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心理諮詢中的那些理智化(先於諮詢師了解自己)的來訪者?

時間 2021-05-09 21:48:52

1樓:楊譯傑

不知道這位提問者的身份,假設您是一位諮詢師。

理智化這個詞,在心理學裡是有明確定義的:

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可怕的東西在進入意識前,其情感內容已被抹去。

理智化包括以下機制:分隔(isol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儀式性(ritual)、抵消(undoing)、補償(restitution)、魔術性思維(magical-thinking)。這些機制之間雖然互相有些區別,但它們往往成群出現。

理智化包括為了避免與人發生親熱的感情而對非生物給予太多的注意,或者為了免得表達出內心感情而去注意外界現實,或者為了避免感知整體而去注意無關的細節。強迫思維和行為也包括在內,雖然它們也可被認為是某種形式的內心置換。(王偉,2013)。

從定義看,你說的先於諮詢師了解自己的情況,和理智化並不是一碼事。所以,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乙個問題。沒法回答。

另外,什麼叫如何面對呢?問出這個問題,是不是說,作為諮詢師的你遇到了困難?那麼具體這個困難是什麼?不說這些,別人是很難給你太好的幫助的。

直觀的感覺,如果有條件,建議您找一位督導(哪怕是同輩督導)。這個付出,很必要。

2樓:海倫吶

防禦方式不是壞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善用的一套防禦方式從壓抑逃避投射到理智化幽默昇華。

心理諮詢只拆那些過度僵硬泛化以至於給來訪者生活或情緒造成極大困擾的防禦方式,並且是在諮訪關係足夠穩固且有了可以替代應用的防禦方式了之後才拆。

如果來訪者只是很善於理智化,很喜歡用理智和邏輯來解釋自己和身邊環境,那就靜靜地聽來訪對自己的闡述吧……來訪一定是比諮詢師更了解自己的

3樓:咪咪咪咪咪

我能說說我自己嗎?以來訪者的身份。

我開始不知道中國醫院裡是沒有心理諮詢師,只有精神科大夫,就是研究很生理那種的精神問題,需要電擊的那種(醫生還跟我說雷電法王很敬業做的很好,嚇死我)。

我自己意識到了防禦心過強,很久以前沒有形成喜歡邏輯思考的習慣。但是喜歡上刨析自己以後,我發現了這個問題,有意識的解決。我的辦法是更加客觀的解剖自己,然後展現給對方看。

所以我覺得我的防禦行為已經改好了,但是現在有了更奇怪的習慣就是一定要說出來自己的分析。

比如,如果我和乙個人吵架(我的性格就是喜歡辯論的那種,一定要壓對方一頭),然後對方挑出了我的痛處,指出我的心理問題等等。雖然心裡會受傷,但是我會誇對方說的很對,然後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

所以這是逃避還是不是啊。

4樓:穆jinqi

好問題。理論性的就不說了,譬如理智化和防禦機制,譬如諮詢中的阻抗,我看到一些回答已經很全面很好的解釋了。想基於諮詢中的一些經驗寫一些個人關於這個問題的思考。

有一部分理智化的來訪當諮詢師在和他們工作時往往都會驚嘆於他們的敏感和聰慧。對自身的好奇促使他們進行很多方面的思考,敏感的捕捉資訊並且可以快速的開啟自我分析。發達的大腦加上有一定的自我反思能力,以及很活躍的認知能力幫助他們理性的的認識自己和思考周圍的世界。

在這裡,理智化並不是乙個「貶義詞」,它是代表乙個人理性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很好的辯證思維和判斷力。

但是什麼時候它會變成乙個「貶義詞」呢?當它的出現阻礙了情緒和感受的時候,當你想要哭卻告訴自己「因為這些原因,加上我個人···的失誤判斷,主觀客觀綜合考慮有···這幾方面原因」,從而壓抑了難過悲傷的情緒,而再一次投入到了新的「任務」或「目標」當中。

如果做乙個比喻來說,就好像一方面他們的大腦(象徵著乙個人的認知能力)格外的發達,但是另一方面,他們的心(象徵著乙個人的情緒感受能力)卻好像被包裹著,格外的弱小。對於一絲一毫有可能觸發感受的訊號他們都會格外的敏感,並且在被觸發之前很好的把這些訊號處理掉,不管是壓抑,迴避,忽視,否認。他們將自己的情緒感受隔絕起來,也同時隔絕了與他人情感上的聯絡。

至於這樣做的原因麼?或許這些感受太過強烈,可能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很少學習到處理這些訊號的經驗。又或許這些是會讓TA感到羞恥的部分,去和自己分享這些都難以承受,更別提和他人分享。

這有什麼問題麼?當然有。就好像原本用兩條腿走路的人,一條腿變得格外發達,另一條腿又短又細,走起路來一瘸一拐,晃晃悠悠,難以找到平衡。

從乙個人出生開始,最先幫助TA認識世界和他人的是TA的心,是感受,是情緒。很難說乙個孩子從出生起就具備良好的理性邏輯思維,這些都是在後天的學習當中慢慢開發訓練出來的。所以歸咎起來,一切源於心的感受,情緒,甚至也是潛意識中影響每個人選擇主導每個人行為最根本的。

而如果沒有辦法很好的認識到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又如何能更好的認識自己發展自己呢?即便理智上再聰明的乙個人,總要被另一方面所侷限住。

而諮詢師要做的,就像是架橋的工作,在大腦和心之間,架起一座暢通的橋梁。TA可以選擇走向橋的任意一端,自由的,不受阻礙的,不用有任何的擔心。以往或許TA只能在一端生活,是TA習慣的世界,但是並不那麼自由,總感覺到缺少了什麼,不完整,是受限的。

但是當橋梁被架起來了之後,會發現乙個更加陌生新奇充滿挑戰的新世界,這是一種解脫了的感覺,從內而外。

5樓:

好問題。

理智化有什麼好處?理性永遠比情感要讓人感覺靠譜。所以,我們需要考慮的是,為什麼這個來訪者如此不能面對自己的情感,面對情感曾經讓他們感到有多麼的痛苦、危險、不確定,以至於需要使用防禦。

首先我們要尊重來訪者的防禦,肯定理智化的價值。這個尊重不是說說而已。「是來訪者的防禦系統幫助了他們活到現在,讓他們有機會在此刻與你共同工作。」

然後,我們要清楚地告訴來訪者,所謂心理諮詢,就是我們在共同構建的一種關係中,去探索一塊新的領地。這個過程可能有許多讓他感覺不適應、不習慣的東西,但它也是乙個充滿奇遇的旅程。

也就是說,對於理智化的來訪者,可以告訴對方:理智化是你所熟悉的、所擅長的,你用它做過很多任務作、解決過很多問題,我覺得這都是你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成績;你對自己做的很多分析,我都覺得非常讚嘆。但是,正因為你很擅長做這件事,你在這個地方能做的都已經乙個人做過了,所以我覺得在我們兩個人的小天地裡面,可以嘗試一點不一樣的東西。

(這段話一點都不摻水,許多來訪者對自己的理論分析,令人嘆為觀止。你作為諮詢師絕對想不到那麼深刻的分析,因為你不可能比這人更了解自己)

當這樣的來訪者向情緒表達的方向邁出一小步的時候,要積極鼓勵他們。

當他們會說,「剛才我有一種感受……我挺想告訴你的……不,但我覺得太混亂了,我不知道怎麼描述,要不還是等我下回整理好了再告訴你吧」的時候,堅定地鼓勵他們當場說出來。告訴他們:我覺得我們現在來談談它的機會非常珍貴。

此刻的混亂無序、不確定感,我們曾經根本不能涉足其中,但現在竟然有了一點機會能在這裡停留下來,我覺得這真的是乙個特別好的進步。

所謂心理諮詢的效果,就是一種體驗的過程。當來訪者的體驗被拓寬了一點點,他們就會自己往這個方向做更多嘗試。然後他們內在的空間就不一樣了。

簡言之,我們幫助乙個理智化的人,絕不是讓他「放棄」以前理智化的領域,而是幫助他們增加一些以前不能到達的新領域。我們的工作永遠不是讓他們放棄此前的自我,而是在此前自我受限的地方找到一些新的發展,從而活得更豐富、更自由。

6樓:

來訪者難道不是都先於諮詢師了解自己的嗎?

我從來不認為我自己還沒了解的部分諮詢師會提前了解啊?

這叫理智化,還是防禦的一種?

我要離xx心理學再遠點!

理解來訪不行,否認來訪,貼標籤倒貼得快。

諮詢師永遠不可能比來訪更了解來訪,諮詢師對來訪的理解永遠都在假設當中,等待來訪按確認鍵。

想要比來訪還要了解來訪的諮詢師想幹啥呢,接管來訪大腦嗎?

如何看待心理諮詢中的「真誠」?

葉浟 諮詢師的真誠意味著,坦誠開放地面對來訪者,不欺騙 不偽裝 不迴避,在諮詢中做乙個真正的 表裡如一的人。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諮詢師僅僅是做乙個真誠的人就夠了,在真誠的同時,諮詢師要對自己接下來的所作所為可能會對來訪者產生什麼影響保持覺察。舉個例子,來訪者指責諮詢師,諮詢師非常憤怒 A 諮詢師說 閉嘴...

心理諮詢中的特殊情況 (心理諮詢師回答)

心搭檔 助你自助 不會,首先你不會被允許進入諮詢室 另外你無權幫助朋友做錄音,如果需要錄音也是諮詢師跟來訪者之間的約定 雖然你們是朋友關係或者引薦的,但是事關當事人的個人隱私,錄音是否不由你決定的 至於是否是監護人或者什莫關係的你和你的朋友,這個都是要雙方同意的,是來訪者和諮詢師之間的 心理諮詢師朱...

在心理諮詢中該如何完全信任心理諮詢師呢?

馬琦心理話 你去找游泳教練,但是你不信任他,你怕你亂遊,他不會及時拉你一把。你去找駕校教練,但是你不信任他,你怕你亂開,他不會及時財商一腳。你去找醫生手術,但是你不信任他,你怕他拉開口子之後就不管你了。為啥以上三個情況,聽上去像笑話。但是心理諮詢師,的確是很難獲得來訪者的信任?那是因為心理諮詢師,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