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憲問篇》中的「不患人之不己之,患其不能也」?

時間 2021-06-14 16:13:35

1樓:其樂

試答。要解釋這句話,需要對比另兩句類似的話。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子曰: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這三句表達了三層意思:

第一句要求自己要知人。知人的志向,才幹,品德。知人很重要,為政者可以用人,學者可以交友,求職者可以選明主。

第二句要求提高自己。樹立正確的志向,修煉好的才幹和品德,你才配被人所知。

第三句是選擇共事之人,要找能知自己的人。這句話是不怕他不知道自己,就怕他沒有能力知道自己。

這句話理解的歧義最多,一般還是沿著之前嚴格要求自己的語氣來理解。這不但句式上不對,意思也晦澀,而且非常軟弱沒陽剛之氣。人不知而不慍,強調的是達觀,不代表要忍辱偷生。

這句話是要求別人的,判斷別人是否有知道自己的能力,這是君子立於世的當然要求。要知道,孔子一生中很多時間就是在找知己,也多次感嘆人不知己,所以他對別人知己很有期待。孔子在衛國擊磬,荷蕢者就聽出孔子有心事,為沒人知而心情不好。

孔子跟子貢感嘆,知我者其天乎。

君子不怕別人一開始不知道自己,只要修養足夠,可以慢慢處,總有一天會了解。可是就怕這個人與你道不同,沒有了解你的本事,即使有時間充分溝通,他也不知道你的價值。這時候咋辦?

按孔子的脾氣,明日遂行,找合適的人去。

韓信在項羽處的遭遇就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如果韓信不離開項羽,他到死可能還在項羽帳前擔任守衛呢。

這句話是在提醒,人挪活樹挪死,打工者得有主動性。

2樓:YLSHD

「人之不己知」無關緊要,因世間流俗之物必然衰朽,當時刻惕厲以尋求解脫之門——重要的是不能失去自己的方向。

「患不知人」是指對紅塵迷津的開悟,「患其不能」是指對主觀認知的擔憂——二者一客一主,所致一也。

3樓:愚潛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應該是在同一語境下出的。但由於編纂歸納的原因,將其分開了。

憲問篇,大概圍繞從政的人事編纂。不怕他人不知道自己,而應該擔心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勝任該職位上的工作。當自己不被「伯樂」提拔時,我們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該做的事做好了,並做得突出了,只要微風輕吹,名聲就不脛而走了。

因而面對工作,我們不能自怨自艾沒有懂自己的人,而是多多想,在本職工作上我們有哪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或自己渴望的職位上需要哪些素質,自己沒有或不夠好的,加強鍛鍊。

學而篇,大多是從為人修身的角度編纂的。那麼「患不知人」應該與為人有關。「知人」,不但要了解別人,更重要還應了解自己。

這個「人」應該就了包括「大人」,「小人」等等方方面面的。不清楚了解這些關於「人」的方方面面,就不要隨便說別人不懂自己吧。很多時候,我們也不一定懂自己,何況他人?

4樓:

「患其不能也」的「其」是代詞,指代上句中提到的人或物,即「不己知」的「己」。「能」在「不」後作動詞用。這半句意思是「擔心自己不行」。

不過這樣解釋是用今天的語法去套古人。《論語》中還有「不黨」「不莊」,古人可能不管「能」「黨」「莊」是動詞名詞還是形容詞,「不」僅僅表示否定義。楊伯峻解釋為「沒有能力」是今人意譯,這個「能力」指的是自己的才能、各方面為人所用的才能。

不過很奇怪的是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解釋為「我愁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那就把「能力」解釋為「了解別人的能力」。楊逢彬的解釋可能就是受到《論語·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的影響,認為「不能」=「不知人」。其實《論語·衛靈公》還講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因此這個能力還是指的是自己的能力。放在孔子時代,具體來說應是禮、樂、射、御、書、數周朝貴族應具備的六種技能。

《論語》中「不患人之不己知」的「知」到底是什麼意思

不患人之不己知 在 論語 裡出現過兩次,分別是 論語 學而篇第十六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 憲問篇第十四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 學而篇第十六 正義 此章言人當責己而不責人,凡人之情,多輕易於知人,而患人不知己,故孔子抑之雲 我則不耳。不患人之不己知,但患己不知人也 論語譯註 楊...

該怎麼理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龍叔 這個問題很簡單 整個學而篇都在講什麼?講的是學習的目的和原則。那麼最後乙個原則就是,人脈很重要,圈子很重要。如果學完了你都不知道跟哪些人在一起混,那你真的不該學。當然孔子沒我這麼猥瑣,老先生的意思是說,要找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別跟著亂臣賊子混,可是亂臣賊子臉上又沒寫著 我是亂臣賊子 所以需...

如果你是《天官賜福》的百姓,當時你會為了不患人免疫去殺人嗎?哪怕那個人是個不會死的神仙。

丫寶的美膩媽咪 這個問題我很認真的想了想,我不確定我會不會,不管是個不會死的神仙,還是個會死的人。求生欲是每個人的本能,在面對及其痛苦的死亡的過程中,人只能靠平常所受到的道德教育去克制自己的本能,可本能就是本能啊!不論是屈服於本能去殺人的,還是被道德約束不去殺人的人,沒有誰比誰更高尚,只是選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