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時間 2021-06-07 11:56:35

1樓:清荷子

沒人來說,我來拋磚引玉,請大家指教。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篇》

子禽問子貢:老師無論到那個國家,都一定可以聽到有關這個國家的政治情況,這是他求別人告訴他的,還是別人主動講給他聽的呢?子貢回答說:

老師是通過自己「溫和」、「善良」、「恭謹」、「節儉」和「謙讓」的品格,來使別人主動告訴他的。老師為得知這些國家政治情況而採用的方法,大概和其他人得知的方法,都是不同的吧。

這裡應該注意三點。

第一,古人行文時,極其重視上下文意思的一脈相通。因此,我貼出全文,以免斷章取義。就「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這句話來說,在翻譯時,應該要把其中的代詞,都替換成前文所說到過的對應的內容。

第二,子禽和子貢都是孔子的學生,在翻譯成現代文時,「夫子」應該都翻譯成老師。相反,我們把現代文的「老師」,翻譯成孔子時代的古文時,應該翻譯成「夫子」,而不能直接用「老師」。

第三,翻譯第一追求應該是「準確」,第二是「完整」、第三是「文采」。其中的原則是,不能因為注重文采,而阻礙到翻譯時對「準確」,「完整」的要求。

所以「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應該翻譯為:老師為得知這些國家政治情況而採用的辦法,大概和其他人所採用的方法,都是不同的吧。

《論語憲問篇》中的「不患人之不己之,患其不能也」?

其樂 試答。要解釋這句話,需要對比另兩句類似的話。1.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2.子曰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3.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這三句表達了三層意思 第一句要求自己要知人。知人的志向,才幹,品德。知人很重要,為政者可以用人,學者可以交友,求職者可以選明主。第二句要求提...

求推薦豐饒之海的譯本?

手裡有文潔若的春雪,陳德文的奔馬 曉寺,以及兩者的天人五衰。個人以為陳德文與文潔若皆可,但看了陳德文譯 曉寺 以後,個人略微偏向陳德文。 蟎蟲葬禮 春雪和奔馬我買的重慶出版社的那個,封面好看,翻譯的也還挺好。曉寺我在tb上重慶出版社的幾乎很難找到正版的,我就買了九州出版社竺家榮的,也還可以。天人五衰...

因果,到底是求果而有因,還是無心之因得必然之果。菩薩怕因,凡人畏果?

齊天大聖 因是指業力,業力最本質的環節是身口意三業中的意業,也就是說沒有意業,絕對不會有身口二業,或者說缺乏意業的身口二業可以不算數,不必有果報,因此佛教的因果關鍵在於意業。意業的產生是源自於 思 這個心所,它屬於五蘊中的行蘊,思心所的定義是 令心造作意業為性 也就是指我們常說的起心動念。它其實就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