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一些高學歷畢業生回鄉做非遺手藝傳承人?非遺手藝年輕化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時間 2021-10-15 13:53:37

1樓:蘇式雜談

毋庸置疑,絕對是一件大好事。非遺手藝的傳承需要年輕人,更需要年輕人把非遺手藝發揚光大。我們知道,中國的非遺手藝大多數都是經過了歷史的洗滌,留下來的很多手藝都是我們前輩們嘔心瀝血的經驗積累與發展。

也有很多手藝因為種種原因而未能流傳下來,這些都是非常大的遺憾。所以,現存的非遺手藝更需要珍惜與傳承。但是,傳承也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也需要傳承與創新共同結合,這些都需要年輕人來做,特別是有高學歷,能踏踏實實靜下心來做事的年輕人。

這不僅是非遺手藝之幸,更是時代之幸!

2樓:三絲年

最近拍攝接觸過一些南京杭州的非遺手藝工作者(作品),由此隨便寫寫。

從日常消費者來看,很多傳統作品的出現在之前特定的時代其實有一定的歷史源由,而現在很多展示平台不會完全展示,觀眾僅從文章所寫,平日所見去了解接受,卻不一定會親手感受。例如南京有名的秦淮花燈,會有觀眾覺得古典卻又難融於日常,但也有年輕人驚異於半成品骨架所展現的結構的美,和變化多樣的可能。

從技術角度,很多手工部分不可避免被現代技術代替。例如雕刻,機器的圖案會更完美精確,但也有很多人青睞手工製作,有多少人知道光打磨的砂紙有160,200的好幾道?上手的溫潤感絕不是一句光滑所能表達。

而其他一些作品的千錘百鍊精細極致之處,也非機器所能代替。

從非遺工作者角度來看,接觸到很多的大師會有一些共通點。技能的傳承有的青黃不接,裡面很多時代原因,不可避免。傳統的銷路還在,卻尾大難掉,社會日新月異,想變革卻有些有心無力。

目前這個圈子也有很多群體在努力創新,讓傳統與現代做結合。這個圈子會很慶幸有這些高學歷人員參與進來。它的潛力很大,像最近流行的國風,很多美的東西也正是經歷了許多歲月,才流傳至今,相信也會繼續流傳。

新鮮的血液會帶來新的思路,新的技術,新的市場,新的潮流。

「不怕年輕人和我們搶飯碗,就怕他們不來」,這是一位國家級傳承大師的原話。放心大膽去吧,也許開始會有些艱難。相信一些老的作品有了這些新鮮血液後,會重新煥發光彩,因年輕而年輕。

3樓:十一

那時候山河破碎,我們的父輩,爺爺輩們都在為建設新中國而拼命努力著。上一代人留下太多遺憾,他們未完成的,要由我們這一代人來完成!!

4樓:泊明者矣

現在說高學歷這話有點沒意思了,古代百工的確是些沒什麼文化的人才去做,總有種被歧視的感覺。但是技術知識化這才是科技進步的動力。否則就沒法傳承了。

而且現在高等教育普及那麼多年了,研究生送外賣幹工地都那麼多,何況非遺傳承。大家都應該拋棄「唯有讀書高」的偏見,去擁抱技藝,讓技術知識化,才能更好的創新和傳承。

5樓:張呇靈

當我的生存不再是困擾我活著的最大問題的時候,為什麼不能選擇一種能讓自己快樂的活法呢?

不管是因為喜好還是責任,讓非遺後繼有人總是好的啊

6樓:李先生

如果是真的熱愛或者在本專業找不到工作,高學歷做手藝人也無可厚非。如果在本專業競爭力還不錯,建議還是做本專業工作,把手藝當做業餘愛好。國家培養乙個高學歷人材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自己隨意浪費了教育資源太可惜,還不如高中畢業就去做手藝人,把受教育的名額讓給其他喜歡讀書的人呢。

7樓:桃浪十七

經濟上:帶動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比如當地的民俗什麼的帶動旅遊業,而且自己未必不能過上喜歡的生活

文化傳承:這特喵不用問肯定是好事

8樓:

高學歷做普通人認為沒有技術含量,或者傳統的事,沒有什麼不好,我內心其實非常喜歡的呢,人越長大,除了被慾望吞噬,沉浸在名利之中,越來越覺得放下執念,獲得精神上的幸福,多麼的不容易。

傳統的東西,超越了時間,或許是人,或者我們的精神歸屬吧,終於有一天我們會明白,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和體驗。

讀書是讓人變得美好,開闊眼界,當然也希望我們國家真的世界觀,價值觀多元化吧。

9樓:華陽

說實話,看到這個趨勢,我是很欣慰的。好像很多人的刻板印象裡,高學歷畢業生就應該生活在大城市,去拼搏打鬥,一步步公升職加薪。但作為過來人只覺得,每天生活在聳立的高樓,天天加班三更半夜回到逼仄的出租屋,感覺自己就像窗台的植物,了無生機。

人生應該有多種可能,回鄉做非遺手藝傳承人,既是對傳統的繼承與發揚,同時也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問題,簡直一舉兩得。

10樓:Ephemeral

帶著高學歷的光環返回農村,在非遺手藝傳承人的基礎上,可以延伸出更多的技法,比如說李子輝,作品先後多次入選國家級陶瓷藝術展。有傳統文化加持,加上當地政策引導、網際網路助力,東昌府陶藝釋放巨大造富能力,李子輝手工製作的一把陶壺,能賣到8000元以上。

隨著時代的進步,非遺文化傳承呈現出更多的可能性,讓更多年輕人愛上非遺、傳承非遺,為活態傳承開啟機會之窗。

11樓:方年

近年來,各地對非遺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公升,各級非遺專案持續擴增,非遺的活態傳承被一再強調。作為社會的弄潮兒,高學歷畢業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回鄉做傳承人,充分體現了社會責任感和高尚的價值觀。是非常好的榜樣。

非遺手藝傳到了「90後」、「80後」手裡,一些做法可能在老一輩眼裡有些離經叛道,但創新不應被忽視。我相信,這些老物件,在年輕人的手裡會越來越好!

12樓:傻子

好事,絕對的好事

很多非遺手藝的傳承人都是一些老人

那個時候我恨不得立刻長大,既然沒人傳承,那我去我相信他們心中也有這麼一顆種子——把老祖宗的留下來的東西傳承下去不過後來因為各種原因無緣這個行業

只能每次看見傳統手藝工作者的時候,在心裡默默向他們致敬

13樓:資本市場極左

首先是關於這種情況,並不會有太大的驚訝,會有一種由然而生對他們的敬佩,就我自己而言,是有了乙份穩定的家庭,有了乙個穩定的工作…我是很難下決心去選擇去做傳承人的。

但是他們呢,他們作為高學歷的畢業生會缺工作嗎,會缺少乙份穩定工作的機會嗎,我想很少吧,對他們唯有敬佩。這也會帶動越來越多人加入他們,讓中國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下去!

14樓:樾下陰涼

首先,高學歷畢業生回鄉做非遺手藝傳承人肯定是好事。高學歷其實可以保證他們可以更好的學習這門手藝,其次有助於他們系統性的整理與總結這門手藝更好的傳承。年輕化證明了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走入年輕人的視野,中國文化得以傳承與發揚光大。

15樓:懶得取名的Annie

剛好有乙個朋友是這種情況。從她身上來看還是挺不錯的。

年輕人想法多,乙個是可以繼承傳統,二是會跨界合作,通過當下一些形式,把產品推廣出去。這樣的話有利於非遺的推廣和再生。

一門技術如果只是繼承,而不會隨著時代發展,那麼我們保留的動力不足,遲早有一天會消失。如果能夠學以致用,展示出新的生命力,那麼相信非遺也能很好的融入當代的生活。

另外,這個題幹中對於高學歷有某種假設性想法。現在我們已經溫飽不愁,任何人都能自由選擇職業,哪怕去養豬和賣豬肉,每個人踏實做事都值得尊重。

16樓:大夢想家

大學生回鄉帶動發展這事真的越來越多了,而且很多都是高學歷的人。這些人也映襯了教育的重要,只有受過教育才知道什麼需要傳承,什麼需要我們。

17樓:富不過三代

因為現在的文化交流形式多樣化了,非遺也可以以精彩的形式呈現出來。以前不了解,現在慢慢的了解也是一件好事不是麼,高學歷人才到哪都能閃閃發光。

18樓:廟祝lord

不管是非遺手藝傳承,還是其他藝術文化的傳承,如果沒有年輕人參與,年輕人不喜歡,那麼等於是判了死刑。

比如說京劇!

永遠是那些老戲詞兒,永遠是那些老的倫理道德。

有人說,你這屬於不會品評,京劇需要反覆的欣賞,才能明白它的滋味。

那麼這個「品評」方式,只適用於精神娛樂生活匱乏的年份。

現在呢?

明星幾天乙個,過幾天這明星就過氣。

乙個網路流行梗,過幾天就沒人留意了。

因為沒有新東西,老梗會被人鄙視的。

娛樂群眾也被馴服,變得沒有太多耐心。

回歸到這個問題之中。

其實很多都是經濟問題。

那些唱京劇的,未必有幾個是真的喜歡,不過是為了混碗飯吃,唱京劇有國家養著,能掙錢。

這些年輕人之所以回鄉,繼承這些非遺手藝,還是能夠掙錢。

那麼如何能夠掙錢?有兩方面。

第一:本身就夠掙錢。

第二:本來不能夠掙錢或者是掙錢比較少,年輕人用新的思路,變得能夠掙錢。

能夠掙錢才是這些非遺手藝活下來的最根本原因。

就像雞鴨鵝豬等動物,永遠不會滅絕一樣!

這個比喻很粗俗,但這也是事實!

影響也是兩方面的。

第一:這個東西能夠活下來。

第二:肯定會迭代更新。

年輕人是最了解年輕人的,年輕人最討厭重複化的東西。非遺手藝核心的東西會保留,但是會起一些變化。

請放心,變化也是合乎常理的。

如果不變化,那麼它就活不下去。

19樓:念念時光

就像韓愈柳宗元當初倡導古文運動。可能比喻有點不恰當。

但就是在當下去推行過去的東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寶,它代表著歷史,代表著許多年前我們先人的智慧型。

它目前存在的問題有:工藝複雜、不符合當代審美、不實用、大眾熟悉程度極低等問題。

而高學歷畢業生就像是一道曙光照進了這個岌岌可危的領域。

新與舊,年輕與古老,朝氣與傳承。就像古文運動的成功一樣,年輕人與非遺的結合也會煥發出不可思議的生機。

20樓:蘇州藝術志

開心,土生土長的蘇州女孩,朝氣勃勃地穿梭在迷宮般的古城小巷裡,如果腳步稍慢,下乙個轉角就跟不上她了。

「我好喜歡市井的感覺,親切自然。」她一邊走一邊和路過的鄰居打招呼,腳步輕快又篤定。

老蘇州的地圖都在她的心裡,帶著性格裡的樂觀基因,那是蘇州平凡而熱鬧、傳統又親切的模樣。

而開心的「一滿花紙」文創工作室,深深藏在平江歷史街區裡頭,專注地研究中國傳統木版年畫,又立志創新,希望重新定義年畫美學,那又是另乙個開開心心、色彩繽紛的故事。

二十四幅《春牛圖》

研究生期間對民間藝術圖式的當代運用的學習,為開心開啟了乙個新世界,「傳統年畫的世界好大,不僅僅有今天常見的桃花塢《一團和氣》,還有許多沒有被大家認識的圖式和紋樣。

於是,憑藉自己紮實的漫畫功底,開心選擇創新一套《春牛圖》作為畢業設計,以詮釋自己對這門傳統藝術的理解和認識。

傳統春牛圖樣式

傳統《春牛圖》常用一幅童子牧牛搭配一年的節氣日曆,開心琢磨後放大了其裝飾性,圍繞童子牧牛的形象,繪製出一套24節幅新《春牛圖》,通過牛背上的不同風物,體現一輪完整的二十四節氣。

傳統春牛圖樣式

開心保留了傳統雋永清麗的整體風格,又以漫畫手法加以調和,讓童子和牛的形象更貼近當下審美,讓年畫多了幾份調皮可愛。

開心創作的《永珍更新》

開心的《春牛圖》也曾入選2023年蘇州青年藝術提名展。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花紙」就是「年畫」

始終覺得大家對年畫的定義存在一些「誤解」,開心乾脆借魯迅先生《朝花夕拾》裡「花紙」的說法代替「年畫」,創立了「一滿花紙」,並把24幅《春牛圖》掛在了工作室。

無論年畫還是花紙,「這門傳統藝術都可以包羅乙個花花世界,都帶著人們的祝福和祈願,給人花花綠綠、熱熱鬧鬧的感覺。」

「一滿花紙」的創作過程中,開心以傳承傳統年畫的文化內涵及製作工藝為基礎,對年畫的影象風格進行改良創新,以便於幫助年畫這一逐漸消失的優秀傳統文化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不希望大家把年畫當成高高在上的藝術品,因為這樣會減弱日常生活的樂趣,而年畫是祝福,是人人都可以享受到的美。」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我就是滿腔熱血,想到就去做了!」沒有想到自己是第一次刻板,會面臨很多實際問題,開心幾乎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姿態開始版畫工作,將自己繪製的新圖樣變成真正的花紙年畫。

對年畫的興趣和熱情促使開心保持著學習的態度,嘗試一切的可能將年畫做好。

她製作的四幅小花紙類似日本御守,名片大小的作品都套了7套色彩,每乙個圖案都蘊藏美好寓意。「它們可以成為隨身攜帶的祝福,比如藏在手機殼裡,通過年輕人更能接受的形式,讓更多人知道年畫的美,並讓這種美感傳承下去。」

《蘭桂齊芳》

蘭桂齊芳寓意晚輩後世顯貴發達。

畫面中左上角為一枝金桂,寓意貴氣;左下角為一株蘭草,寓意高潔。右邊的圍棋盤諧音「齊」字,代表殺出重圍,一舉奪冠。

《金玉滿堂》

金玉滿堂寓意財富學識都收穫滿滿。

畫面中的兩條金魚諧音「金玉」,意為富貴吉祥;底紋上的花朵為海棠花,諧音「滿堂」。

《四時充美》

四時充美寓意一年四季都很富足、美好。

畫面中的四塊太湖石諧音「四時」;松諧音「充」;虞美人代表「美」;壽石及青松寓意康健長壽;虞美人諧音美好、美滿。

《花成蜜就》

花成蜜就寓意事情及心願都會圓滿實現,常指感情和睦。

畫面中的背景為桃花代表「花」字,意為開運驅邪;兩隻蜜蜂代表「蜜」,具有甜蜜美滿的寓意。

2020屆畢業生去鐵路局,如何走得更順一些?

技能根據分配的地方不同而有區別,而且就算啥也不會也會有師傅帶問題不大。首先要和段裡處好關係不要得罪領導,公升遷的事情看的淡一點,也看的遠一點,不要總看著段裡的科室,路局單位是會對下級進行內部招聘,或者有新成立的單位招聘,例如運輸口子可以考排程所的排程員。我和排程所技教室熟絡,所以就是單純的考試,筆試...

如何看待 教育類碩士及以上學歷畢業生 公費師範生免試認定教師資格 ?

鯊鯊愛吃魚 2015年及之前的,可以直接認定。2021屆畢業的,可以直接認定。那中間2016 2018級 即18 20屆畢業生 教育碩士為什麼就不能認定呢?我們也是自己考的啊,又沒有缺胳膊斷腿,為什麼這麼不公平?希望相關領導可以考慮這個問題 命運的波江 教育類碩士,對於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是緊缺的人才...

如何看待文科生大學選擇生物專業?能給我一些建議嗎?

safiery 建議題主轉專業放棄生物。首先要知道,生物是一門理科,其本質是化學反應和物理現象。高中生物感覺是偏文科的原因是因為其中的生化反應極其複雜,以至於即使到了現在,生命科學也不能像物理,化學一樣總結出定量的規律與原理。以前和同學們感慨如果和化學學科進行比較,現在的生物學幹得工作大概相當於拉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