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賞析卞之琳的《距離的組織》?

時間 2021-12-26 16:24:51

1樓:顧是

距離的組織

想獨上高樓讀一遍《羅馬衰亡史》,

忽有羅馬滅亡星出現在報上。

報紙落。地圖開,因想起遠人的囑咐。

寄來的風景也暮色蒼茫了。

(醒來天欲暮,無聊,一訪友人吧。)

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

哪兒了?我又不會向燈下驗一把土。

忽聽得一千重門外有自己的名字。

好累呵!我的盆舟沒有人戲弄嗎

友人帶來了雪意和五點鐘。

《距離的組織》,剛開始讀的時候並不能讀懂,通過了許多途徑以及註解才對這首詩有一些領悟。

評析:全詩在意識的流動中展開,從詩人黃昏的某種心境逐步拉開了帷幕,漸漸呈現於眼前。全詩所寫日暮時分的灰濛心情和意境,令人油然而興蒼茫之思緒。

詩歌中也言及歷史,觸動想象,從現實中聯想到了輝煌的古羅馬文明,再從聯想轉換到現實之中,從而涉及到了存在與覺識的關係,但整詩並非講哲理,也不是表達什麼玄秘思想,而是沿襲中國詩詞的傳統,表現一種心情或意境,採取近似中國一折舊戲的結構方式。

2樓:園長

原詩附下:

距離的組織 | 卞之琳

想獨上高樓讀一遍《羅馬衰亡史》,

忽有羅馬滅亡星出現在報上。

報紙落。地圖開,因想起遠人的囑咐。

寄來的風景也暮色蒼茫了。

(醒來天欲暮,無聊,一訪友人吧。)

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

哪兒了?我又不會向燈下驗一把土。

忽聽得一千重門外有自己的名字。

好累呵!我的盆舟沒有人戲弄嗎?

友人帶來了雪意和五點鐘。

題目其實說得蠻清楚了,「距離的組織」,一講距離,一講組織。

詩歌不能講文字敘述邏輯,它是意象的語言,感官的片段,但這種感官更純粹。

這首詩的核心是在描述一種對「距離」的感受。比如:

乙個人在很高的樓層上讀歷史,而且是關於乙個偉大帝國的衰亡史,歷史時間的跨度營造一種遙遠的崇高感,以及此刻的身處高樓,俯瞰燈火,歷史時間轉換為當下的空間。在時間上,我們是永遠的旁觀者,而在空間上,「獨上高樓」也採用了一種對世事旁觀的視角。這是對距離的第一種感受——時間和空間互文的距離。

接下來是關於朋友的一段。從地圖想起遠人,這本來就是乙個傷感距離的畫面,目光在比例尺上掃過,那可就是幾千里的路。接下來的一句進一步渲染,朋友「寄來的風景」也暮色蒼茫,這裡的風景是什麼?

明信片?插畫?相片?

還是書信?不管什麼形式,其實都不比當下詩人所感更真實,而詩人之所以覺得「暮色蒼茫」,更多是代入和想象的結果,其實風景是次要的,朋友這個人才是主要的。這是對距離的第二種感受——遠方的人。

往下是一種意境的營造。天、海,都是極廣闊的意象,路在其間,三者都是同一種顏色,亦即無法辨識,而且這種顏色是灰色——晦暗、朦朧、空茫,人在其間是怎樣的感受?試想你乙個人走在海岸線上,四暮蒼茫,天海一色,不僅看不清海平線,甚至都不知道走的是路還是海。

這是對距離的第三種感受——乙個人處在極大極巨集偉的空間中的距離。

至於最後說的一千重門外有人在呼喚自己的名字,以及往下的部分,收尾而已,沒有什麼太多味道了。以上

怎麼從詞,句,語義賞析他的翻譯?

趙洪波SAT 首先,原則上,任何一句話的理解都要結合具體語境,尤其是本身就簡短的句子,沒給上下文,會讓人感覺摸不著頭腦 其次,就本句話而言,個人感覺是有問題的。I am never at a loss for a word Pitt is never at a loss for a word.翻譯成...

如何賞析顧城的詩?

捉住一顆星星 用心感受,不要嘗試理解他的感受,要理解自己的感受。下面放兩首詩。生日 因為生日 我得到了乙個彩色的錢夾 我沒有錢 也不喜歡那些乏味的分幣 我跑到那個古怪的大土堆後 去看那些愛我的小花 我說,我有乙個倉庫了 可以用來貯存花籽 錢夾裡真的裝滿了花籽 有的黑亮 黑亮 像奇怪的小眼睛 我又說,...

怎樣賞析李白的將進酒?

勇敢的心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翻譯成東北話就是 來來來哥們,這點兒酒算啥?咱還得踩一箱。怎麼地?錢沒揣夠?沒事沒事,岑勳,還有元丹丘哥們把你們的寶馬車和貂抵押這不就完了嗎?多大點事兒。跟哥喝酒不高興啊?來,小二,再給我上一瓶82年的女兒紅,我要和我這倆好哥們一醉解千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