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時間 2021-05-08 13:09:58

1樓:lhaa268

這句話道理很簡單,很深,但是卻不容易為人所接受。

學的越多,很容易就形成對自己的乙個桎梏,阻礙。而道的真諦在於無可無不可。所以當然學得越多,越容易損害道的修為。

2樓:

拿例子來講。

為道日損。為什麼為道要損?因為這樣慾望才會減少,目標變少,才能致恒。

曾國藩家書中曾國藩告訴他的弟弟,他生平做無恆之弊。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不可又想讀書又想中舉,又想做州縣,紛紛擾擾,千頭萬緒。

無獨有偶有段時間我看訪談,看到馬雲和賈平凹在訪談中都說過和曾國藩同樣意思的話。賈平凹說人這一輩子能做成一件事就非常不容易了。

為學為什麼要日益?為學日益的目的就在於達成為道日損的結果。是方法和途徑,不是目的。如果為學不日益,沒有辦法完成最後的那個目標,即道損。

所以說兩者並不矛盾,乙個是方法,乙個是目的。

3樓:梁衛澤

這裡的「減法」與老子所說的「損」有異曲同工之妙。

都包括了除去那些阻礙我們發揮潛能的限制。

我們天生就有潛能。無論是上帝給予的還是進化生成的。

但是,某些潛能會被外界的聲音與文化中的某些部分所限制與禁錮。

因此,在求「學」汲取資訊之外,有時候更重要的往往是為自己的靈魂做減法,去追求另一面的「道」。

4樓:楓華螢火

向前能明察秋毫,退後能開闊視野。

Meta means that you step back from your own place. What you used to do is now what you see. What you were is now what you act on.

Verbs turn to nounsGuy Steele, Growing a Language

「損」我理解為歸約(歸併簡化)和抽象。

5樓:楊自連即熬雪

為學曰益,為道日損,意思是說做學問的每天都會增加知識,做治理學問的每天都有減少的知識,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生活,生活中處處皆知識,做道理的就不同,它要根據需要做修改,去掉錯誤的。意思是知識無處不在,道理卻不同。治理國家如同為道,要行其善去其惡。

6樓:惟明心

看看原文就清楚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把這段話連起來讀就是你得為學日益,才能為道日損。(封建統治者)必須多聽聽別人的話,了解不同的知識和觀點,這樣你本人的主觀意識就會不斷減少,等你自己個人的觀點越來越少,你就可以慢慢達到無為的境界了。達到了這個境界,你看似什麼都沒做,但實際什麼都做了。

後面一句話是前面一句話的補充,是告誡當時的封建統治者,想治理好天下,就不要沒事給人找麻煩。治理好國家是不給人民添麻煩,而不是憑藉封建統治者個人的主觀意願,做一些看似為人好,實際根本不需要的事。

放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就是在告誡我們要從多放面多角度去了解一件事或者這個世界。這樣自己內心的傲慢和偏見就會不斷減少(知乎常用一句何不食肉糜來諷刺某些人,不也是這個道理麼),這樣我們對世界認識的也就越全面,離「道就會越來越近」

而如果不去「為學日益」的話,自己很可能受主觀意識和身邊環境影響,而不了解事情的全貌和真相。把自己侷限於此。

所以只有「為學日益」才能「為道日損」。這個「為道日損」並非壞事。因為最終是為了「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7樓:為道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出自《道德經》的第四十八章

學是技能,道是回歸零的狀態,學的越多,離道越遠,因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人的本性,無分別,無多少,無上下……

8樓:張易傑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兩者是對立互補的關係。

為學,其實質就是學習,亦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

為道,其實質就是力行,亦即篤行。老子曰: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這個道理。

為學與為道,一張一弛,知行合一,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就像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9樓:塗雲

為,理解為做

目的是為了做學問見識,則追求補益,填補自己所未知的知識而加深自己的學問

目的是為了體悟參道,則追求專一,從自己已知當中不斷剔除自己不適合的內容而尋找自己的道。

這是並列關係,不是對立,兩者也沒有矛盾的地方

10樓:陽蜀之山

學日益,在於深度:學習要有深度

道日損,在與專注:絕利一源,才能學日益。

做個模擬,為學指的是戰術,為道指的是戰略:那麼,就是戰略上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戰略的作用就在於從紛繁複雜的局勢當中找到問題的關鍵點,將問題簡單化,專一化。戰術上,思考要足夠精細,戰術安排事無鉅細,經驗不斷豐富。

提高自己的戰術執行能力。

兩個字概括,精深

11樓:梁興揚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諸葛亮的《誡子書》裡面不是給這句話說的明明白白嗎?兩者並非對立,是互相補益的關係。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明白道的人會追求清靜,我們道家修行一直強調靜,但靜不是目的,是方法。所以說清靜可以讓人得道,一味追求清靜會讓人啥也得不到。

從一開始清靜就是做為一種方法存在的!如《道德經》「清靜可以為天下正」;如《莊子》中說心齋之法,其目的也是幫人做事;司馬遷他爹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中也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

但你心要靜,就必須要有捨棄。

如果你心裡又想今晚吃什麼,又在想明天考試如何,還想打遊戲,如此想七想八談何清靜?同樣如果你一直想七想八,腦子就是靜不下來,你是學進東西的。

在清靜的過程中你得有個主次決斷,想是吃重要還是考試打遊戲重要,亦或是某件事重,然後放棄其他事,專注於一件事,這是一種減法,所以說是損。

這就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中的道理。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遂內心清靜專一,遂可為學日益。

12樓:飄風震海

這句話簡單理解就是

學習的過程,是知識複雜化的過程,求道的過程,是知識簡單化的過程。

其實科學家做科學研究,也近於道,甚至任何一門學問,研究深了,都近於道而這種近於道的過程,就是個提煉有用資訊的過程,就是個總結的過程就是從複雜問題中,找到規律的過程

人世間,所有問題概莫能外,比如說相對論,他寫了那麼多東西,最後就是乙個算式,比如國家戰略,具體實施步驟多了去了,但綱領性的話,就是幾句,比如乙個公司可以複雜的不要不要的,但目的很簡單,賺錢嘛。認識規律,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大道至簡

13樓:

摘自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第九講『知識與知道』;

為學日益;為了增加你的智慧型,你的慾望就增加了。你的那種技巧心機就增加了。而你要知道這種慾望的增加,這種奸巧詐偽的增加,最後使你更加煩惱,更加苦痛。

為道日損;你為道的時候你要記住把你後天學的一些東西,不要的趕快丟,減少你自己的憂愁跟煩惱,這才叫愛護自己,這才叫修道。

損之又損;就是你把後天這些無謂的會增加你煩惱苦痛的東西,把它損損損,你就會感覺到你怎麼越來越明白天機呢。就是「嗜欲深者天機淺,嗜欲淺者天機深」。一旦你慾望多了,你跟天機就不通了。

一旦你知識豐富了,你的創造力就閉塞了,可見有很多事情我們想錯了。一定要好好把它調整過來。

14樓:身外化身

整句合起來讀,才能知道作者本意。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通篇看起來,前兩句表達的意思肯定是正面的,而不能理解成,學得越多越好,對求道有損害。

至於具體怎麼解釋,看個人的見識和修為吧。

15樓:散落於雲海

這看怎麼閱讀了。總有無窮的想象。。假如把這兩句當做因果關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那貌似下句是上句的結果,那第一直覺就是不要學,因為有損道。。

如果當互文看,那各得其所,互相和諧有益(當做互文感覺更正確,貌似古代中中國人的心靈缺少那種邏輯,更多的是互文,陰陽相對相生的關係。互文本來就古漢語獨一無二的現象,代表背後的某種陰陽思維或叫同步關係,比如天人感應)。為學本是知識積累那肯定慢慢增長這是做加法,為道日損那就是做心靈減法。。

減少內心的慾望,雜念,浮躁,熱渴等等。。。。無論為學與求道並行不悖。因為真正做學問的人同樣需要定力與克服慾望。

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從整本書來看,老子是很貶低為學的。比如常使民無知無慾。。。虛其心,實其腹等等。。

其實他是反對開竅民智,一旦開竅必有大偽(奸詐)。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嘛。再比如看老子眼裡的理想國是什麼樣子的?

,小國寡民。。。雞犬相聞,而民不相往來。這明擺著是奴隸封建國倒退到部落時代。

從掌握知識來說(為學),奴隸封建國家肯定比部落文明多。。就是要愚民,讓民吃好穿好,不啟發智識就自動倒退到道治型的文明,治理得好,百姓就不知道有部落酋長。仁治,義治,禮治等起碼有君主與國家形態。

道治是沒有國家形態的。

從表面來看,貌似老子是再說形上學,其實他骨子裡核心圍繞是治國,道治主義。至於談形上學,那是為他的政治學說奠定最深的基礎猶如天賦君權的形上學。

16樓:呱唧呱唧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日益,因為學習越學越精細,就如數學一樣。為道日損,因為大道至簡啊,悟道了道是很簡單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些道理是相通的。

17樓:百鴻

你只要記住一點老子是寫給統治者看的不是寫給平民百姓看的那麼我們結合整段來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那答案很明顯了

為何"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答案是取天下完

18樓:劉紫旺

老子的道,從現象世界裡抽象出了乙個本體世界(道),從此世界就二分成了本體(道)與現象兩個世界。

為學日益,在現象世界適用。

為道日損,在本體世界適用。

現象世界,宇宙萬有,今天有今天的知識,明天時代變遷了,新的知識又出來了,你根本窮盡不完。所以你只能日益,還益不完…

本體世界,管你宇宙萬有如何幻化變遷,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把握住最根本的原則,整個宇宙都出不了我的手心。要想把握住最根本的原則,你就必須剝除現象的紛擾,因為它們會影響你對原則的把握,所以你需要日損,損之又損,把一切現象上的知識都損完了,你就得道了。

這就是為什麼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

很多人都只拿第一句來說事,說生命太有限了,所以要抓緊時間多學習,其實錯了,莊子的落腳點是殆,拿有限的生命去追隨無限的知識是不好的!

再加一句吧,到了宋明時期,理學和心學在修養論上的分歧就體現在這裡,二程和朱子主張格物窮理就有點為學日益的意思,但是陸九淵和王陽明就和他們相反,天理就在心中,主張發明本心和致良知就可以,簡單的不行不行的(為道日損)。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那麼一益一損,到底益什麼?損什麼呢?

詣心之煮茶品老子 老子說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這段話在通行本王本第四十八章,斷句應為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 無 為 意思是 做學問,每天要有所增益 按 道 施為 即損有餘而補不足 每天要有所減損。用 道 的標準去不斷剔除不合於道的地方,以達到 無 那種作為 注 無為 不是什麼都不...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問題是這個只能自損嗎?

Razeil 首先,要說 道德經 這本書到底是什麼書?它是一本詮釋老子自己一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書。全書所有的句子,都是有承上啟下的因果聯絡。比如 絕聖棄智 這一段描述,前後呼應,每一句話都是互相對照的。因古人刻字不易,所以不會特意寫一句話,作為修飾。也就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

三世為將為何為忌諱?

Dhwty 道德經 老子 春秋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