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紅樓夢的悲劇性?

時間 2021-06-04 04:28:49

1樓:灰色化妝

看到悲處,已然傷心,更讓人淚目的,是回想過往的熱鬧與歡喜,越是繁華越是襯得眼前淒涼。死去的王熙鳳被一捲破蓆拉向漫天雪林,當年她如何伶牙俐齒哄得老祖宗開心,如何霹靂手段維繫家族繁榮,如何精明歹毒謀財害命,所有的轟轟烈烈都消散殆盡,屍身只孤苦隱於這荒野雪地中。被賣作官妓的湘雲再見寶玉,失魂落魄,問老太太、太太、二奶奶、晴雯都好嗎,寶玉哀哭,死了,都死了。

想當年,多少日月,他們作詩賞花,插科打諢,取笑逗樂,卻沒有想過那樣的日子是有限數的。從前往後看,悲涼;從後往前看,辛酸。

2樓:早起不跑步

開篇基調就注定是悲劇,頑石上的:滿紙荒唐言,誰解其中味? 破足道人的:

好即是了,了即是好; 甄士隱:到頭來終是為他人做嫁衣; 一句句都暗示對人生的悲觀情緒,回頭一想他們把人生看的過於悲壯。或許是時代環境的束縛,讓他們難以左右命運,不然不明白為什麼他們都要這麼悲觀的看待結局。

悲觀不僅僅是只結局,更是紅樓夢中人物思想所散發出來的態度,而且故事的總體走向也是一樣,賈雨村重返官場仍是一位與世同汙的官僚;鄉紳甄士隱寄宿岳丈家後的感悟;生活被架空的與世隔絕的大觀園中的人物命運安排,不也有悲劇的成分,為什麼營造的這麼美好的地方,最終結局都是潦倒的?(多數人)這是要塗掉這張畫紙,重新畫一張?呵呵呵,故事周而復始本是基調,重畫一張又如何。

3樓:紅迷會

每個人讀《紅樓夢》都會收穫不同的東西。自然,《紅樓夢》對每一位讀者的意義也就不同。這個問題從個人的角度比較好回答,因此芹僮就從自己以及身邊人閱讀此書的經歷來回答題主。

在開始正式作答前,我們先略跑個題。

《紅樓夢》對現實生活有何指導意義?換言之,普通人讀《紅樓夢》能收穫什麼?

紅迷會的工作中,我們接觸許許多多的紅迷,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

《紅樓夢》可以是一座世外桃源,是心靈的棲息地。在忙碌的北京城,依然有人會堅持每週趕往五環外,在曹雪芹寫作《紅樓夢》的地方,和同好們認認真真讀一回書;

《紅樓夢》可以是一座文化寶庫,是文化的橋梁。有人因紅樓而愛上崑曲,有人效仿海棠社結社吟詩,琴棋書畫裳,詩酒茶花香,任意一門扎進去,都可消遣一生;

而《紅樓夢》教給題主的,是這個世界的虛無

《紅樓夢》第一回中,一僧一道告訴石頭,那紅塵中多的是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事歸空。甲戌本側批「四句乃一部之總綱」,這塊頑石到人間歷練一番,觀過繁華,見過落魄,親自經歷過後,自然也就懂得。

那麼,反反覆覆讀了這石上故事的讀者,雖未親身經歷,卻也旁觀了末世中家族的傾頹與個人的毀滅。對於「樂極悲生,人非物換」、「到頭一夢,萬事歸空」,必然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因此產生悲觀情緒,也並不意外。

文字的力量就在於情緒和思想的傳遞,著書之人與書中之人即使與讀者不在同一時空,依然能夠通過文字影響讀者。正如「牡丹亭豔曲警芳心」,【皂羅袍】唱出了杜麗娘對生命的覺醒,這恰恰啟發了林黛玉。

況且「到頭一夢,萬事歸空」,通常都是文學作品表達的重點,是人類思考的重心: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歷史的走向(《三國演義》);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是人事的變遷(《桃花扇》);

「君太多情,妾生薄命」,是命運的無常(《浮生六記》)……

因此,題主與其為此感到不安,不如坦然面對。

《紅樓夢》表達了世界之「空」,那應該如何面對這種「空」?

答案可以有很多,我們依舊到紅樓裡來找答案。

《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寶黛釵三人的表現恰好涉及這個問題。

第二十二回是寶玉第一次悟。他第一次發現,自己為黛玉湘雲操碎了心,兩個人卻都不買賬。操心只是無用,自己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平生碌碌都沒了意義。

但他悟的層次還淺,只要他煩惱的源頭一旦散去,他便無心再悟。

「無立足境,是方乾淨」,寶玉尚未悟徹的,黛玉早已明白。黛玉失去母親,告別父親,遠離家鄉,帶著「這一生也不能好」的病痛來到賈府,出場時就已經貼上了薄命的標籤。悲觀主義者如黛玉,早已把灰暗當作人生的常態,所以她喜散不喜聚,她說「早知他來,我就不來了」,她寧可花不要開。

黛玉對未來的預期值低,而事實上她在賈府是一段收穫的旅程,賈母的親情,寶玉的愛情,寶釵湘雲們的友情,紫鵑的主僕之情。因此儘管她悲觀,我們卻常常能看到她的笑顏。

真正可學的,是寶釵。曹公給寶釵乙個「時」字,第五回中「隨分從時」,第八回中「安分隨時」,是說寶釵能夠審時度勢,也是她對於世界本質的認識。她懂得這個世界的消極,卻以積極相對。

家族衰微,她為母親分擔重擔;人生有限,她安慰黛玉「我在這裡一日,我與你消遣一日」;想要開源節流,她能堅持底線,不許探春利慾薰心。即使是無根無絆的柳絮,寶釵也要賦予它堅定的內心,「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借東風,上青雲。

也許題主要說,學寶釵,然而寶釵結局又如何?別忘了,那個時代,命運如此,寶釵沒有任何機會改變。同在薄命司內,黛玉的無可奈何是「縱為知己,奈我命薄何」,寶釵同樣無力抗爭,但能始終從容自持。

你從紅樓裡讀到世界的虛無,寶釵告訴你,縱使虛無,生活仍要繼續

以魯迅先生的話作結吧,「絕望之於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4樓:阿依土鱉公主

讓甄士隱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樑,綠紗今又在篷窗上。 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 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5樓:芊芊

書中,黛玉和湘雲同樣是大家閨秀,也同樣是寄人籬下的孤女。黛玉多愁善感,湘雲開朗豁達。

這應該是與生俱來的性格使然。現實中的人們也是如此吧。不過題主還是該多學學湘雲哦。

魯迅曾經有句名言: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喜劇人們看過笑過後很快會淡忘。

而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比四大喜劇更馳名中外,梁祝淒美的愛情故事流傳千古。還有那些婉約哀怨的唐詩宋詞讓人為之動容。。。

假如,作者讓寶黛終成眷屬,讓《紅樓夢》的結局皆大歡喜,《紅樓夢》的影響力是否會大打折扣呢?各人心中自有答案吧

6樓:baby du

紅樓夢看你怎麼解讀了。某種程度上來說,未嘗不是乙個很好甚至是完美的結局。

如果黛玉沒有死,而賈家敗落,甚至於與賈寶玉一起流落於獄神廟,能想到是什麼境遇嗎?

即便賈家沒有敗落,那麼金陵十二釵的中年甚至老年會是什麼樣子,你能想象到嗎?

好像是張愛玲還是誰曾經說過,大概意思是,女生應該在最美的年紀死去,這樣的話別人都只會記住她的美好,如果活的太久,只會讓人記起她的招人煩。

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吧。

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自卑也挺好的,認識它,直面它,應該就可以了吧。

7樓:聶富貴兒

凡是看重《紅樓夢》的人,願意細細咂摸其中滋味的,大概都會生出和題主相似的困擾。我願意把曹公筆下「終極」的虛無和加繆的《鼠疫》相比,因為二者都指向同乙個地方,即人生的一切本來就沒什麼意義。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關於事物之意義的建立十分困難,消解其意義卻非常容易。

換言之,事物的「意義」的存在與否,並非客觀上可以確認的,它只是乙個主觀的意見罷了,你大可以把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解構掉,以局外人的身份活著。加繆認為「不選擇」才是「真正」的對生命的放棄和不認同,自殺反而不是。而說回《紅樓夢》,曹公所做的是一種繁華落盡的感慨,他是以「繁華不永恆」為根基推導出「繁華是空」的結論的,曹公所認為的人生有意義的東西,其實就是那些少年歲月,富貴清閒,還有那些年裡他認識的美好的女孩子——而這些東西恰恰是隨著曹家灰飛煙滅掉了的。

可以看出來,曹公解構「繁華富貴」的方法是指出它的不永恆,也就是「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這只是一種方法,只是曹公對於他自己回憶的判斷,然而實際上呢?即使認識到了用「永恆」可以消解掉世間萬物的意義,曹公也還是嘔血作了一部《石頭記》,這部書是「永恆」的嗎?並不是,它總有一天要被徹底遺忘,而我們之所以不認為讀《紅》沒有任何意義,實在是因為這徹底遺忘的一天不但遙遙無期而且超出了我們的實際認知。

所以我的意見是,無論「意義」,還是「虛無」,不過只是描述客觀事物特點的其中一種文字遊戲,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情並不是單用「反認他鄉作故鄉」就可以概括的。

《紅樓夢》的偉大之處之一在於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人生」和「人的願望」在大尺度上的荒誕和渺小,這也的確是符合我生活經驗的事情,因而我年少時讀《紅》時竟常常哭起來,後來讀《金瓶梅》時更甚,那種「萬物倏忽而逝」的絕望幾乎將我弄死。但是我還是要腆著臉說,對世界的認識是多元的,絕望地認識這個世界——悲觀地活下去——接受自己的「命運」,也不妨為活下去的一種方式。就像在今天,我仍然認為生活是不具有任何意義的,乙個人也不具有任何天然的使命,但是我還是一直還不錯地生活下去,和悲觀主義,虛無主義握手言和,然後生活下去。

說回來了,人的一輩子,你實在是有權持任何一種觀點,用任何一種方式活下去的。生性悲觀的人不能在樂觀主義裡搞到幸福,相反,只能在悲觀主義裡得到安歇,找到並按照你自己認同的方式去生活,不要看別人,這就是乙個悲觀主義者對另乙個悲觀主義者的小小意見。

8樓:圓圓豆芽

深刻感覺悲傷的時刻:內心高貴又有些冷淡的寶釵,在寶玉的房裡為他繡肚兜,被黛玉和湘雲看見,想笑她,寶釵事事得體,落人玩笑的事只有這麼一遭吧。卻聽見寶玉夢中喊到:

說什麼金玉良緣,只念是木石之盟。

悲劇不在最後一刻,幸福也不是劇終那刻的幸福。被寶玉深愛過的黛玉的一生不是悲劇的一生,勤勞細心的襲人以後不見得會不幸,遠嫁的探春也會繼續精明機敏,巧姐也會得到劉姥姥家裡的善待,未來的路也很長,在那個年代,可能可以改變命運的路很少,但是幸與不幸,因人而異。

賈府裡提供的是不錯的物質生活,但是,並沒有感覺到多麼濃烈的親情。也不能說眾人在其中有多幸福。

你如何看待王熙鳳人物的悲劇性?

茶館 裡面的王老闆奉行 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 原則,雖然多方改革,百般掙扎,但最後還是不免上吊自殺的悲劇結局。王老闆的悲劇結局主要是時代造成的。從另一角度證明討人人的喜歡並不能保證就有好結果。而另一方面,以精明厲害著稱的鳳姐在 紅樓夢 中的悲劇人生也算是從另乙個角度證明,如果大環境不利,就...

紅樓夢的「絕對悲劇」有什麼意義?

精分貓 首先,前80回基本上已經奠定了結尾悲劇,就是曹雪芹從很多就是細節 譬喻 各種對人物角色命運的乙個預判詞等,這些都決定了他這個紅樓夢的結局就肯定是乙個悲劇,所以這續本他怎麼再怎麼寫,他也不能跳出這個框子。其次,我覺得這個悲劇呢,就是就像你說的調整乙個人的價值觀就是它的意義。比如說很多美劇,像s...

如何看待《紅樓夢》秦可卿?

楊一蓑 本來第一遍看紅樓夢的時候我是不贊同秦可卿和賈珍的事情,但是最近在看 脂硯齋評石頭記 又有另外一番感觸,也就改變了初衷理由如下。1 在焦大醉罵寧國府的時候說 扒灰的扒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 這會王熙鳳和賈蓉的反應是假裝沒聽到,這就很不正常。2 在秦可卿死後尤氏犯胃病,然而在此後的一百多回就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