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無相無分別的疑問?

時間 2021-06-07 12:08:56

1樓:大師

對無分別不了解,但可以給你講講什麼是無相。

所謂無相,是指世界客觀本質是無相的,你所感受到的相都是意識製造出來的。

譬如你看見乙個藍色的杯子,這個藍色就是你的意識製造出來的,因為它本來並沒有什麼顏色,它只有反射一定波長的光,你的意識把這種光翻譯成藍色。

所以說客觀本質沒有相,我們的分別心把它們翻譯成不同的感受,譬如紅色,藍色,各種聲音,各種觸覺。也許這就是為什麼說無分別吧

2樓:jingwei

個人以為,無相就是如實知相,不取相。

什麼是知相,如何不取相?

例如平常看到藍色杯子,喜愛,取相的過程。有眼,色。緣眼,色,眼識,生觸,觸緣受想行。

受(感受),想(印象)這是藍色杯子,這是相。行(思,趨勢,造作),在這裡如果你喜歡此藍色杯子想擁有它,此處因為無明發生貪愛的聚集生起,取的集起,識也隨之生長,苦的潛在趨勢增長,輪迴趨勢增長。

所有過程都包含在五陰(色受想行識)及十二處(眼色/耳聲/鼻香/口味/身觸/意法)之中,也就是佛陀說的一切。做任何理解,觀察,都必須先對它們如實知。正觀五陰十二處的集起,消散,樂趣,過患,可以了知一切非實。

佛陀比喻說,色如波濤,受如水泡,想如海市蜃樓,行如空心芭蕉,識如幻術,沒有真實,堅固的存在。五陰是從前業力所生,因緣生法;讓世人以為一切皆是堅固真實的存在,從而產生愛,取,生死輪迴不止。然而因為它本身就是無常因緣所生,無常生無常,是生滅法,找不到真實堅固永恆。

執著於它,當然也會陷入無常生滅也就是苦。知不實,知過患,而後知離: 離愛,離貪,離取。

這樣如實知相。

修無相前需先修空法印: 觀察五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這是空。在知空的基礎上,入定深入如實觀察,於是六外入(色聲香味觸法)相斷,消除「色聲香味觸法六相是實」的概念,這是無相。

同時了知,一切取著皆因世人執著若有/若無二邊,因有境界取著,心計著,無明驅使輪迴。如實觀集而不取無,如實觀滅而不取有,兩邊都不取,依此消除恒有見和斷滅見,因而消除取相,從而越二離相,相取俱斷。這樣不取相。

既然諸相的性質都是無常,苦,非我非我所的,無分別也就很好理解了。當然,有時還是需要取相,例如為了得到解脫進行的禪定,需要的光明想,各種取相,這是為了除去無明的步驟,就象為證解脫的熱忱慾望一樣。

無相也是聖法印之一,非常重要。但僅憑空,無相還不能離慢,不得知見清淨。就象洗很髒的衣服,需要多道工序才能徹底洗乾淨,不是一道,何況習氣。

對五陰十二處的觀察感覺也是要一直持續地進行,才會漸漸有些收穫。

再補充一句,其實只是依據日常生活的經驗也可以了解一下無相。比如從物件說,這裡是一幢房屋。一千年之前這裡是什麼?

或許是草地。一萬年呢?或許是土地?

一億年呢?或許是大海?萬億年呢,是虛空?

時間無窮盡,那麼這裡究竟是什麼?又比如從感官說,如人眼的可見光是乙個波長範圍,看到的是這樣的相,如果超出這個範圍十倍的看到的是什麼樣子的相?萬倍呢,萬億倍呢?

因為這又是乙個無窮的數字,因此其實這個相究竟是什麼?何況無窮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極荒謬的事。這樣的想法本身並不能離苦,但會讓人感覺到苦,並生起離苦的願望。

佛陀說他只教授苦和滅苦之道,這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基於感官想要獲得對這個世界的真實認知是不可能的,而離苦卻是可能的。

3樓:齊天大聖

無分別的分別不是指你對客觀事物的分別,比如對顏色,聲音等的識別能力不算佛教平常講的分別心。在俱舍論中記載,分別心有三種,分別是自性分別,計度分別,隨念分別。

1.自性分別是指對客觀世界的分別,多產生於前五識,即,對色聲香味觸的直觀認識,並且常行文寫道,自性分別不算分別心。

3. 隨念分別,就是指記憶方面的識別能力,同樣,記憶也可以引起煩惱,因此分別心也會存在於隨念分別。

綜上所述,分別心並不是指對客觀存在的分別,而是指主觀方面可以引起煩惱的觀念或者記憶,因此題主講的筷子杯子以及它們的顏色等分別,都不算分別心,因為這些叫自性分別。

既然無二無分別就是連分別都是無分別,那還執著什麼,當下本來即是圓成的空性

吳湘 你知道空性這個名詞,但是你證了空性了嗎?今天有人說空性你就覺得有空性,明天有人說沒有空性你不就改主意了嗎?當下的確性空,但你看到的卻只是妄心,看不到真的空性啊。就像你拿著一塊金礦石,你說這就是金子,可是為什麼你看見的只有石頭,菩薩就能看見金子?因果是有生滅的,空性是無生滅的,因果怎麼就是空性呢...

什麼是「無分別」?

alphago 不分別,是指不要在高低胖瘦美醜上分別。在概念事相上分別是煩惱因,是我執。而於善惡的分別,是智慧型。現在很多人錯解不分別,以為善惡也不需要分別了,此是誤解。佛法講究智慧型,八正道第一為正思惟,七覺支第一為擇法覺枝,涅槃又名擇滅無為。可以說是處處在分別。善分別而於第一義諦不動,才是正解。...

既然當體即空,了無分別,為什麼佛陀還要超越非想非非想定,禪定達到法界空性?

佛弟子 因為當體即空,了無分別已經超越蘊界處。而無論何種定,包括非想非非想處定,仍然依體而定,沒有脫離蘊界處。舉個栗子 如果動手術全身麻醉,此時眼界 鼻界 耳界 舌界 身界 意識界同時失去作用。此時你不知自己有身。入定那就成為不可能。定者治亂,汝若無身,無蘊,則無定無亂,非定非亂。佛法者,出生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