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落魄文人能靠著別人的接濟生活?

時間 2021-06-07 01:54:27

1樓:非衣二公子

因為能靠別人接濟過日子的人都有能力把自己的事蹟寫下來,靠別人接濟不了的人都死翹翹了,所以我們今天讀書看到的都是富人接濟窮書生的故事。

2樓:吳小燮

這和文人要不要臉沒太大關係。

這和「傳統」有很大關係。

對於「接濟方」,可以是親戚、朋友、鄉鄰、宗族、商販、寺廟、官府……當然包括某些特殊職業者,例如喜聞樂見的青樓員工,或者某些有特殊理想的劫匪……其實說到底,只要「手裡有錢」且願意「投資」的人,都能實施「接濟」。所以這是直接和自身的生活水平掛鉤的,能接濟就能接濟,不能接濟就是不能接濟,自己都要餓死了還去接濟落魄文人的情況多數只存在於藝術作品裡,現實中不存在的。

對於「受濟方」,一來,傳統就是這樣,集舊人之力上位,之後再反哺舊人,理由能有很多,但硬要算起來都屬於風險投資,說白了就是個利益交換,不存在臉面問題。二來,古代也有追星族的,粉絲為偶像花點錢咋了,偶像那麼厲害,遲早會出頭的,作為偶像為啥就不能滿足下自己的迷弟迷妹的願望,對吧?三來,現實中,絕大多數情況下,文人想要上位,只有靠讀書一條路,為了讀書上位,其它都可以妥協,這裡面就包括所謂的面子。

四來,有的文人就是這麼不要臉,就是吃接濟放浪等死的,但人天賦好,別人願意接濟,人自己也願意受濟,外人能有啥辦法。

再說了,人不能自視自知這個情況又不是才發生一天兩天,從古至今這麼些年過去了,也沒見能改過來多少。我們文明社會都做不到的事,又怎能以此去苛責尚處蠻荒的古人呢?

說到底,所謂接濟受濟,本質就是你情我願。

既然是你情我願的事情,又哪有那許多道理可講。

大雁塔為什麼是古代文人最嚮往的地方?

知不言 古代的範圍有點廣,應該特指唐代。大雁塔位於慈恩寺內,曲江池旁。它以玄奘譯經而為後人所知。但是在當時卻是科舉活動的重要據點。文人嚮往那裡,懷念自己奮鬥過的地方,更是期待放榜後的榮耀與風光。中榜學子的拜謝與宴遊,比較著名的活動都在大雁塔周邊展開。曲江遊,何必三山待鸞鶴,年年此處是瀛洲 平民百姓,...

真正能幫忙落魄人的是什麼?

認同,信任,尊重,理解,不要給壓力,不要給壓力,適得其反,比如我相信你能行,你可以,加油這之類的話,除了給我壓力之外沒有任何好處,會覺得自己努力不了,怎麼辦,我做不到,但如果有人告訴我,不開心就別做,去做自己喜歡的,放開心,我就很自在,心態就好工作就積極,良性迴圈,對生活就充滿了信心,不是找藉口,現...

為什麼古代文人一再被貶,卻很少辭官,他們可以完全不用做官的,參見蘇軾一再被貶,完全無政治希望?

stone jack 別說什麼文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懷,這當然是存在的,但不符合題主的問題。以蘇軾為例,當時對他的處置是團練副使,黃州安置。團練副使是乙個帶有點羞辱性的沒有任何實際權力的武職,黃州安置就是說在黃州監視居住。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流放刑法,只不過是 刑不上大夫 好聽點而已。 傅孟真同志 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