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會習慣性地給自己或別人貼標籤?

時間 2021-05-13 02:44:33

1樓:Que佳佳

習慣性貼標籤,可能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吧。

1、有的人說話的習慣就是口無遮攔,不經過大腦思考,也不考慮說出來的話會給別人帶來什麼影響。

2、判斷問題過於武斷,隨便下結論,隨便判定乙個人。

3、說話的本身就帶有惡意,是故意的。

且不說給別人貼標籤會給別人帶來什麼影響,隨便給自己貼標籤對自己也沒什麼好處。

當你給某人或某事貼標籤時,你便在無形中為某人或某事設定了極限,那個標籤就是你設定的極限。作為成年人,一定要對自己說出口的話謹慎小心,因為這些話很快會成為孩子內心的想法。——《無限可能》

《無限可能》的作者吉姆·奎克幼年時大腦受過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有學習、閱讀、記憶等方面的障礙。他上學時老師因他理解不了課程內容而感到非常沮喪,於是隨口說了句「這孩子腦子壞掉了」。從那以後吉姆·奎克每遇到困難都會想到自己是乙個腦子壞掉的人。

將一切失敗歸咎於自己。

好在他對提公升自己的能力很執著,最終擺脫了這個標籤。可大多數人並沒有那麼幸運。

隨便給孩子貼上的標籤,貼的人自己不在意,但孩子內心會接收到標籤的資訊,並以同樣的標籤來定位自己。

其實,要貼也可以,比如「你真是個好孩子」,「你是個勤奮的人」,「你做事總是很有耐心」。「你總是這麼認真」等等。

2樓:捧一捲書香

#標籤效應#

很多時候並不是別人給我們定義了標籤,而是自己給自己設定了標籤,形成了所謂的「跳蚤效應」。自己給自己設定標籤後,不斷把自己的行為放到這個標籤框框裡,一直覺得這樣的行為和結果理所當然。長此以往,身邊的人都會預設這個自己給自己定義的標籤,這個就是別人對你的印象。

比如說,你英語考了高分然後告訴了你的朋友,好幾次英語考試都得了高分,雖然期間也有考差的時候,但你只告訴了朋友你考的好的時候的成績,沒告訴他們差的。過一段時間,你的朋友就會把「英語好」的標籤放到你身上。在這個標籤的激勵下,你會在英語考察的時候去反思自己,給自己定下目標:

下次一定要考好。這樣就會形成良性迴圈,從而不斷強化「英語好」的這個標籤。

這個標籤效應就啟發我們在工作中,要不斷鼓勵自己形成乙個正向的標籤,並且要不斷強化直至大家都認可這個標籤。這個正向的標籤不僅可以讓大家產生對你工作上的信任,還可以讓你不斷向上,成為真正更好的自己。

3樓:晨曦

沒有人想被貼上標籤,簡單而粗略的定義和理解。

但當我們想到乙個或一群人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TA的乙個或幾個特徵,並給它貼上標籤

。就像年輕帥氣的演員一樣,我們經常給他們貼上「小鮮肉」的標籤。

他們被認為是依靠流動和缺乏表演技巧。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喜歡互相貼標籤?

研究表明,標記(特質判斷)是自發的,無意識地發生。

例如,當我們認識乙個新朋友時,我們會和他聊天、一起吃飯、和他一起玩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不會有意識地給他們貼上什麼樣的標籤。

然而,當有人問我們的新朋友怎麼樣時,我們肯定能迅速給出評價——他很健談,能力很強

這種評價和結論的過程可能早在我們開始接觸的時候就已經在我們的無意識中發生了。

一方面,無意識標記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記住社會資訊,促進社會互動。

社會資訊不容易被處理,也不容易被組織和記憶。通過標記來判斷彼此的特徵,可以組織社會資訊,促進記憶。

也許我們第二次遇到乙個新朋友的時候記不住對方的名字,但我們肯定能記住對方的一些特點,從而記住對方。

另一方面,通過標識和分類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控制和了解環境,獲得安全感和穩定性。

當我們給乙個人貼上「慷慨」、「吝嗇」、「溫柔」、「易怒」等標籤時,我們實際上是在對他們進行分類,試圖了解對方的過程。

當我們覺得對方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就知道如何與對方相處,從而減少內心的不確定性,獲得更多的控制感。

因此,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難免會被貼上標籤。

4樓:

兩個原因:

1、對事物認識不夠深刻,依賴於通過標籤識別。

我不了解廣東人,所以你問我廣東人什麼樣,我就說廣東人吃果子狸。

我不了解你,我也說不出什麼深刻的道理,但是你讓我不舒服,所以你是直男癌、巨嬰。

2、企圖用某個標籤的平均值拔高、貶低某個人。

我開BMW1 Series,你問我開什麼,我說開寶馬。我開寶馬7系,你問我開什麼,我說開7系。

如果你問乙個人,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他說C9某校,你覺得會是清華嗎?如果他說某985,你覺得會是上交嗎?第2、3名喜歡說自己是前3,第4、5名喜歡說自己是前5。

第6-10會說自己是前10,如果某個人說自己是前7,那他肯定是第7沒跑了。

高於平均值的,喜歡說細節,低於平均值的,喜歡說籠統的標籤。

例如知乎上某些使用者的標籤:CPA備考。請問備考是個什麼玩意?那我是不是清華備考、哈佛備考、未來潛在國家領導人?

所以,如果你遇到標籤黨,說明這個人要麼什麼都不懂,要麼低於標籤平均值。

5樓:

給別人貼標籤可以減輕自己的痛苦,並且可以減少自己的思考和讓別人(被貼標籤的人)痛苦。這是我對喜歡貼標籤的人的行為的樸素的解釋。

6樓:安公尺課堂

從前,有一群叫微美克的小木頭人,他們都是乙個木匠雕刻而成的。微美克人在木匠家附近的山谷建立了微美克村。

每乙個微美克人長得都不一樣,有高有矮,又胖又瘦。他們每天只做乙個工作,就是給別人貼貼紙,貼紙分兩種,一種是星星貼紙,一種是灰點貼紙。有才能、唱歌好聽、長得好看的人會被貼上星星貼紙,微美克人非常喜歡被人貼上星星貼紙,每得到一顆星星,他們都會好高興!

他們會想著再做點什麼,再多得一顆星星。

而那些一無是處、長得又醜的人只能得到灰點貼紙。胖哥就是這樣的人,他的身上貼滿了灰點,這讓他感覺很沮喪。他做過很多努力來得到星星,比如看到別人跳得很高被眾人誇獎,貼上了星星,於是也模仿別人跳高,卻摔了下來。

然後其他微美克人就圍了上來,給他貼上了灰點。 有時,在他練跳高時不小心摔倒受傷了,也會被人貼上灰點。他想阻止別人給他貼灰點,急忙解釋自己為什麼會摔倒,然而,氣急敗壞的樣子自己身上的灰點更多了。

漸漸地,胖哥因為灰點太多,把自己關在了家裡。他怕自己再做錯什麼事,又被別人貼灰點。其實,有些人只因看到他身上灰點很多,就給他貼上乙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

「他不是乙個好木頭人。」其他的微美克人在胖哥身後指指點點,「是啊,我不是乙個好木頭人。」就連胖哥自己也開始逐漸相信。

有一天,胖哥看到了乙個很特別的微美克人,名叫露西亞,她的身上非常乾淨,沒有星星,也沒有灰點,就是一塊木頭。可不是別人不給她貼哦,而是貼紙根本粘不上她的身體。 有些人很討厭她,因為她身上沒有星星,想要給她貼上灰點,但是貼紙掉了下來;有些人稱讚她,因為她身上沒有灰點,想要給她貼上星星,但是也掉了下來。

胖哥就是後者,他想成為露西亞這樣的人。

有一天,胖哥問露西亞:「怎麼做才能變得和你一樣?」她告訴胖哥:

「因為我每天都去找木匠。」「木匠對你做了什麼?」胖哥問,露西亞說:

「你去看看不就知道了。」聽到這句話,胖哥看了看滿身的灰點,心想:木匠肯見我嗎?

經過思想鬥爭,最終,他還是上山丘找了木匠。在木匠家的門前,胖哥踮起腳,透過窗戶看到了木匠,高大、蒼老的木匠正用著和胖哥一樣大的錐子雕刻另乙隻木頭人。胖哥又看了看身上的灰點,心裡打了退堂鼓:

「算了我還是回去吧。」

胖哥轉身剛要走,乙個聲音撲面而來:「胖哥?是你嗎?

」木匠把胖哥抱到工作台上,胖哥說:「你知道我的名字?」「當然,你是我創造的。

」木匠上下打量一番胖哥,看見了他身上的灰點,皺了皺眉頭:「看來,別人給了你一些不好的標記。」胖哥低下了頭:

「我不是故意的......」「胖哥,你不用在我面前解釋,我不在乎你身上的灰點。」「你不在乎?

」「對,我不在乎,你也不應該在乎」

胖哥不理解木匠說的話,場面陷入了尷尬的沉默。木匠摸了摸胖哥的木頭腦袋,「我天天都盼著你能來看我。」 胖哥說:

「我來是因為遇到了乙個身上沒有貼紙的微美克人。」木匠說:「她跟我提起過你」「為什麼她身上沒有貼紙?

」木匠說:「因為她不在乎。胖哥,當你在乎貼紙的時候,貼紙才貼得住。

」說完,木匠把胖哥放在了地上,繼續埋頭雕刻。胖哥若有所思,走出木匠的家,仍不太明白木匠說的話,但是他心想:我想木匠說的有點對。

胖哥一邊思考一邊走在回家的路上,他沒有發現,在他身後,有乙個灰點悄悄地掉了下來。

出自陸可鐸兒童繪本《你很特別》

7樓:無常

因為社會風氣都這樣,所以下意識覺得就該這樣。這類人很少有自己對世界獨到的認知,很少有對自己的準確理解,也很少去認真揣摩乙個人。類似於還沒有學成就急著歸來,大筆一揮開始評頭品足。

比比皆是啊。

不過能意識到這個問題,就少去參與一些毫無意義的分類跟站邊。到一定的程度,你也是廢青之一

8樓:鹽選推薦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給別人貼標籤這個問題,從深層次上講,其實是一種群體認知現象,簡單的說就是偏見。

偏見本身是乙個很沉重的話題,在我們的生活的世界裡,充滿了偏見,比如種族、地域和性別。比如說種族偏見,在西方一些國家其實已經是乙個持久的社會問題。再比如地域的偏見,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說什麼什麼地方的人怎麼怎麼樣,對來自這個地方的人有乙個非常偏頗的一種概括。

另外比較常見是性別偏見,很多時候尤其是在傳統男權文化比較發達的社會裡面,大家可能會對女性會有一些明顯的偏見,比如認為女司機是「馬路殺手」,或者覺得女性思維能力比較差,不適合去學習理工科數學這樣的專業,等等。

偏見這個話題,其實跟內外群體的偏差也是有一定的關係,因為內外群體,實際上就是把人分成了不同的人群,這是一種我們的偏見,其實也是這種本能的乙個產物。當然了,內群體的偏好,主要指向的是自己所在的群體,因為「我們」產生一種優越感,而偏見指向的是某乙個具體的「他們」,對於這個人群有一些負面的評價或者印象乃至具體的歧視的行為。

在心理學裡面進一步對偏見進行了劃分,認為它包含三個不同的成分,包括了認知、情緒和行為這三部分。

第乙個成分叫刻板印象,指的是我們對於這個人群的一種偏頗的認知,比如我們認為這個人群有某些特定的屬性。

第二個成分就叫做偏見,這個偏見說的是情緒上的內容,指的是我們對於這個人群一種情感上的牴觸和厭惡的狀態。

為什麼對注意到自己的人會習慣性地表現出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態度

想變瘦子的胖子 我也是哎,可能是害怕吧,先逃避做出艱難選擇。害怕自己主動會被嘲笑,害怕他只是逗逗我,想考驗一下他。不管什麼原因,總之先把自己保護起來,先逃避,拖延。這樣想得習慣了,身體自動就做出了反應。先把自己保護起來再說,其他的就看命運吧,所謂的順其自然,其實就是不作為,拖延症,膽怯 如果要改善這...

為什麼有些人在對話的時候會習慣性地否定別人?

憤怒的賈克斯 我老婆的姐姐,應該是叫大姨子?她的情況跟題主講的一毛一樣,她總是習慣以 也不是說.開頭,以 我這樣說你懂了嗎?結尾。甚至只是簡單重複下你說的話,舉例如下 我 其實,地球是個球體。她 也不是地球是個球體 其實地球是橢圓的.我這樣說你懂了嗎?我 有時候她只是如題主所講重複一遍對方的話,但是...

為什麼有物件的朋友們會習慣性地催沒物件的我找物件?

高麗的柿餅啊 上了大學,可以光明正大地談戀愛啦,所以周圍兩個好朋友,都很高效地找到了男朋友,而且這兩個朋友相當夠意思,和男朋友吃飯都要我一起去,用他們的話說 怕我太孤單。那時候在她們眼裡,我一定是 悽慘 孤獨 的代名詞了。所以那段時間,絞盡腦汁幫我找物件,遇見個男生,她們就會往我身上考慮考慮看看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