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市面上的大多數鋼筆不這麼設計呢?

時間 2021-05-30 18:32:28

1樓:

如果題主還是被吸墨不方便這個問題困擾,而模型也有一定缺陷,那我就介紹另外一種方法吧。

傳統的上墨方法(直接筆尖吸墨)總是會把筆尖弄髒,所以有一段時間我是把吸墨器拆下來吸墨的,但是墨水液面降低,吸墨器又很短,就很困難了

然後我用了一種更簡單的辦法,既不會浪費墨水,又能便捷快速的上墨,也不會把筆尖弄髒

那就是用滴管,或者針筒

將吸墨器拔下,用滴管吸取3-4ml墨水,注入吸墨器即可。

這一點日系鋼筆做的比較好,有一次買百樂的吸墨器,店家就贈送了乙個小滴管用來注墨

相比題主的模型,這個方法是不是方便且低成本呢()

2樓:

其實吧,題主設計這個墨水瓶很早就有成品了,只不過是給三文堂580這個活塞筆專門設計的。對於上墨器,各家規格都不一樣,而且用上墨器的筆大多數算是中低端,特意設計個墨水瓶吃力不討好,不如好好做墨囊。

3樓:薛丁格的大白兔

題主想法很好,但是實際上是有墨水瓶設計得和你的方案類似的寫樂的墨水瓶

手上有一盒寫樂的青墨,跟你的想法有異曲同工之處ps:你的想法有個缺陷,活塞筆用你設計的墨水瓶是吸不到墨的

4樓:衛家串串

我覺得這個思路不錯,那個介面用矽膠做成漏斗型的不就解決通用性的問題了。

另外,把筆頭放到墨水瓶chu,把銥粒chu掉的情況也是發生過。。

5樓:魏五

通用性與製造成本;通用性,鋼筆螺紋介面是不是跟機械螺絲一樣有類似的標準?來個鋼筆,要M6介面的…如果沒有標準,那麼你家的墨水瓶只能適用某一類鋼筆,能有多少銷量?現在用鋼筆的也沒多少,除了書法愛好者沒幾個用鋼筆的;製造成本,鋼筆市場已經很小了,還要多一些成本做這些,值得嗎?

再者,現在來說,鋼筆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書寫工具,沒有多少人會在意這一點便利性,再退一步,這點改變能帶來多少效益?作為商家他們不僅僅考慮產品的質量和方便性,還要考慮經濟效益。

6樓:許令瑋

首先,題主這一套設計只有當上墨器和墨水瓶配套時才能發揮作用。那麼對於大多數不符合這一套設計的來說,要麼是累贅,要麼會起反作用。

分開來看,先說為什麼墨水瓶沒必要加乙個小型槽:對於大多數活塞上墨的筆而言,只有把筆尖完全浸沒到墨水中才能很好地完成上墨:

只有「1」接觸墨水的話,基本是吸不到墨水的,「2」的出水孔可以完成一部分任務,但只有「3」這個位置完全浸入,才能不混入很多氣泡的吸墨。

所以題主的墨水瓶設計只有對上墨器才是有效的,對於大筆尖的活塞鋼筆而言,哪怕是寫樂矮胖瓶那樣的輔助設計也是毫無作用的,因為149大小的筆尖根本塞不進去。

而且把這個槽的概念放寬了來說,色彩雫的底部錐形孔,寫樂矮胖瓶的塑料漏斗,萬寶龍高跟鞋的鞋跟部分等等都是類似的設計。

最後,對於題主的墨水瓶輔助裝置有乙個致命問題,如果小容器本身是空的,要怎麼把墨水從底下吸上來?

再來看鋼筆為什麼不全部採用上墨器或者像潛艇上墨一樣伸出一根導管:這個設計的優勢無非是上墨不會汙染筆尖,也同時可能吸得更滿一些。但其實採用正常途徑時,筆尖總成那一塊的毛細也浸潤了墨水,之後直接寫就能寫出字來,而用上墨器灌滿之後再插回來,豈不是還需要額外的步驟來保證能寫出來?

至於潛艇上墨,採用乙個既不美觀又難以維護的結構,來實現乙個好處不大的功能,是沒有多少人會買賬的。

綜上,太過於複雜的結構除非其優勢是巨大的,否則便沒有推廣的價值。

ps上圖被畫得太醜了,原圖如下

7樓:lautsukien

這麼說吧,

電子表現在已經可以做到很精確了,乙個月也差不了幾秒,電子錶可以做得很薄,佩戴更舒適。從實用性和舒適性來說電子錶可以甩機械表好幾條街。為什麼還有人用瑞士製造的厚厚的機械表呢?

樓主忘了情懷(就是裝B)這個東東。

使用鋼筆現在已經成為一種情懷,使用他的人並不在意它的便利性或實用性。他們更在意慢慢旋開筆帽,將鋼筆插入墨水瓶,輕輕按壓幾下,看著墨水緩緩吸入吸墨器,然後用紙輕輕擦拭筆頭的墨水,再將鋼筆裝配好……。這一切在樓主眼中的不便利,都早已成為滿足使用鋼筆的那部分人的心理需求的一部分了。

這就是情懷。就像勞斯萊斯永遠不會設計成為流線形,來減少空氣阻力,以減少油耗,因為對於這些人來說,這些不便都早已成為產品高貴品質的一部分了。這些都不再是缺點而是優點。

不要說改進吸墨方式,現在高檔的鋼筆,連更換吸墨器筆芯(鋼筆墨囊)這種設計都嗤之以鼻。

8樓:「已登出」

其實題主說的類似黑科技,犀飛利早就玩過了。。。

潛艇上水,簡單來說就是把呼吸管做成可伸縮的管子,吸水的時候伸出筆舌後將墨水匯入墨囊,文字說明太複雜,總之優點就是:不弄髒筆尖,吸墨水不用擦墨水,即使墨水瓶最後殘留了一丟丟的墨水,也很容易就能吸上來。

不過題主的想法挺有意思的,但這樣一來就要重新設計上墨器,再者就會讓其他上水方式無法上水,這便等同自砸招牌,最後就是成本問題,產生了許多侷限性。

同樣還是像 @Dzeqmiang Dang 所說,現在的鋼筆早就不考慮實用性和使用者體驗了,現在鋼筆的「工匠精神」早就已經變質成為宣傳噱頭,犀飛利早就放棄那些具有實用性的上墨方式,同時也是考慮到維修的簡易化,鋼筆流行的年代,人人都會修鋼筆,而現在稍微出了點問題就不知所措,倒不如搞個最簡單易懂的上墨器。因此潛艇,TD一類又實用又有意思的上墨方式可能不會再有。

順帶提一句,三文堂的vac700是負壓上墨,因此上水時浸沒筆尖的墨水越多越好(是個缺點),因此三文堂推出了「專用墨水瓶」,內部有個上墨輔助器,瓶口規格剛好是vac700的筆握外徑,可以把筆尖朝上墨水瓶口朝下來吸水,不過沒人買就是了。

9樓:塵衣之民

曾經有乙個帝國,他叫西華

曾經鋼筆的老大叫做派克

乙個pen for man

乙個61

潔淨上墨的顛峰,什麼墨水瓶都弄不髒鋼筆

可惜乙個因為機械結構太複雜,一旦壞了難以維修另乙個機械結構可以說是鋼筆裡最簡單的了,虹吸上墨,聚四氟乙烯包裹防沾墨。部件理論來說壽命是最長的;可惜參觀了英雄廠之後竟然和英雄一樣玩起了爆桿(非黑,調侃61筆握易爆杆、箭標易脫落)

再說有了子彈上墨(也就是現在流行的換墨囊),有了原子筆和水筆,有了現代的中性筆

鋼筆早就成為了奢侈品,不需要太新穎的設計了只需要保持傳統,純手工製作和貴重材料更加吸引人所以你問為什麼,我只能說,因為鋼筆早已沒落

10樓:undefined

首先,題主的思考精神是值得讚揚的。但是,題主一定是沒有仔細觀察凌美的墨水瓶,示意圖完全是錯誤的,所以才會問出這種問題。

其實現在的主流的墨水瓶都有著非常精妙的設計來使得能夠「盡可能的用盡最後一滴墨水」

上幾張圖

這分別是鴕鳥,4001,色彩雫,寫樂的墨水瓶。可以看到,他們都是有著一定的措施來使得墨水能夠「盡可能的用盡最後一滴」的(包括我沒圖的萬寶龍高跟和西華的果醬瓶。西華的果醬瓶內部也十分的精妙)。

題主的導管雖然精妙,但是和這些設計來講,效率還是太差,即:無法保證「盡可能的用盡最後一滴」。

其次,適配性不好。

我們就單說上墨器就有百樂寫樂白金歐標派克西華水人這麼多種類,口徑各不相同。怎麼能夠保證買墨水的人一定是用了同品牌的鋼筆。如果沒法保證的話,那這個設計有什麼用?

就不說用活塞TD潛艇上墨的那些了,這麼做了,讓他們怎麼辦?

第三,壓力不夠。

就算是為了適配所有上墨器把口做的大一點吧,但是這樣子就會導致壓力不夠從而吸不上墨水。無論什麼上墨方式其原理都是利用了大氣壓力來使得墨水進入上墨器(或者是筆)如果這麼設計的話,就必須得把那個卡口做的和上墨器嚴絲合縫,包括那個「輔助上墨器」和墨水瓶口的連線,才能保證吸上墨水。但是我們假設這麼做了,那麼就會有兩個問題:

一,上墨效率太差。必須得多擰好多圈才能吸上墨水,而且不能上滿,上墨器內空氣的體積大於等於導管的容積。

二,瓶子內外壓力不對等,這個會發生什麼我也就不說了。

拿到了凌美的墨水瓶,繼續更一發。

我個人認為,在量產墨水瓶裡,凌美不一定是最好看的,但一定是設計比較精妙的

可以看到,他整個的墨水瓶是成漏斗形,既可以保證「盡可能的用完最後一滴墨」,加的底座也很好的容納一定量的紙來擦筆(就是墨水不怎麼樣)而且下面的尖部足夠大使得別的筆尖比較大的筆也可以盡可能的去滿足第一條

為什麼現在市面上大多數公路自行車都是v剎?

Peter sagan 我記得,有次環法 可能是環意還是啥的 一位運動員撞車之後,他的碟剎把他的腿搞骨折了。然後uci就規定,參加比賽的自行車必須用V剎。 不小也不老的熊 公路自行車不叫V剎,叫夾器。之所以大多數是夾器,我認為原因是2018年7月以前UCI禁止在比賽中使用碟剎公路的,因此比賽用的公路...

為何市面上的感冒中成藥大多數都是寒涼的,而缺少溫熱藥呢?

水之源溪 不知道啊,我也很奇怪,可能是輕微的自己抗一抗能過去,喝點兒蔥薑水啥的,重的直接上醫院了。而且嗓子疼太難受?我可能在胡說 玘皓 外行人也不懂什麼辛溫寒涼的,只記得當時找乙個老太太調理身體,期間冬天感冒了,老太太就讓我去買感冒疏風片,說是吃兩天就好了,然後就可以繼續喝中藥。回去買了藥吃了兩天果...

為什麼市面上的常見國產啤酒都這麼難喝?

就業壓力大 中國產啤酒的味道其實為國人做出了改良和調整,對於中國人來說其實更好喝。我喜歡去沃爾瑪還有網上買各種進口的啤酒,貴的,便宜的,網上推薦的,或者是小眾的品牌我都喝過,對比之下,我發現中國產的啤酒其實也並不難喝,如果你不帶上那種偏向心理,單單去品酒,中國產啤酒並不遜色於國外的啤酒。哈爾濱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