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不工作也是需要才能的 這句話?

時間 2021-06-03 02:37:52

1樓:陸仁賈

兩點:第一,心理上:不工作意味著一定程度上的與社會脫節,如果乙個人將自身價值體現寄託於社會,真的會出現自我否定情況。

第二:物質上:不工作意味著需要有基本的經濟基礎,要麼靠資產收入可覆蓋日常開支,要麼靠愛好可以換取物質,後一種算是自由職業,應該也算工作的一種。

那麼就只有存在金融資本並具有投資能力才可以不工作。

2樓:隨便起個名字

最簡單的乙個角度,從馬斯洛需求層級角度說的話,當代人即使不工作,溫飽和安全需求還是比較容易滿足的。但是更上層的,社交、尊重、自我實現,這些是需要在社會環境中才能實現的,是需要有其他人的反饋才能達成的。而這些需求,是人最自然,最普遍存在的需求。

上學的時候是靠學校圈子,畢業之後就是工作圈子或者你有別的圈子也行,總之就是需要有和你一起混的人。所以,如果不工作的話,有錢人還好能靠愛好弄個社交圈子,普通人怎麼辦?沒有工作的人和誰社交?

會受誰的尊重?靠完成什麼目標來自我實現?能自己搞定這些,是挺需要天分的。

反正我不行,我是做不了全職太太和無無業遊民的,所以還在上班。

3樓:世界的微塵裡

這個提問屬於在不同的角度使我再次重複自己的乙個觀點。(雖然關於工作於人的本質我也單獨說過了)

人的社會化以及存在感的建立。

現代人的最大特徵就是社會化,沒有社會,人就不是人。就是說人是基於社會結構而存在的,身上的文化情感和心理基礎都是社會化的縮影,就是說,人屬於人群,哪怕他獨行,也是人群裡的乙份子。既,人是個整體裡的分支。

所謂社會,就是結構,就是層面,就是互動,以及各自的身份任務。個體的人一定要在社會的框架以內有自己的乙個定位,然後形成社會化的個人認知,這個認知既包括公共的共同意識,諸如習俗文化法律利益邊界,還要包括個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既自己在社會中是誰。這樣,他才能在社會的網格中進行互動,產生自己的作用。

而乙個人是否有社會中的人的感覺,其實就是存在感。他做得越好,既在社會中越重要,他的存在感就越強。他必須確認自己在社會中的存在,而這,最通常簡便的方式便是位置,或者說工作,因為工作更加具有社會的互動因素,以明確身份和存在。

那麼他就真的就牢牢的注入到社會整體之中了。

我們把個體的完整鑲嵌於社會的整體之中,既有群體才是安全的的基因,更由於骨子裡的我們是社會的一部分的屬性,他要求我們要建立在社會上的存在身份。而社會的繁衍動力導致進取性,以及社會結構的分層,然後分化出各種不同存在意識的追求,甚而精神領域的身份與存在的探索。

不工作的人,是很難確認自己的存在感的,他會很惶惑自己對於社會的聯絡與意義。身份模糊,作用模糊,那麼他的社會化本質就會受到威脅,他心理上很難獨處,會處於存在意識的衰弱,逐漸枯萎難耐!

而只有在工作之外仍賦予自己更多存在感的人,才能獨處,他並未脫離社會,他有他自己認可的與人類社會相通的文化價值。比如談談過往人生或吹吹笛子

如何理解Geoffrey Hinton的這句話?

遠遠馬2.0 這個奇特的問題,我認為,需要從語文上先分析一下Geoffrey老師為什麼說先。Big mistake 應該是池化操被用在卷積神經網路這件事,那麼,他為什麼有效呢?其實八,池化和卷積如果從對資訊的遍歷上壓根兒沒有區別,他們試圖通過一種引數共享的降維模式收集特徵來表示物件,如果把maxpo...

不喜歡小孩的人如何反駁「你也是小孩過來的」這句話?

墨行 曾經看過乙個貼子,樓主就是不喜歡小孩,不準備要孩子,但是他爸說你現在不喜歡等你生下來就會喜歡了,他說我沒吃過屎也知道屎不好吃,難不成我還要吃一口看看自己喜不喜歡吃?況且孩子生下來不喜歡還能掐死不成?當然他爸就說他自私不孝順之類的。而他的反駁也很有意思,他說自私是相互的,不是你自私就是我自私,我...

如何才能理解我的男朋友?

我想在跑車裡 在我們高中我認識的四五百個人裡高三十一月份以後開始談戀愛的乙個都沒有。而高考後舊情復燃的光我們班就好幾個。所以啊,不用理解,全當中場休息,好好複習,最好考到清華乙個專業乙個班去,至少考到北京去。 剛剛和男朋友分手。覺得自己情況和你有點像吧,或者也不像。還沒有走出來,一想到過去的事情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