的你總打算著要把作息時間慢慢提前早睡早起 人總會不知不覺...

怎麼從社會學 心理學角度理解「逼格」(或格調)這種現象或心理?

餘揚捷 最近在研究作文題目的時候,正好研究到這個概念,所以一起和大家分享一下。畢竟上海這邊,已經多次在一模二模卷中出到關於腔調,格調之類的說法了 我的見解如下 戈夫曼在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 中 擬劇論 其實也算是社會學中的符號互動論的概念,曾經提到過以下的觀點 社會中的表演者會因為社會的共識而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