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有時候讀到一些書或者文章,在我思考後難以自己作出解釋 反駁或補充,會難過,正常嗎?

時間 2021-05-11 17:05:14

1樓:霰雪霧林

讀書理解是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本書都是有不同的先驗知識的要求的。(所以我真的好討厭那些讓幾歲讀完四大名著的家長。我自己深受其害。)

首先,讀書要保證你讀的書適合你的心智、年齡階段,超前閱讀除了多讀了幾個字沒有一點意義,無法理解的閱讀真的就是囫圇吞棗。比如《百年孤獨》這本書,以我現在的心智,都只是看了乙個熱鬧而已,基本沒看懂,就只知道是乙個神奇的故事。(但是根據我在知乎上的搜尋,我看知乎上也沒什麼人看明白了。

)所以,一定要找適合你的書。

其次,閱讀是有方法的。不是長了張嘴就說得好話,也不是長了對眼睛就會讀書。推薦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乙個美國作家寫的,良好的閱讀方式,比直接閱讀會讓你更好的理解書籍,以及作者的思想。

再有,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紙質閱讀,也不是每本書都適合紙質閱讀。現在還有一種聽書的功能,相輔相成吧。只是作為補充使用

最後一點,我覺得很重要。不是所有的書都是好書,值得思考。如果你的直覺告訴你這不是好書,甚至產生了厭惡,有兩種可能,第一它超出了你的經驗範圍無法理解;第二,他真的是乙個很爛的書。

有乙個判斷依據就是,嘗試第一第二第三清晰的列出來這本書不好的理由,如果可以列出來,那這本書就沒有超出你的理解能力範圍。扔了就是了。如果列不出來,只是受不了主人公的性格所作所為的,就放下,它只是目前超出了你的心智階段。

2樓:

如果書本本身具有一定難度,然後你又一定想要對其上之內容有所見解,那麼自然就會時不時地出現與其中觀點相左的情況。

很多時候,這些情況的出現都具有同樣的特徵,也即很多都是總結性質的觀點方面的問題。「我無法贊同它的這個總結」這樣的想法是很經常出現的,因為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錯誤地總結某種東西,而他由於拿到的資料不夠全面,所以就會搞出很片面的總結,裡面甚至還有大量的邏輯錯誤。

因此我們當然很是希望,在求知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思辨來奠定這一內容的基礎,也即希望我們獲得的內容是足夠穩定的,而不至於過一小段時間就被否定掉,如果老是出現這種狀況,那麼就說明學習效率是過低的,這當然讓人難以接受。

當我讀到《古代漢語》這本書中的《鄭伯克段於鄢》的時候,裡面有一句話,也是總結性質的,說「本文表現了鄭國統治階級內部的互相傾軋以及鄭莊公的陰險毒辣和虛偽。」但是讀完之後,其實也沒有辦法第一時間感受到這種陰險毒辣和虛偽,但仔細一想,同時也不斷地蒐集更多的資料,於是就慢慢感受到這裡面的陰險毒辣了,整個過程都是在設局,然後將其弟步步引向深淵,直至可以出師有名。作為兄長,本應有所提醒,但沒有提醒;本應協調關係,但沒有協調關係;整個過程只是在想如何讓對方看到機會,然後使其越陷越深,從而兄弟成敵人,只因這一切一直都在被操控。

因此很多時候,哪怕自己思考了一番都覺得想不通,那麼不應該執著於偏要自己想通。學習是很必要的乙個過程,有時候這可能長達一兩年的時間,偏執於要求自己幾天內作出一兩年才能做完的成果,那我覺得是不切實際的,也急功近利,失敗告終居多。

而所謂的害怕被對方引導成希望你這樣認為,其實也不必太過擔心,你只要記住你在這裡是有很深的疑惑就行了,這樣一種疑惑,足以讓你擺脫思想被過度牽引的困境,你只要別太相信他所告訴你的東西即可。

很多的思想類的文字,都很喜歡引導思想,例如,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不是就一定正確呢?又或者更溫和地說,是否就合理呢?孔子說這一句,肯定也不會侷限於這一句,因為孔子有自己的框定,有其對這些社會中各種人的關係的安排,而不是侷限於職責本身。

現在有不少人為了寫出一本書,總是喜歡採用獨斷的方式來說話,因此就讓人感覺在強迫讀者認同他的觀點,因此一類書,只要經過足量的思考就會認為它基本不值一讀,往往只不過是些地攤書罷了,不必糾結於此,也不必做什麼筆記來標記出此處觀點錯誤,因為很可能整本書都是錯誤觀點。

當我讀《孫子兵法》的時候,看到「用間篇」裡面有一句:「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那麼也就會想,這個「反間」真的就那麼重要嗎?

如果你認為不重要,那麼「反間」就真的那麼不重要嗎?我自沒有任何結論。但是,至少我知道我不清楚這種東西,然後我以後有機會,就會查尋大量的資料來論證它,直到我認為滿意的地步。

所以所謂的無法做出解釋,其實並不讓人難堪,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有的觀點很快就可以被確定下來,也許就幾分鐘或幾十分鐘的事情,但有的觀點,實在是囊括了太多東西了,導致你要一件件湊齊之後才能做出正確的解釋,因此,這樣一類的觀點的確認,是急不來的,裡面可能必須經過漫長而讓人難受的學習過程,有不少人都放棄於此。

所以,思考固然在這方面很是珍貴,但忍耐也同樣寶貴,除了要忍耐一直都沒有答案,還要忍耐因為學習而帶來的痛苦,甚至要多次忍受學習了很多都沒辦法得到答案的歷程,這都是時常會出現的。因此,如果害怕沒有答案,害怕被人框柱思維,那麼,或許閉門造車是一種溫暖的歸宿。

3樓:馬克思主義佛教徒

讀書被作者牽著走是正常現象。一本書只要邏輯自洽,對於普通讀者而言,就很容易會發生這種情況。

一般來說,想要克服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對於書中理論所暗含的前置條件的反思。很多理論邏輯沒問題,但是整個推論會建立在一些前置條件上。有的時候書中沒有點明,我們可能就不假思索的接受了。

比如書中講到市場經濟,可能就預設大家都接受了「理性人假設」,這時我們就應該思考這個假設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的話對於整個推論有什麼影響?之類。

對於書中邏輯的再推導。這個就是自己重新捋一遍邏輯,你會發現有些時候,書中的論述可能會跳過一些邏輯鏈條。有的時候,書中省略的地方恰恰是推理的難點。

對於書中理論與實際情況結合,看是否相符。這個點其實是很明顯的乙個點,但偏偏人們總會不動腦子。所以很典型的,就是出來了很多謠言:什麼德國下水道,日本夏令營,買鹽防輻射…等等

其實這些都不難,主要是思維方式的養成。

4樓:心搭檔-助你自助

不忍傷害;還是怕冒犯權威;其實都不是你的感情有的時候很難自控-跟你的性格有關係的;別這麼糾結也不要鑽牛腳尖-最好自己到自己是為什麼,什麼原因就得了;根本不是字或文章引起-更多的是它引起了你的思考,情緒,你的回應或反映有點過激了-程度比較深過於敏感了;

5樓:深度生活

能對別人的觀點作出解釋,反駁或補充,至少有作者相似的知識體量,以及相應的理解水平。

如果把乙個人的觀點比作乙個小世界,那麼閱讀者的世界必須包含,或大部分重合,才能較好理解,補充和反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世界,但這個世界只能是有限的,個人的,有偏重的,有薄弱的。一篇文章或書籍是作者針對某些問題或事情建立的觀點世界,認真的作品都是經過打磨和推敲的,觀點世界都具有一定的內在合理性和核心邏輯。

如果我們去閱讀這些觀點世界,即使我們的認知領域包含了作者的觀點世界,但我們並沒有在這個的觀點世界中打磨過理論架構,無法短時間剖析出核心邏輯,也就無法在作者的觀點世界基礎推理出自己的解續結果。

如果認知世界和作者的觀點世界不重合,或者重疊較少,就更無法對作品進行解釋,補充和反駁了。

6樓:魏洪謙心理學解夢

你讀的書,寫作過程很複雜。可能是作者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思考醞釀,記錄成文字,然後反覆修改打磨。還有可能會給同行,老師,前輩觀摩點評,還有出版社的編輯把關篩選。

這樣層層疊疊的勞動在裡面,你只是花了個把小時的時間讀了一遍,就像現場思考,反駁人家。這其中的勞動量根本不對等啊。

打個比方,你去八達嶺長城遊覽了一圈,累的渾身是汗,腰痠腿疼,腳指頭都出水泡了。你感覺自己在短時間內也沒辦法給長城添磚加瓦,並因此而感覺自責,自卑。這其中隱含著你狂妄自大,自視甚高。

所以,事已至此,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好了。你讀完了總歸是有些個人感想的,寫出來,發在網上。無所謂是否識破驚天,不要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表達出來就好了。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了。

7樓:徐小凡子

這很正常,

作者知識比你淵博,可能她認為這是乙個很正常的問題所以就沒有往下細分,但是咱們讀者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卻思而不得。

承認這個現實,並且馬上拋掉負面情緒

如果想解決這個問題的話,我建議你讀一下與之相關的書籍,這可能對你會有所啟發。

做高中數學題的時候,我會經常遇見這樣的題,怎麼做都做不對,但是經過老師點播之後就懂了。

8樓:丹瞬

誰說的沒有永恆的真理呢?你一邊以為沒有永恆,一邊又馬上以為「流動」是永恆的。

在爬山的時候既不要一直望著山頂,好高騖遠。

也不要俯視山腳,自我得意洋洋。

而是要專注於腳下的每一步。

9樓:赫景鴻

所有的答案必須來自於你的內心,才能說服你自己。只有你的內心說服你自己,如果別人說服了你,是因為他說進了你的內心,他得到了你內心的認可。除此以外沒有任何其他有資格說服你。

你不需要認同任何書,也不需要認同任何老師或者教授,更不需要為他們的任何理論找合適的理由,也不需要強迫自己認同他們一定是對的,如果你的老師是強盜,你毫無道理的必須要給她找乙個說服自己的理由,你也會成為強盜。你必須認同一切?如果那本書是榴蓮,你就得成為榴蓮,如果是蘋果,你就得成為蘋果嗎?

如果你更加信任自己,你不會再去解釋別人。而是以更加大方自然的心態看書,選擇你喜歡的,和你有共鳴的,放棄不喜歡的,和你無關的。

只有你的內心是你的權威,外邊,不允許別人做你的權威。

10樓:乎也

正常卻不可取,因為有些書籍10年都看不懂,如我看「論語」20年才覺得看懂了大框,看了就懂基本是鸚鵡學舌,因為文字好懂,背後的生活經驗和感受不是看書能明白的

為什麼自己有時候非常想讀一些書,但是常常一玩手機之後就忘乎所以,不能自拔,是不是太不堅定了?

東方巨浪 題主的非常想的事情應該不止是讀書,還有很多你非常想的事情,只是你沒有去做而已。為什麼沒有去做呢?人性使然,人就是好逸惡勞的,而玩手機恰恰是最不需要腦力也不需要體力的。所以一下子就陷進去了。如果要做你想做的事情,那麼必須要先定個目標,然後立刻開始,在初期加持強迫的力量,然後慢慢的去尋找其中的...

有時候(或者說在一些句式裡)會用過去助動詞( )來表示非過去的情況,這個要怎麼理解,有什麼特點嗎?

日本語教師 大東 初心者質問 勉強 道 確 銳 考 考 挙句 考 質問 形 必 過去 言 確 初心者 迷 自分一応 使 形 昔口調 述 使 形 必 過去形 言 終了 表形 付 加 同 結果 以下 三 場合 全 過去 認定 発見態 例 確 変 音 一體見一匹 貓 過 指 自分 何 見 內容 突 詰 結...

為什麼有時候會感覺現實中的一些事一些地點彷彿在夢裡夢到過去過?有點跟夢裡的東西很相似但是卻非常模糊?

這恰恰說明了,唯識論的正確性,這是可以被實證到的,既然佛法是正確的,就要聽從佛陀的教誨 精進修行適合自己的法門,就初學者來說,還是念佛法門比較好,既然人不是六祖,就要以求生淨土為願 持五戒十善,以念佛為契入點,時時刻刻,行起坐臥,佛號不斷,念念相續 普波居士 這種現象叫做夢兆,是眾生的業相在夢中的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