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為什麼要出家?

時間 2021-06-02 22:35:12

1樓:如用在杭州

豐子愷先生有專門的回答。

說到了人生的三個境界。

在一次接受環球人物雜誌訪問時,李莉娟詳細闡述了他對弘一突然出家之「秘密」的解讀。李莉娟說:

「祖父不是受時代影響而出家的。對此,我特別讚賞豐子愷先生關於『人的生活可以分成三層』的觀點,這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它們是依次遞增的關係。祖父是已經將物質和精神做到了極致,所以轉向了第三層靈魂的追求。

而學佛出家,正是祖父追求第三層境界的必然,也是他做人做事極端認真的結果。」

2樓:淨土觀自在

想超越,徹底的超越。

超越重複,超越活著,超越情緒,超越情感,超越執著。

悲欣交集,廓而忘言;

花枝充滿,天心月圓。

大白話就是:不想和你們玩了,想為自己真正的,真實的活一次,徹徹底底的做個明白人。

3樓:柳兮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小時候聽這首曲子,有一種淒婉的感覺。後來才知道這首詞的作者是李叔同,一位名門公子加才子。

他琴棋書畫無不精通,是當時難得的奇才。

他曾流戀在上海煙柳繁華之地,曾赴日本留學,曾在杭州教書,學生桃李滿天下。

他曾愛過多個聲色女子,有日本情人,風流放蕩,醉生夢死。

他交友廣闊,一生風光無限,受人尊敬,卻突然腳踏蓮花,遁入空門。,讓無數人百思不得其解。

也許,每個文人都有精神的潔癖,無法融入到這個塵世,無法接受任何的俗氣與缺憾。

談到出家,人們往往聯想到消極、厭世。而出家對李叔同來說,是一種精神的回歸。

他嚮往精神上的自由和坦蕩,渴望淡泊禪意的生活。

他已走遍萬水千山,嚐遍世間繁華和落寞。歷盡塵劫,是時候,該歸隱了。就像山上的果子,到了季節,自然就成熟了,一切是那麼自然而然。

他需要乙個人格的圓滿和昇華。

2023年,秋高氣爽,天津老三岔河口,68歲的李世珍喜得愛子。

這位風流倜儻的商人,原是一名浙籍鹽商,曾中過進士,和李鴻章,吳汝綸並稱為清朝三大才子。他先後娶三個妻子,前兩個都沒有為他生下兒子,至到娶了第三個妻子王氏,才有了兒子。

這個孩子就是李叔同。

王氏生性恬淡,清心寡欲,喜歡安靜讀佛經。李世珍則溫柔處世,對人和善,有很多達官貴人朋友。就邊外國領事,李鴻章都經常出入李府。

生在這樣的家庭,李叔同自然有乙個幸福的童年。

他早慧,從小就有洞若觀火的智慧型,常有孤寂、蒼涼之感,這是與生俱來的性格,改不掉的。

10歲那年,他寫了一首讓大人感到咂舌的詩句:

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猶如草上霜。

誰也沒有想到,這是出自乙個孩子之口。大家都沒有在意,沒想到後來卻一句成讖。

17歲的韶華,李叔同已是風度翩翩,溫潤如玉。青澀的少年心,開始蠢蠢欲動。他愛上了戲曲,經常去梨園聽戲,也因此認識了那裡的名角。

有乙個叫楊翠喜的姑娘,唱腔圓潤,身段妖嬈,眉眼如絲,他深深沉醉在其中。每次聽戲,彷彿她都是為他一人而唱。

翩翩豪門公子,擁有讓人羨慕的權力和金錢,又斯文儒雅無人能敵。誰也抵擋不住這樣乙個公子哥的欣賞,楊翠喜很快傾心於他。

母親知道後,嚴厲制止,還抬出族裡長輩壓制他,不再讓他去梨園。此後,很快讓媒婆給他說了一門親事。

一段還沒開始就結束的戀情就這樣夭折。對於李叔同來說,只是失去乙個愛得不深的女子,傷痛會很快消失。對於楊翠喜來說,卻受了沉重打擊。

和多數青春期的男孩一樣,李叔同涉世不深,人生經歷不多,比較單純,家裡生意還未敗落,衣食無憂。

他對這個世界很流戀,對美好的愛情很期望,儘管對母親的做法心懷不滿,但他很快就調整的心情,聽從母親的意願成了婚。

2023年,維新變法失敗,梁啟超、康有為連夜逃向海外,六君子被殺。國破山河在,風雲突變,烽煙四起,政治形勢很緊張。

李叔同在此之前曾寫過一篇抨擊時政的文章,家人怕他受連累,讓他去上海避難。

那裡有家族的生意支撐,錢鋪收入足夠他在上海的開銷。

清末的上海灘,有書院、文學社、學堂、茶樓、戲園,生活豐富多采。良好的生活氛圍,讓他佳作頻出。他加入社團,廣交朋友,很快紅透了上海灘的文學界。

他搬進城南草堂,和許幻園住在一起,他們與袁希濂、張小樓、蔡小香,並稱「天涯五友」。

許多年以後,他出家為僧,重返城南草堂,當年的天涯五友,去的去,散的散,感慨之餘,作《送別》一首。

李叔同是乙個敏感,多愁善感重情重義的人,正因為如此,對生死離別才會如此放不下。

自古以來,但凡敏感的人,多數不容易快樂。

因為年輕,喜歡風花雪月,他交往過許多聲色女子。李平香,謝秋雲,高翠娥等,這些女子,一顰一笑皆充滿風情。她們是他的紅顏知己,懂其心事和憂愁。

從她們身上,他看盡世間百態,國仇家恨和無奈。

大時代背景是灰暗的,時局動盪,民不聊生,只有烟花之地,繁華之所,才能讓人忘記俗世的煩惱,獲得片刻安寧。

年輕的軀體,還有揮霍的資本。

懵懂的青春,未知的明天,他還要闖一闖。

2023年母親去世,他第一次嚐到生離死別的滋味。

這幾年,他一直南北漂泊,文章也曾揚名四海。但一介書生,要救國圖存,只是空談。

空有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卻沒有能力為祖國盡乙份力,於是他毅然決然東渡日本留學。

那時候留學風潮四起。有人為了政治,有人為了躋身軍界,他卻為了文藝,為了情懷而去。

日本是新思想新知識的集散地,也是他人生的乙個中轉站,在那裡,他入鄉隨俗,剪掉麻花辮,摒棄迂腐的思想,穿起了西裝,一副洋人的做派。

他在日本學習美術,極具天分。那時日本人很看不起中中國人,歧視中國留學生。儘管如此,他依然留在那裡,因為他要學藝,不想兩手空空充滿屈辱地回國。

也是在那個時候,他遇見了日本的紅顏知己。她做他的模特,讓他練習畫畫,陪他度過每乙個晨鐘暮鼓的日子。

後來,他把在日本的愛情也帶回了中國,把她安頓在上海。天津城裡有他明媒正娶的妻,上海有愛他十年的女孩。

命運的安排,讓不同的生命有了交集。

那時他雖然沒有信佛,但冥冥之中,他覺得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掌控著命運。

3、人生,最讓人猜不透的地方,就是你不知道下乙個路口,會遇見誰,會發生什麼。

李叔同一生的經歷,抵得上別人幾世。

出家前,他在杭州教書,豐子愷、劉質平等都是他的學生。他和夏丏尊是多年好友,他出家的念頭,也是這位好友點醒的。

二人經常在相約西湖閒話人生,在湖心亭,看雲看山,品茗清談。當時,群山環抱碧水,煙水朦朧,山水相映,像海上蓬萊仙境,讓人心曠神怡。

為了躲避喧囂,他們經常僱上乙隻小船來這裡吃茶。每次來到這裡,他都覺得人生像重新洗滌了一樣。

有一天,夏丏尊隨口對李叔同說了一句,像我們這種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李叔同突然就有這種出家的念頭。

但他覺得時機未到。2023年夏,暑假剛剛結束,李叔同從東京回來,夏丏尊將日本雜誌上關於斷食的文章給李叔同看。他對這種修行方法躍躍欲試。

後來,他按書上的方法斷食修行。這次斷食之後,李叔同脫胎換骨,從此愛上了這種禪修的感覺。

乙個滿腹才華的人,擅長琴棋書畫,將藝術植入生活,從燦爛繁華到平靜,從喜歡喧囂到愛上修行,他已經達到了一種更高的藝術境界。

過盡千帆,內心超然,他已經成了乙個純粹的藝術家。

那一年除夕,家家戶戶都沉浸在過年的氣氛中,李叔同卻入山修行。沒過多久,他竟然決定出家,皈依弗門法名演音,法號弘一。

縱觀歷史風雲,皈依佛門者大有人在。

有人認為,遁入空門並非是對人生的頓悟,而是對現實的絕望。而對於李叔同來說,他一直嚮往心在禪院,身在山林的生活,嚮往上精神的自由和坦蕩。

從此以後,他每日研讀佛經,身披袈裟,竹杖芒鞋。

李叔同做什麼事都認真,畫畫認真,教書認真,寫文章認真,連做個和尚都是那麼認真。

他決定出家後,發誓非佛經不讀,非佛事不做,非佛語不說。每日粗茶淡飯,過午不食,過起了閒雲野鶴般的雲水生活,直到去世。

作者柳兮

公從號:柳兮說

4樓:

黑格爾說過:最接近藝術的領域就是宗教。另外,從豐子愷的回憶來看,李叔同精神境界的提公升是其出家的原因。

說的三俗一點,就是在藝術領域精神的創造,滿足不了他的精神追求了。所以他轉向了與藝術最相似的宗教。

為什麼蜀漢要叫季漢而不叫叔漢?

戰國霸王 蜀漢政權是第四個漢政權,不是第三個。第乙個,西漢政權,西元前202年 公元8年。公元9年 公元23年,王莽改國號為新 第二個,玄漢政權,公元23年 公元25年。第三個,東漢政權,公元25年 公元220年。第四個,蜀漢政權,公元221年 公元263年。 水之甘然 季,從子稚省,稚亦聲。說文 ...

知否中,二叔為什麼要先求娶如蘭?

迂迴策略,因為明蘭身在哪擺著呢,如果直接求娶,還以為他們曾經私相授受呢,用點策略,如蘭那個性格已經有心上人怎麼會嫁給二叔,一定是十分百分的不願,然後她在後邊各種折騰,明蘭就屬於臨危受命沒辦法幫姐姐嫁吧,知否我是看書,沒看一眼電視,我記得應該是這樣的,當然裡面過程書上寫得更加精彩,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書...

你為什麼選擇出家修行?

hans shaw 老子說 不見可慾,使人心不亂。本質上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都可以。只要能做到心無掛礙,六塵不染,明心見性,出家不出家都只是形式。然而剛開始修行的人,或者說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出家修行好處是你可以少接觸一些俗事,心中的雜念會少一些,更容易靜下來。持戒也是同樣的道理。就像免疫力不夠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