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能聽懂一種語言,卻說不出來?

時間 2021-05-08 18:07:03

1樓:石秀峰

這裡面沒有什麼深奧的道理,你不會說就是因為你說的少,練習少了當然不會了。比如你讓一位歌唱家去聽鋼琴家演奏,歌唱家能聽出那些音高和旋律,但是你讓他去彈鋼琴,他不會的呀,他又沒練過。人類所有的技能而非本能都是要靠練習才能掌握的,天才們只是不需要練那麼多次而已。

另外,你之所以聽得懂,是因為你的有效輸入多,就是每次聽到這種語言時,其伴隨的抽象或者具體的概念都能被表達出來並被你的大腦識別,如果你的大腦識別不了,那一樣是天書,比如你下回帶本精算學的書籍,讓你家人用新疆本地語言讀給你,你看還能聽懂多少。

2樓:

我家在廣東西部鄉下,比較偏僻,家鄉講的是既不是普通話也不是粵語,叫做黎話。

但是我從小看電視劇集,看的都是粵語。

讀初中開始,老師要求我們日常交流使用普通話。恰巧我是住校生,所以,初中講了三年普通話。

高中之後,去了縣城讀書,那裡即有講黎話的,也有講粵語的,同學們還是講普通話的多。但是也算是比較正式的接觸了粵語生活圈子。

高考結束之後,我去珠三角打暑假工,發現我根本跟不上別人的粵語,無論是語速還是說話的習慣,甚至很多詞的叫法都完全無法習慣。

結果是,我跟別人交流都是我說普通話,他說粵語,我們互相聽得懂。

我想,跟你的情況應該是一樣的。

但是我比較好的是,我家鄉的黎話,我並沒有生疏。。。

3樓:長歌清風

大腦裡的語言系統其實有兩個:乙個是語言表徵系統(語義和音/形的對應、模糊語法規則),依靠大量輸入來建立該系統,建立後你就能聽懂/讀懂這種語言。另乙個是語言輸出系統(發音器官的訓練、精確語法規則),依靠大量使用來建立該系統,建立後你才能熟練說這種語言。

兩個系統使用的腦區是完全不一樣的,前面有人的親身經歷生動說明。

另外,語言表徵系統似乎更為內隱,更為基礎。一是當你多年不用某種語言,會忘記怎麼說,但是不會忘記怎麼聽和讀。二是建立了語言表徵系統後,學習者一旦有使用環境和需求,可以盡快學會說。

4樓:葡萄老祖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是交流需要聽懂就夠了,用普通話回答對方也聽得懂,二是確實沒掌握好,不會使用。我在蘇州、廣州都待過幾年,就處於會聽當地方言,但不會說的情況。

5樓:派坤沙

就跟你能熟讀四大名著,並不意味著你能寫出大作一樣的道理。

乙個是消費,乙個是創造,兩者本來就是完全不同的領域。精通前者並不意味著精通後者。

6樓:

因為你定義錯了,從小沒有好好學習的維語不能成為你的母語,漢語是你的母語

母語是第一語言,也就是一種學習的語言,通常來說乙個人最多可以有兩三種語言並列第一,你經過大量的學習以後可以把維語從第二語言提公升為第一語言,此時維語和漢語都是你的第一語言

7樓:葉月

舉手舉手,我能聽懂武漢話,但說的時候就感覺怪怪的。我覺得這個跟個人經歷有關,因為家庭環境緣故,我從小學到初中都在一所鐵路子弟學校上學,大家都說普通話,到了高中才進了地方高中,身邊講武漢話的人多了起來。那時候我再想說方言(聽得懂),音調已經把握不准了,一開口就惹人嘲笑,後來索性就不說了。

直到現在,讓我說一兩句方言還是可以,但說多了就會走調,又怕別人笑話,所以一直沒學會地道的武漢話。

所以說語言習得要從娃娃抓起啊……長到十五六歲,就算能說也學不地道啦!

不會說方言的小孩在方言環境裡可受欺負了……

8樓:李瑩

因為並不熟悉而且缺乏說的膽量,我們在學外語的時候也會訓練聽力和口語,而口語往往更難,口語是需要大量練習的,當你反覆用這種語言去對話或朗讀,本來懂得的詞彙才會更加深入的印在腦海,這樣往往才能脫口而出。另外,聽得懂和會運用也是不同的,語法也非常重要,必須要懂的句子的排列,就像我說今天的天氣真好!你聽懂了天氣,今天,好這三個詞,也懂得了我的意思,可是要是別人問你今天天氣怎樣的時候你會不會說不出來呢?

還是會的,或許你只懂的詞語的意思,但不清楚主謂賓的置放順序,這時你就會放慢速度回答天氣,好,今天。想要流利的對話,沒有捷徑,唯有勤練才是上道。

9樓:鐵血無情挖掘機

我能基本沒障礙的說英語,但是我經常聽不懂美劇裡的英語。我能完全聽得懂上海話(因為我是浙江人,方言和上海話很相近),但是我半天也憋不出一句上海話。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10樓:

問的好! 你能聽懂是因為在大腦裡儲備了該音節的翻譯聽到一種聲音可以對應一種詞彙而說出來需要你眼、腦、嘴的配合。了解該詞的發音從觀察嘴形開始了解別人如何發音嘴形音調特點等等到自己練習形成肌肉記憶。

最後才能正確發音。

11樓:Tracy G

就是從小使用頻率問題。我是四川人,但母親是杭州人,外婆是河北人。爺爺是樂山人。

從小聽四川話樂山話杭州話和普通話長大,但是母親不會要求我說杭州話。樂山話也是野生狀態,所以就會出現聽得懂江浙方言但不會說的情況。不過,在江浙呆半年就可以很快學會基礎語音,也算是一種從小的福利。

不過要想真正學會,還是要有足夠語言環境和時間,以及自己願不願意說

12樓:張菜山

說個比較偏的角度…語言簡陋,自身體驗…

中學生物學過大腦上與語言相關的大致分成聽說讀寫四個區。我「有幸」親身體驗了一下…高中時突發腦出血,然後腦部就有水腫壓迫了部分區域,結果是輸入方面能聽能讀且無障礙,輸出方面寫和說極度困難。我嫂子和我哥當時去醫院看我,我絞盡腦汁就是叫不出「嫂子」,結果憋了半天憋出個「姐姐」……然後有天陪床輪班輪到我爸回家,當時過年期間,我就想說個「多穿點」結果就是說不出來…寫字也是寫不出來,歪歪扭扭,自己名字都不會寫…另外打字也不行…當時還是鍵盤手機,用拼音輸入法的,怎麼都打不出來,只有一次成功是完全下意識的按出了當時女朋友的名字的最後乙個字…

後來開了腦殼把該修的都修了就在幾個月裡慢慢恢復了各項輸出,但是從頭至尾輸入功能沒任何影響…

能聽不能說真是個煎熬……我當時周圍的人是得有多大的耐心啊,我什麼都表達不了,他們只能猜…我就跟個嬰兒差不多…

大家就權當聽了個小故事吧…

13樓:

我應該跟你是同乙個民族(也不一定,新疆那麼多民族是吧,反正至少我們的母語都不是漢語)我也跟你一樣,民考漢,但是我母語交流完全沒問題,讀寫有一點吃力。不過我表妹,就是不願意張口說。她的問題在於她認為她說母語的時候,嗓音不好聽,也就是對自己的母語發音感到不自信,之前一直都不願意說。

這個寒假她的家人會把她送去輔導班學,可能這個有點強迫的感覺,但至少也是一種嘗試,就像她死活不願意張口說英語,送去輔導班就硬著頭皮說,過幾天也就習慣了,希望這次母語也會成功。

不過她的問題是在於對母語的不自信,表面看來可能是不喜歡自己說母語時的語調,聲音,久而久之越不說越不順口,而背後也許是對自己民族的不自信(我們不得不承認,特別是沒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包括小孩子,年輕人和長者,都會習慣性的把一類衝突歸結於整體而不是個體,近年來新疆發生的一些事也讓各位民考漢同學心裡有波動,即在她們周圍的人會用侮辱性語言攻擊她們,以致她們自身也會對本民族產生懷疑,甚至排斥)

然而,我並不知道題主是不是這個原因,但還是祝福你,如果你真的想張口說,那等你走出第一步,第二步,慢慢就會好的。

tips:心裡默念簡單的單詞,片語,試著張口。

學一首簡單的母語歌曲,唱出來比說出來容易。

相信你的父母,讓他們祝你一臂之力。

14樓:Liyang L

我也是這樣,家裡人有時講方言,我聽得懂,但是不會講我認為原因很簡單,就是沒有自己去講(沒有練習)任何能力都是靠練習得來的,知道是一回事,會是另外一回事比如畫畫、踢球、程式設計,你可以看許多,學到許多知識,但是不去練習,能力是無法提高的

以上所說的是現象,是一種規律,至於為什麼會這樣,我不知道。就如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萬有引力一樣

15樓:

絕大多數的繁體字我都認的出來,你讓我寫乙個出來都費勁。

語言學問有深淺,看見能認出來和寫出來不是乙個等級的技能。能聽懂和能流利會話也不是同乙個等級的技能。

16樓:

就是說少了。我爸是湖南衡陽人,我媽和外婆是萍鄉人。我媽在家一般和我外婆都說萍鄉話,我在南昌長大。

結果就是,我聽得懂南昌話,萍鄉話,衡陽話,但是我只能說普通話。。。。

17樓:不一樣的怂貨

我能讀繁體字,卻寫不出來。我想乙個字,那個字的繁體字在我腦海裡是乙個熟悉的輪廓,記不清細節,所以寫不出。但是,看到這個字,用細節對應輪廓卻很簡單。

我想同理吧,你印象中的讀音是模糊的,不準確的,或者一句話你無法快速在腦海中定位所有字的讀音,所以只會聽,不會說。

18樓:

我覺得還是說的少,接觸過兩門外語,葡萄牙語和英語,都出現過老外講話知道說什麼意思但是根本複述不出來,說時間長了自然就好了。

19樓:

我覺得從這兒

日常生活中父母對我說母語,我回答他們漢語可以看出你的語言環境讓你沒有說民族語言的必要,你說漢語也能完成交流。

慢慢的就生疏了。

我家鄉話是西南官話,出門在外基本用普通話。呆久了就會家鄉話變生疏些,回到老家處於那個語言環境中很快就回覆了..

樓主可以試試在家鄉(特別是和父母)盡量多用民族語言,能說多少算多少...慢慢的也應該能恢復表達能力。

20樓:陳思

怎麼說,我們家這塊語系非常複雜,就是相鄰的兩個村的語言都相差挺大,這種情況下,像我這樣全市範圍內的語言都差不多能聽懂還能分辨的人全是比較少的

╮( ̄▽ ̄")╭ 我會聽,知道差別,真讓我說我也應該會,但是總有種自己在說別人的話的感覺,所以真的自己說的時候,總是忍不住感到彆扭╮( ̄▽ ̄")╭ 所以我都不說他們的話

你或許跟我差不多?

21樓:

我是生長在內蒙古的漢族,我身邊有蒙古朋友也有你這樣的現象,在寫這個回答之前我還專門又問了他們一些細節。不光是少數民族有這樣的現象,在海外,華人二代這樣的現象也非常非常普遍,你們這樣的人被稱為Heritage Speaker。這個問題我從三個方面解釋一下。

第乙個方面,我想從「語言技能的獲得語言內隱知識的獲得是不同的」來解釋這個現象。語言技能,簡而言之是運用語言的能力。語言技能的獲得,一般是指我們在課堂上、或者有意識的學習一門語言的規則、用法時學會的關於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因為這些技能是我們有意識訓練的,因此是外顯知識,和內隱語言知識對應)。

隱性語言知識系統是存在於人意識之外的語言系統,我們的母語習得基本就是隱性語言系統的建立的過程-----沒有哪個中中國人的母語是通過有意識的學習規則建立的吧?如果你沒有語言學的知識,你能解釋「了」的十三種用法是哪十三種嗎?我們不知道但是可以把「了」用得爐火純青,這是我們的意識之外的內隱系統在起作用。

母語習得是通過語言內隱系統的獲得,而一般來說,第二語言學習是通過語言技能(外顯系統)和語言內隱系統的共同獲得下完成的,而且,語言能力的最終獲得是取決於內隱系統的,而外顯系統起到乙個幫助、監控的作用-------這條結論首先由Krashen提出,二語習得領域一部分學者也認同這個觀點。大部分在關鍵期(關鍵期:學習者錯過了語言學習的關鍵的時間點----6歲,12歲,無定論-----才開始學習第二語言,這門語言的水平就永遠沒辦法達到母語者的水平)後的學習者的第二語言知識構建大部分是語言技能,有小部分是內隱知識系統(事實上,乙個人的二語知識哪部分是內隱哪部分是外顯是很難區分開的),隨著語言技能不斷幫助內隱知識系統的構建,二語水平也不斷提高。

而題主的現象正好相反,你的本民族語言(是維語嗎)的知識構建大部分是內隱知識系統,而語言技能就差的多了。因為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的本民族語言在你無意識的情況下幫你構建了乙個內隱語言系統,然而同時期的母語習得(技術層面來說,漢語也是你的母語)影響了你本民族語言輸出的機會。同時,你的內隱語言系統也是不完善的這個我在第二個方面來解釋。

再舉乙個更貼近題主的例子,有乙個研究,讓學習英語的學習者判斷他們從未在課堂上或者有意識的學過的乙個語法規則的合法性:

Who do you wanna invite to the party?

Who do you wanna bring the potato chips to the party?

他們沒有學過wanna,但是可以正確的判斷出1句合法,2句不合法,這表明他們已經建立了關於wanna的內隱知識。可是在現實裡,這些學習者從未使用過wanna,說明他們並沒有關於使用wanna的語言口語技能。

第二個方面,從語言的輸入輸出方面來解釋。關於語言的輸入,題主所在的是乙個良好的本民族語言輸入的環境,輸入的語言都是交際性的、有意義的,所以構建了你的內隱語言系統。

在語言表達時,至少要涉及兩個過程,

1.思考表達的內容,這個涉及「詞彙通達(access)」------啟用心理詞庫中表達特定含義的詞彙和語法形式,心理詞庫中特定含義的詞彙和語法形式對於題主來說這不是問題,就是你說的「詞彙都在你的大腦裡」啊 ,但是「啟用」可能有些問題

(關於詞彙通達和心理詞典再補充一點,心理詞典由不同的網路、產生式、對映構成,通俗來解釋一下,比如我的話,有中文詞典網路和英文詞典網路,然而我通達中文詞典網路比英文快的多,裡面涉及複雜的對映的構建等等。這也就是我感覺中譯英比英譯中困難的多的原因。)

2. 怎麼用語言來表達。這涉及產出策略,需要將詞彙組合在一起生成有意義的句子,而你的本民族語的產出策略並沒有構建起來,而是構建了漢語的產出策略。

語言的輸出策略遵循一定的程式,有學者提出了六個加工階段,我就不一一枚舉了,這裡只是為了說明,產出策略並不是有了詞彙通達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乙個複雜的、不斷增長的過程這是你的內隱語言系統不完善的地方。所以,你說你說得時候想不起來,原因可能是你啟用本民族語言心理詞庫的速度不夠快,也可能是你啟用了,但是你的大腦不知道如何將他們組合產出。

以上兩個方面先總結一下:

總結之前再舉乙個例子,義大利人學英語時,往往把cook[kk](廚子)發成kook[ku:k](傻子)的音,但是讓義大利人聽的時候,他們完全能分辨cook和kook,說明他們有了關於oo發音的內隱知識。但是他們表達「他是乙個好廚子」這個意思是還是說成「He is a very good kook.

」 這說明他們的產出策略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口語表達技能有些問題,就是可能他們對英語裡母音的發音不敏感,或者是他們的發成kook但他們以為他們發的是cook這種主觀性造成的。

這個例子也說明了口語表達技能對語言輸出的影響,儘管有了內隱知識,但是表達技能有問題還是不行。

第二個方面說了題主在產出策略存在問題,同時,還有語言口語表達技能的限制,即,語言表達的流利程度和準確性,這個是熟能生巧的事情,是技能是外顯的,是需要大量練習才能獲得的。而我認為,口語表達技能和產出策略是有關係的,即,產出策略影響口語表達流利度和準確性,而口語表達技能的提高可以促進產出策略的完善,根據我前面所提到的產出策略的定義和口語技能的定義可以把二者聯絡起來。而題主基本上從來沒有訓練過自己本民族語言的口語能力,漢語的使用剝奪了本民族語使用的機會,導致最終也沒有建立內隱系統的產出策略這乙個環節。

關於知識和技能的回答,我有乙個回答可以作為參考:怎麼看待英語學了十幾年,最後一句口語都說不出來這件事? - 青格樂的回答 這個回答主要講述語言技能(聽說讀寫)是需要專門訓練才能提高的,也可以作為此答案的一條證據。

第三個方面是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這個完全是憑我的想象力解釋的,不足為信。在關鍵期前,你的本民族語言一直刺激了你的語言中樞中關於輸入的語言區,但是輸出(說話表達)的那部分語言區卻沒有被刺激,錯過了關鍵期,你的表達能力自然跟不上理解能力了----也就是聽沒有問題,但是說也不成。

最後,說說我的朋友們吧,他們都是蒙古族,平時和父母也都是說漢語,但是他們也都表示,如果回到牧區,牧區的親人都不會漢語而他們不得不用蒙語的時候,他們的進步飛速,乙個星期後就大大的不一樣了。有乙個朋友在美國待過乙個月,他說,在美國那乙個月英文的進步程度和他呆在牧區的蒙語進步程度沒法比(在美國進步的慢,在牧區神速進步),但是,他平時學英語是主要任務,基本不用蒙語。我覺得這也是內隱知識系統和語言技能獲得的區別的乙個典型個例。

所以題主要想提高本民族語其實是可以很便捷的,多在生活中使用,進行有意義的溝通,進步是會很快的。

最後補充一下,你的啞巴母語,和其他人的啞巴英語有質的不同,因為你是heritage speaker:)

我覺得自己的回答稍稍修改,同時也適用:

為什麼我能聽懂一種方言,卻自己不會說?

為什麼我能識讀一種語言的文字,自己卻不會寫?

為什麼我跟某個人相處久之後,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討厭這乙個人?

羅圈圈 不管是什麼東西都是有保質期的,感情也是有保質期的。神秘感是最重要的,當你和乙個人相處得過密過勁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他很多的缺點,然後逐漸的他的優點你就看不見了,這個時候需要。就是離他遠一點,這樣慢慢的你又會想不起之前的缺點啦。人與人之間距離是很重要的,怎麼說呢?就是那句話距離產生美。 半紙 很...

為什麼讀豐子愷的作品有一種說不出來特別的感覺?到底是什麼感覺?

小鹿和小西 冒昧地在這裡推我最愛的這套書 豐子愷漫畫古詩詞 讀這套書什麼感覺?豐子愷大家都非常熟悉,是實至名歸的藝術大師。他的漫畫畫風簡易樸實 意境雋永含蓄,是溝通文學與繪畫的一座橋梁,以一顆赤子之心俯仰天地,以一支生花妙筆繪人間冷暖。俞平伯說他 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這套 豐子愷漫畫古...

為什麼大多數文人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性格,這種性格和文人的身份有必然的聯絡嗎?

李光濤 有一定的必然聯絡,如果能夠以獨特的角度去描寫,那麼作者一定是具有那樣獨特的視角和思想,不一樣是很正常的。天才也好瘋子也罷綻放出的都是另類異彩 璃喃 每個人成長壞境與經歷本身是不一樣,我感覺那些文人最起碼境界是比我等凡夫俗子高許多,所以怎能去比擬 r 摳鼻屎或許這世上真有什麼都可以雲淡風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