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裡的《宋人及楚人平》?

時間 2021-11-04 17:51:44

1樓:養學

二子之行為若何,權且不論,當由此次楚人圍宋之緣由說起。

《春秋左傳宣公十四年》:「(夏)楚子(莊王)使申舟聘於齊,曰:'無假道於宋。

'亦使公子馮聘於晉,不假道於鄭。申舟以孟諸之役悪宋,曰:'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

'王曰:'殺女,我伐之。'見犀(申舟之子)而行。

及宋,宋人止之。華元曰:'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鄙我,亡也。殺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

亡一也。'乃殺之。楚子聞之,投袂而起。

屨及於窒皇,劍及於寢門之外,車及於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圍宋。」

自宣公十二年,楚、晉戰於邲,楚人稱霸。此際鄭人臣服,而正是此年「晉原縠、宋華椒、衞孔逹、曹人同盟於清丘」,兼之申舟與宋有隙,而「不假道」過宋,實為莊王挑釁,因「宋聾」而成莊王正名以伐之,乃破晉之同盟。至於宋人,「鄙我,亡也;伐我,亦亡也。

」倒不如殺使者以名其義。莊王之「屨及、劍及、車及」三態,正應其預料而已。

《春秋榖梁傳宣公十五年》記載:」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善其量力而反義也。人者,眾辭也。平稱眾,上下欲之也。」

《春秋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夏五月,楚師將去宋,申犀稽首於王之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廢王命,王棄言焉。

'王不能答。申叔時僕,曰:'築室,反耕者,宋必聼命。

'從之。宋人懼,使華元夜入楚師,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

'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雖然,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聼。

'子反懼,與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盟曰: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從《左傳》、《榖梁》之記載來看,楚人圍宋九月有餘,亦可謂強弩之末,楚王不能「去宋」,皆因對申舟之諾,而申叔之「築室,反耕」實不得已。今華元嚴辭以對而與盟,莊王亦是順水推舟之舉。

故宋人謝湜有雲:「宋見圍凡九月,外無只輪匹馬之援,內有析骸易子之變,宋人知怨之不可以結也,故請和於楚以求平。楚人知忿不可以恃也,故受宋之和而與之平。二國之平,眾所同欲也。」

回頭再看《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記載:「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外平不書,此何以書?大其平乎己也。」

「己」者,二大夫。春秋「大夫無遂事」,於此,《公羊》與之。

「何大乎其平乎己?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於是使司馬子反乘堙而闚宋城,宋華元亦乘堙而出見之。

司馬子反曰:'子之國何如?』華元曰:

'憊矣!'曰:'何如?

'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馬子反曰:

'嘻!甚矣憊!雖然,吾聞之也,圍者,柑馬而秣之,使肥者應客,是何子之情也?

'華元曰:'吾聞之,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於子也。

'司馬子反曰:'諾。勉之矣!

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揖而去之,反於莊王。莊王曰:

'何如?'司馬子反曰:'憊矣!

'曰:'何如?'曰:

'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莊王曰:'嘻!

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後而歸爾。'司馬子反曰:

'不可。臣已告之矣,軍有七日之糧爾。'莊王怒曰:

'吾使子往視之,子曷為告之?'司馬子反曰:'以區區之宋,猶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無乎?

是以告之也。'莊王曰:'諾。

捨而止。雖然,吾猶取此,然後歸爾。'司馬子反曰:

'然則君請處於此,臣請歸爾。'莊王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於此?

吾亦從子而歸爾。'引師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此皆大夫也,其稱人何?貶。曷為貶?

平者在下也。」

《公羊》之貶可存之。當成公元年楚莊王殺夏征舒而存陳;宣公十二年滅鄭而存之;邲之戰,莊王可謂仁至義盡,由此可見,楚莊王當是以仁義而霸天下,至於陷土地、尚首功之舉當為之恥。二子之言、之舉,亦正是莊王心理之反映,鄭伯牽羊面縛尚且釋之,九月圍宋,實則使之屈,至於「易子析骸」,如何而不「去宋」?

《公羊》兩言莊王再取,實則為過。

「春秋無義戰」,觀之後來者,義之為尚矣!

如何理解《公羊傳》的九世復仇這一大復仇理論?對今天的國際形勢有什麼幫助?該不該對日本也加以報復?

孔雀丶 我們是在革命烈士的屍骨上享受革命和抗戰著美好的未來,我們繼承了他們帶來的紅利,當然同樣也繼承了他們的仇恨!再說那是革命烈士的乙個人或者乙個群體的事情嗎? 白雪 報復日本對國際局勢當然沒有好處,但是我不想說什麼冠冕堂皇的話。憑我一腔熱血我認為就該復仇但不是現在,你們沒有經歷過你們不是當事人,我...

《公羊傳》中隱公元年的一句何休注求解?

承馮志 這一句話前後都有疏文,就這幾句沒有很奇怪。我的理解如下 儒家為國,所求為近者悅,遠者來。有其他國家的大夫來投奔,這一般來說是一件好事情。君臣以義合,當臣子發現君主犯錯的時候,要進行三次諫,如果君主不聽,則可以三年待放,君主如果還是不搭理,那就可以投奔自己認為有道義的國家。論語 中有陳文子棄國...

公羊傳中所提到的「常事不書」是基於什麼理論提出的?

jinjin 就是說裡面的一字一句都是微言大義,對名諱 稱謂的選擇都需要細細考究品味。譬如,桓公及夫人 跟 桓公 夫人 所表達的就是兩個意思。滕公 和 滕子 雖然是同乙個人,但因為稱謂的不同,對這個人的行為評價也是不同的。因此 經 裡看似流水賬似的記錄,實則不平常。這就需要 傳 去釐清細分。所以 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