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鋼筆都設計成活塞式吸墨水,而不採用擠壓式負壓吸墨膠管了?

時間 2021-06-20 03:42:31

1樓:許令瑋

1. 最容易想到的,是提前把墨水灌到筆桿裡,再改進一下毛細系統,讓它能夠均勻流下——於是我們擁有了一支直液式自來水筆

2. 公升級一下,讓我們加入乙個可以重複上墨使用的結構,最簡單的實現方式大概是直接從筆尖那裡滴入——於是我們發明了滴入式上墨,現在你還可以在namiki這樣的不知名小牌子裡找到。

3.滴入還是有點難度,能不能在筆桿裡加個結構,讓它能夠吸墨呢?犀飛利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能不太成功的方案:

潛艇上墨,筆尖能伸出一根吸管,筆桿側面還有個欄杆能夠提供吸力,沒見過的朋友可以想象一下昆蟲是怎麼吃花蜜的。或者更直觀,筆尾留出乙個活動的機關,讓它控制一整根拉桿好了——負壓上墨出現了,最多就是上墨的時候要拉出很長距離有點難看而已。

這個圖是網上直接搜的,圖源水印

4. 前面的筆桿都是一體化的,如果我們把筆桿弄得麻煩一點,變得可以拆卸下來,那內部其實只需要提供乙個卡口墨囊就能實現了。更簡單一點的還能塞一段儲水的海綿,別說你小時候沒用過水彩筆。

請問寫樂這套墨囊除了收藏還有別的用途嗎?

5. 如果墨囊不能拆卸,但是是軟管可以擠壓,同樣也能實現上墨了——著名的英雄616我來了。

616的上墨器,用過一次以後就再也回不到「純潔」的狀態了

6. 不過軟性、透明的材質,用久了難免老化、染色,且難以清洗,不如能把成本再提高一些,做成可拆卸的上墨器吧。簡單的可以做成類似於針筒這樣推拉式活塞,複雜一點可以加乙個螺旋,這樣可以只預留很小的一段距離給桿子伸出來,讓儲墨空間更大一些。

Lamy的上墨器,尾巴的長度算是比較短的了,但仍然浪費了很大一部分空間

7. 等等,為什麼不乾脆把整個筆桿做成乙個大的儲墨器呢?末端弄成旋轉的活塞帽,這樣只需要旋出來很小的一段距離,活塞桿仍然能推出很大的空間——百利金的差動式活塞上墨專利你已經達成了!

至於怎麼解決氣壓、漏墨、供墨、看墨水餘量,這就是另外的問題了,交給後面來的工程師吧。

萬寶龍的活塞可以理解成百利金的倒過來,優點是:活塞帽更容易壞了(修一次四位數)

百利金的活塞仍然是目前最好的

8. 是不是所有筆尾有個旋轉帽的都是活塞上墨呢?不是,也有可能那個帽子是用來控制筆尖伸縮的,甚至可以做成兩段,一段控制筆尖伸縮一段控制活塞——說的就是萬寶龍傳承1912了,這就是我心目中機械結構的設計典範。

總結一下,儲墨/上墨的機構可以有千千萬萬種,受限於成本、設計的考慮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墨囊固然方便,但無法自由選擇墨水;膠囊軟管成本低廉,但也注定難以長期維護;上墨器是目前最為主流的結構,分支也有不少,但多多少少浪費了一些空間,也使得筆桿侷限於可拆卸的設計;活塞看起來高階,相應的更換、維修也是最為昂貴的,年久失修以後潤滑、氣密等等都是問題。

活塞雖好,但蘸水筆也有人用呢不是嗎?

2樓:鋼筆六六

從終端使用者使用角度來說

1、我覺得擠壓式上墨效率不高,需要反覆擠壓;

2、觀察墨水餘量不方便,當然也有透明膠囊,但是大部分都是半透明或者不透明的;

3、容易被墨水腐蝕,損壞;

4、容易被墨水染色,並且不好清理;

5、有問題不容易更換,雖然有些設計成可替換式,但大部分還是一體式的,更換比較麻煩;

以上吸墨器都很好的解決了……

從廠家角度考慮來說

假裝我是廠家啊(皮)~,我不會關心前面1~4的問題,但是如果我不做出改變,東西可能不好賣啊~;我最關心的問題是最後乙個,可替換性,如果採用可替換的吸墨器可以把這部分生產交給代工廠,或者直接採購現成的,這樣成本能降下來不少……

終端使用者使用吸墨器的好處,也顯而易見啊,壞掉我只要替換就好了,符合現代工業設計模組化的趨勢,大家都受益,何樂而不為啊~

3樓:豌豆獵手

其他牌子不太清楚,但是犀飛利推潛艇的時候這事兒是想明白了,在這之前,的拉桿,負壓,TD換零件非常麻煩,上墨系統壞了,作為消費者你得把筆送過去,師傅得拆一會才能給你修好,搞不好整筆返廠,到了潛艇,所有零件都是通用的,模組化設計,換上墨器一拆直接換乙個,壞的留下慢慢修或者返廠,到了帝國,更想明白了,潛艇上墨器還是太麻煩,直接上墨器安裝簡化,消費者自己一插就完事了。

現在的筆前幾年其實還是有橡膠按壓的,比如88G上就配,很好用,大概是20年開始被取代了。

不用的原因開頭說了,老國筆那種一體式的橡膠按壓維修很不方便(老化什麼的不用擔心,皮實得很),其他品牌出於成本考慮減少零件種類,降低成本,另外就是把這個零件變成商品,壞了甭找售後,買乙個就可以了。

4樓:J.L

擠壓膠管中間有導氣管的是30-40年代發明的,容量大而且吸水方便,結構簡單,而且它隔離了人手和墨水,防止墨水內部空氣被人手直接加熱導致漏水

60年代以後墨囊開始流行,新筆相容墨囊漸漸開始成為硬性要求,於是開始有吸墨器鋼筆,開始是用橡膠墨囊的,但是這東西用久了必定損壞,而且因為要用沖壓金屬零件,和以前的墨囊模式相比並不省錢,畢竟吸墨器一大成本在護管,而墨囊護管是可以砍的(說的就是你,金星),但是吸墨器護管砍不了,不然插拔不方便,成本甚至是劣勢

於是有人做了用注塑的塑料旋轉吸墨器,雖然類似的小活塞50年代就有,但是當年這東西因為是和筆桿一體,非常雞肋,有了墨囊以後這個雞肋產品便起死回生,成為不使用墨囊時的替代品,鑑於廠商希望使用者使用墨囊(最好還是品牌專用的),所以吸墨器也不需要達到以前0.9-1.2ml的大吸水量,有個0.

5ml左右就差不多得了,就這樣,吸墨器便流行開來。

國內的情況比較特別,大家比較喜歡瓶裝墨水,所以這種活塞吸墨器到2023年以後才流行開來(也有可能是616太常見了)

5樓:cylinux

1、擠壓式顯得老氣,很多人是從英雄100、616那個時代過來的,那時候能用上活塞卡膽結構的一般都是派克,覺得卡膽結構的活塞式上墨器會比較有高階感。

2、擠壓式一般有金屬護套,看不到剩餘墨量,活塞式更容易了解墨量,比如LAMY SAFARI筆桿開窗更方便觀察。

3、卡膽結構的活塞式更方便旅行攜帶,出外可以帶一兩個墨膽解決上墨問題,而擠壓式則必須隨便帶墨水瓶。

4、上墨更方便更直觀,甚至可以直接替換墨膽解決,不會擔心弄得一手都是墨跡。

5、廠商生產也方便,筆尖、筆舌、總成就是三個零件一套一擰,後面也不粘矽膠囊了,生產工序都可以減少,並且上墨器還可以單獨賣錢,墨膽作為消耗品更是細水長流的附加產品。

6樓:荷包蛋卷蔥

漏啊!浪費啊!

一般負壓式的筆蓋不可能做得氣密性太好,也就導致筆尖墨水會更容易幹,幾天的沒法一筆出水,乙個多月沒用的就乾透了得一通洗;氣密性好的,一拔帽就是一手墨水,因為負壓麼!這是一對天然矛盾,所以後來負壓就少了

7樓:gnome

膠管上墨少,不容易上墨,需要反覆擠壓。現在主流的就是轉換器加墨囊,市場認可度最廣。畢竟出差旅遊墨囊更方便,但是轉換器儲墨少,容易墨水卡住不下來,造成飛白。

還有就是活塞的各種變體,比如負壓,真空,儲墨多是最大優勢,但是也會有受手熱度影響大的問題,但是在今天冬季室內溫度不像以前那麼低,出門都有空調車的情況下,這個問題好解決。

8樓:塵衣之民

客戶角度:按壓式氣壓上墨器的膠管做成透明的也不好看剩餘容量,做了輔助擠捏套管的硌手,不做輔助擠捏套管的光溜溜的膠質,無論怎麼樣都感覺不高階;

廠商角度:膠管容量做大後需要導墨細管才能裝得多,內部做了導墨的細管不好和替換用的一次性墨囊互相相容互相切換,上墨系統結構其實更複雜,維修也麻煩

9樓:開心大蘋果

活塞式吸墨水意思是指主要靠乙個針管一樣的結構製造負壓並儲墨嗎。

迎合市場吧。好多人覺得這種比乙個皮囊的要先進高大上。各種花式針管也增加了可玩性。

比如好多人提到英雄100都會加上一宗罪,就是上墨結構老掉牙。提到601就說上墨比100結構更好。萬寶龍那種轉筆尾上墨的也不知道叫什麼名字,就更顯b格了。

至於上墨量,就是個偽需求,誰用鋼筆大量寫字,還不都是玩。

其實都是製造乙個負壓區域用來吸墨水,從功能上沒有什麼區別。個人覺得老式的沒有什麼不好。

鋼筆為什麼現在基本都是針管式儲墨管,很少見到以前那種吸囊式儲墨管?

塵衣之民 很簡單,你說的針管其實是轉換器,轉換器有抽杆和活塞轉換器,因為非常便於用便攜墨囊直接替換,對於快節奏的現代生活,用這個方便很多,使鋼筆的不便少了一分 而按壓的就是所謂氣壓上墨,比較難清洗,而且其實除了派克其他家的氣壓做的挺不好的,派克可以做到按四下準確上滿,而其他家可能要你自己觀察確認,甚...

為什麼現在汽車新的設計都眯眯眼

mappy61 因為大燈配光的問題,顯然對於燈泡來說,做成圓形配光最方便,比如手電筒基本都是圓形。汽車處於外觀考慮需要把燈做成一定造型,很顯然形狀越接近圓形 或正方形 配光越容易,越奇怪配光越難做,現在有計算機輔助,能夠實現一些形狀比較怪異的大燈配光,外加LED等新型光源的應用進一步擴大了大燈設計的...

為什麼現在的手機都設計成不可換電池?

輕薄不是原罪!現在消費者肯帶很厚的矽膠套就說明厚並非無法接受!可以把可拆卸後蓋做成類似手機殼般的存在!參考魔改電池 既能保護機身,可以隨便拆卸更換,還能第三方diy機殼!中國產廠商想要打敗老牌廠商 蘋果三星 就必須創新 文藝復興 三星可拆卸堅持到s5還有一直堅持SD卡還是挺值得佩服的。輕薄是主流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