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那麼一益一損,到底益什麼?損什麼呢?

時間 2021-09-09 18:48:34

1樓:詣心之煮茶品老子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段話在通行本王本第四十八章,斷句應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意思是:做學問,每天要有所增益;按「道」施為(即損有餘而補不足),每天要有所減損。用「道」的標準去不斷剔除不合於道的地方,以達到「無」那種作為(注: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無」的施為。「無」到底做了哪些工作呢?《道德經》裡有許多地方提到這個問題。

在《詣心答疑》專欄收錄的問答中從不同角度進行過闡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專欄裡去搜以下相關問題:

《老子》中,「處無為之事」的無為,與「損之又損」的無為,有何區別?

《道德經》裡講的「無為」怎麼做?

順其自然就是無為嗎?

無為到底是一種什麼為?

「無為而無不為」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不是很接近?)。

這裡所謂「益」是對學問有所增益,「學不學」是講「學」應該從哪方面去增益。「學不學」,意思是:學眾人所不願學、學眾人所不能學。

大家都不願學、學不了的「道」,是自己(作為領導者)所應該立志(為了眾人)而去學的。「學不學」這句話出自第六十四章。

一益一損是講學習和修行的原則,「學不學」是講修學的方向。差別僅此而已。

2樓:

學是知識(這裡的知識包括從各種途徑得到的意識,不限於書本知識),知識積累(為學日益的過程)到一定的程度將被提煉為智慧型,如同釀酒。而智慧型積累多了,也會被提煉…這個過程便是損之又損的過程。大道至簡。

3樓:huangningcheng

我的一點淺見:

為學日益:做學問要做加法,博文廣記,學得越多對事物的了解越全面越透徹。屬於有知有求有欲層面。

這些包括學習各種知識,增長各種見聞,甚至於學道,學佛,檢視各種典籍經書,參訪高人等都屬於為學日益層面。

為道日損:指乙個人的行為要與宇宙本體相合或者回歸自己的內在本心的時候,這個時候要做減法,要把一切固有概念,成見放下,進入無知,無慾,無求的境界,這過程包括對為道日損這個概念的理解也要放下。如果能做到這步功夫,可能就進入道家的與道合真的境界。

進入世界的本源和發端,那就能夠無為而無不為了。

二者的是否矛盾?我認為是對立統一關係。學得多,各種既有概念,知識,成見對道有妨害,但沒有學拿什麼來損,更難有對道的體悟,其中拿捏是最難。

4樓:張康寧

首先我們要知道老子《道德經》講的不是修仙,飛天之類的東西,也不是說個人的人生價值,行為準則之類的東西,更不是生活中靈感創造,恩怨情長的東西。它講的是國家領導者/組織領導者該如何治理國家/組織的戰略、策略問題。

而「道」的概念是引起「名」產生的原因,也就是說領導者在做決策的時候,一定要分清楚,哪些是真正引起問題的「名」,哪些是人為造出來的「名」,這是乙個減法的過程。舉個例子,小明要做一道「糖醋魚」,求道的做法是:準備好做菜的食材,配料,必要的鍋碗瓢盆,然後開始做就完了。

求名的做法:要選一條上好的洞庭湖鯉魚,配料要使用國外進口的橄欖油,鹽要使用精細的,糖要使用代糖的,這樣不容易有糖尿病,如果這是一位美食博主,在直播的時候,可能還要展示使用的「康寧」牌鍋鏟,系上「日式」料理的圍裙等等等等。。。。這本身沒有對錯,因此無需抬槓,我只是說出他們的區別。

那麼這一益一損,到底都是「名」,通過對知識的總結,將所學抽象成「名」,好比學生學習「物理」,「電阻」,「電流」,「引力」等等,這些名對於求名者而言,上述的「物理」名與「元素週期表」上的名沒有任何區別。而對於求道者而言,不同的「名」背後是無限的細節。

5樓:

後天有為意識的學習,是覺悟德和道的過程,是乙個善知識日積月累逐步豐富的模式;聞道而修真明德,則是乙個逐日減少私心和貪欲,淨化清理稟性和習性,開發無為思識使心中明亮的過程。

全篇解釋:

《德道經·德篇》·第十一章:無為(48) - 翻黃曆

6樓:無心

這句話的關鍵點不在於益和損。

這句話的關在在於道和學。

那麼多答案,靠譜的不多,真的該講講。

但是它太簡單了,講出來了,反而沒意思了。

道是啥?為啥道就越為越損呢?

學是啥?為啥為學就越為越益呢?

道,越為學少,

學,越為學多。

這回明白了吧

7樓:小木

你要明白,老子,史上第一不粘鍋。他的話從來就不是定性分析,更不是結論。

辯證的潛台詞是,這樣也行,那樣也行。

極致的辯證就是,咋樣都行。

8樓:輕風徐徐來

學就是增長見識,見識廣到一定程度要壓縮,就是損,特種兵抓販毒分子包裡必備壓縮餅乾,這是第乙個層次;學道層次越發的高,就越是覺的世界是相對虛幻的,莊周夢蝶就是這種境界,這個時候要放下「世界是虛幻的」這個概念,參悟虛實相生的道理,返回「真實世界」,自度度他,自覺覺他,直到覺行圓滿,究竟成佛;學道後不要以為自己境界很高了,這樣很容易遇到魔障,心態上要歸零,不要覺的自己修了什麼,放空自己,與形而上的天道合一,就是王陽明所說「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道是損到0的狀態,正因為損到0的狀態所以才能「真空妙有」「無中生有」達到「空我生永珍」「空我生宇宙」「空我生天地」的境界;後面是「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就是說一切都可以任運自然了,再也不會刻意做些虛妄不實的事情了,可以得其道妙而自在逍遙了,這就是莊子的最高境界;如果還想要提公升,就要學佛法了,先推薦你讀《瑜伽師地論》,如果有善根佛緣的話可以直接讀《金剛經》破迷開悟,或者根器稍差可以讀《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不建議讀,這是大修行人才讀的,一般來說中國沒幾個大師高僧讀的透,讀的透,禪定也不一定修的好,據我估測,星雲大師,夢參老和尚,聖嚴法師都參不透,目前我所知只有南懷瑾先生和弘一大師能參悟到很高的境界,這是很難學的,就這樣吧

9樓:白梅大蝦

為學會覺得自己越來越強大,能上天,

為道會覺得自己越來越渺小,敬畏天地自然,

乙個追求強大,信任金字塔模型,

乙個追求生存,信任閉環迴圈法則,可持續發展。

真正的真理只有活久見,

真理即是億萬年永恆成立,而非某乙個週期內的區域性形態。

10樓:老子問答

益損關係,是常有常無的關係對映。益的是常有,損的是常無。

這一段並不是否定「為學」,而是闡述為學和為道的負陰抱陽的有無邏輯。為學日益,當然是勇猛精進的無不為,但同時應為道日損,以至於無為,才能為學日益而無不為。

老子是反智反科學的嗎?當然不是,相反他是鼓勵無不為。但他反對一味的無不為,比如唯科學。

這段可對應: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11樓:領悟道德經

為學日益,指常有欲,以觀其繳。區別對立,相對二元的相對存在。基於腦,知識上的向外判斷。

為道日損,指常無欲,以觀其妙。寂無所寂,常應常靜的絕對存在。基於心,智慧型上的對內感悟。

12樓:蘇堤拂曉

跟王陽明心學一樣,老子的「道」的理論框架可以理解為人的知識框架一類的東西。它作為基本框架(智慧型),不應該跟具體的知識混為一談。並不是知識不重要,而是它們各自的作用壓根就不一樣。

用王老師的說法更好理解。你學的很多具體知識,其實就是你心裡萬千光明的一縷燭光。燭光越多,則你越能辨明什麼是正,什麼是偽,你知道正偽了之後,心學就跳出來指導你怎麼用它們了:

聽從良知(拋棄個人私慾,順從合理的要求),選擇正的方式來施行。在這裡,為學,就是你的具體知識。你只有以日益的方式去增長你的知識,就能使得你的道越來越正(你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譬如,你讀過很多中外歷史、事實,就不會被美國那些所謂的人權等亂七八糟的東西迷惑);你的道越來越正,你心裡要堅持的東西也越來越少,無非就是那些類似於利而不害,為而不爭的東西。

所以,這裡的一益一損,物件是不一樣的。或者,細品一下,其實也是同乙個物件——你心中的最終信仰。

13樓:胡博

益和損指的是相對性的認知,為學就像我們的科學,不斷的把東西分門別類,比如老子說的美與惡,貴與賤,善與不善的分別,或者那樹來說,楊樹、柳樹、山楂樹的分別。為道,與之相反,逐漸去掉這些分類,比如不在有楊樹、柳樹、山楂樹之分,其本質都是樹而已,然後不再有樹啊草啊花,其本質都是植物......知道最後沒有任何相對性之分,本質都道(無為)。

即所謂的「復歸其根」。也是人們常說的「看山不是山」的境界。

14樓:空氣濾心

益是通過學習讓人的知性認知不斷豐富,損是丟掉虛妄的智慧型而回歸精神真理。前者針對人腦形而下的形式語言知性意識,後者針對形而上的感性靈魂精神真理。

其實儒家經典格物致知的學習也是用來意誠正心的,讓形式語言知性認知來幫助回歸或靠近本性精神真理。

「學不學」,指得道的人在知性認知上,注意學習那些普通人忽視的事理,用來彌補眾人的過錯。「為學日益」僅僅指學習事物之理,不具有精神價值。其實儒家經典的天理就是具備精神價值選擇的事物之理。

中國傳統「道」信仰意識文化認知論裡,「理」只是物質世界裡事物形式表象規則存在,「道」才是決定物質形式存在得本質精神真理。道創造並化生成天地萬物。先秦儒道經典也是一體的,乙個啟示人之道,乙個啟示天之道。

按照儒家經典,人之初還沒有學會啼哭的赤子,就已經被上天賦予了本性精神真理。出生後,感官天門開啟後就擁有了形式知性認知意識,知性和形而下的慾望反而讓人遠離形而上得本性精神真理。所以修德就是有知有識以後回歸人的本性精神真理,回歸到赤子之心就能成就君子。

15樓:蘿蔔

益與損是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此消彼長,有益就有損。很多人把「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理解成了為學就益,為道就損,這是錯的,因為這兒是互辭手法,也就是說,無論為學還是為道,都有其「益」,也有其「損」。不能把「為學日益」或者「為道日損」單獨拿出來講,單獨拿出來是斷章取義。

再說「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學不學」是說人要知道自己要學什麼,不能學什麼。「復眾人之所過」,「復」是覆盤、推演的意思,也就是擅於總結別人犯錯的經驗,別人踩過的坑,自己看到後就要提防。

這其實就是孔子說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者「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為何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lhaa268 這句話道理很簡單,很深,但是卻不容易為人所接受。學的越多,很容易就形成對自己的乙個桎梏,阻礙。而道的真諦在於無可無不可。所以當然學得越多,越容易損害道的修為。 拿例子來講。為道日損。為什麼為道要損?因為這樣慾望才會減少,目標變少,才能致恒。曾國藩家書中曾國藩告訴他的弟弟,他生平做無恆...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問題是這個只能自損嗎?

Razeil 首先,要說 道德經 這本書到底是什麼書?它是一本詮釋老子自己一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書。全書所有的句子,都是有承上啟下的因果聯絡。比如 絕聖棄智 這一段描述,前後呼應,每一句話都是互相對照的。因古人刻字不易,所以不會特意寫一句話,作為修飾。也就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

古人的為道日損是不是也是表達的漸入空性

如嘉 進入空性屬於不確定性事件,任何事情都有可能進入,比如吃喝拉撒打個哈欠都有可能,為道日損屬於漸悟類,通過修身養性加強自身心性的穩定性和提高一點進入空性的概率。 不斷地努力學習世界,最終成為並回歸世界。提著自己的頭髮,把自己提起來。受到其他答者的啟發 學問越做越多,大道越做越簡。 陽牧 我估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