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克己復禮?

時間 2021-06-02 12:59:37

1樓:長空時月嘯

克己復禮,現代人追求這個,其結果最多是克自己的己,復自己的禮。

作為乙個現代人,我很想看到循禮而行的人類世界,但我不得不說,禮已經不復存在了,我甚至會懷疑,「禮」是否從來都只是少數人心中乙個完美的願望?

仁是人心的總結,禮是道路的總結,做人而有仁,行仁而有道,人的生命也就完滿了。

如何做到自己的克己復禮?

敬天敬命敬人敬物

存在,是解環的鑰匙。

儒學是乙個閉環。一般,乙個人陷進去後很難出來,難就是要多久有多久。

不過,這是所有思想的侷限性,有什麼思想是想來就來,想去就去的呢?

而儒學這個環太精緻了,它經歷了多少代人的修補啊,太精深,太全面了。

有的人研究半生,終於醒悟的時候,大半輩子已經過去了。有的人半路出家,前進已屬艱難,何談質疑而出。

相信乙個東西的人都是相信它的人。

言外之意,不相信也是存在的。什麼意思?不相信也是可以的,不相信也是對的啊。

這就是道。你可以是真理,你也可以不是真理。

我未看此花則此花歸於寂滅,我未信此理則此理並非真理。這又是心學。

此番言論自儒學始,但並不止於儒學,所有思想都是一樣的。

陷於某種思想的人,都會從中得到某種滿足與安慰。

成熟的思想往往是成體系的,成體系也就意味著是別人的。用別人的東西,很快,很方便。但它帶來的是絕對的被動。

這個世界上道理很多,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應該相信什麼。

已有之物,皆是束縛。

2樓:東林赤心木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我們把內容稍微換一換,如下。

少吃多動求健康。一日少吃多動,身體歸健康焉。求健康由己,而由人乎哉?

暴飲暴食對身體不好。光吃不動對身體不好。對身體不好的,從健康角度講就是「非禮」。

所以,什麼是禮?禮就是合理的行為。反過來,什麼是理?理是循禮的思路。

克己復禮為仁。

3樓:晦明

第一:禮,不等於周禮。尤其在今天,可以不講周禮,但不可不講禮。把握「恭儉讓」,就距離不遠了

第二:孟子的「心勿忘,勿助長」,是做功夫的要點/口訣。不要忘記目標,不要急於求成。像流水一樣共勉

4樓:吳昊

克己,要認識清楚自己的內心。按照現代心理學認識,人的思想主要來自三種心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是慾望情緒,自我是人產生的各種觀念和習氣,超我是人的道德和神性。

所謂仁便是來自超我,儒家所有的理論思想便是主張以超我作為一切思想行動的基點。人的慾望情緒和觀念都是蒙蔽仁的障礙。所謂克己便是克制人的慾望情緒和觀念。

復禮則是克制情緒慾望和觀念之後採取什麼樣的行為模式。禮可以來自聖人所制訂的各種規章制度,也可以克己之後的自己所認知和實踐的規則,後者也叫做知行合一。自我認知的規則或限於自身水平能力而有所不足,但如孔子所說,苟志於仁無惡焉,也不會產生太大問題。

遵從聖人之禮則要注意可能能力不逮而生疑慮,有些禮時過境遷或須調整。

5樓:如是我聞

克己復禮是《論語》顏淵篇第十二的第一章: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

「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一、克己

《禮記》禮運篇:「喜怒哀懼愛惡慾七者,弗學而能···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噁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

喜怒哀樂等情緒,都是人的天性,即天命,《禮記》中庸篇說「天命之謂性」。趨利避害之心,也是人之常情,《論語》里仁篇第四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上面說了天命之謂性,天是什麼?天道就是包容萬物、生髮萬物。《禮記》中庸篇說:

「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復幬,闢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這所以為大也。」

所以,既然人性由「天命」--上天灌注於人體,那麼人性當然要效法天道,像天道包容、生髮萬物一樣,人道應該涵養、紓解喜怒哀樂等情緒和飲食之慾--注意,是涵養、紓解,不是消滅,與後世儒家講的「去人欲存天理」絕不一樣。

試想一下,天道不包容、生髮萬物,就會導致生態失衡,人道不涵養、紓解各種情緒、慾望,就會抑鬱、窒悶,損害身體健康。

二、復禮

如何涵養、紓解情緒和慾望呢?總而言之:過猶不及,止於至善。

《禮記》中庸篇:「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紓解喜怒哀樂等情緒,需要有禮有節、適時適地。像天道一樣包容、生髮萬物,就能臻至中和美好的境界。

《禮記》檀弓篇下:「喪不慮居,毀不危身。」辦理喪葬事宜,不應為了表示孝心而傾家蕩產,守喪致哀,不應過度悲痛導致身體受損害。

《禮記》禮器篇:「孔子曰:『禮,不可不省也。

』禮不同,不豐、不殺。」「是故先生之制禮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稱也。」禮,不可過度繁縟,也不可過於簡陋,要適當、適宜。

孔子在不同的人面前,也遵行不同的待人接物方式--禮。《論語》鄉黨篇第十:「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庭,便便言,唯謹爾。

」孔子對家鄉的人溫和謙遜,好像不會說話一樣;他在宗廟或朝堂上的時候,卻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並且態度嚴肅而謹慎。

禮,不是一成不變的,《禮記》禮運篇:「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禮要符合義的標準,所以,古代聖君時代沒有的禮儀,可以根據義的標準創造。

三、天人合一

克己復禮的「克」應解作「規範、節制」,不是「消滅」自己的情緒、慾望。克己復禮的落腳點是「義」,但是,「義」又是什麼呢?「義」是「仁」的外在表現,所以「仁」才是最終歸宿。

所以,孔子才說「克己復禮為仁」,才強調仁的科目是非禮勿視聽言動。

「仁」又是什麼呢?

《禮記》中庸篇:「仁者,人也。」仁,就是推己及人、把別人當人,是調節人際關係的準則。

上面說了,人不是有喜怒哀樂等情緒、飲食那女等慾望嗎,當自己想發洩情緒、滿足慾望的時候,要先想一想是否會傷害別人、別人是否也有追求這些的權利,《論語》雍也篇第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孟子》梁惠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讓別人與自己一樣,都能立、能達,都能老其老、能幼其幼,不就是讓眾人都能「並育」嗎?不就是天道所講的「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復幬···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嗎?

所以,仁道就是天道。

克己復禮,就是修人道、復仁道、遵天道。

天道包容、生髮萬物;人道效法天道,像天道那樣涵養、紓解各種情緒慾望;仁道源於天道、人道,像天道、人道那樣尊重、成全眾人。

當然,以上這些理論,原始儒家的出發點是指向國君、權貴,希望以此規範、約束統治者。

最集中的表現,就是孔子盛讚舜是說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聽取、折中不同的意見、訴求,然後形成政策,施行於治國理政。

在我們文化的原點上,原始儒家就苦口婆心地強調包容、尊重異見。這一文化基因、血脈序列,不能忘掉、丟掉!

6樓:貝多芬的帽子

所謂的真正意義上的克己復禮,應該建立在理解克己復禮是什麼意思的理解之上,如果把克己復禮理解為克制自己的慾望來實現禮的規範,那麼我相信沒有人可以做得到。至少我身邊沒有人做得到。但是理解為能夠主動的去實踐禮的規範那麼人生的意義就產生了,因為所有的一切關鍵在於化被動為主動。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真正的選擇,而不是因為外在有這樣的規範,我才如此做,好了,希望題主能夠早日克己復禮。

7樓:龍叔

「克己復禮」後面還有兩個字:為仁,也就是說,孔子的意思是,做到了克己復禮才體現了「仁」,仁指的是「仁政」還是「仁人」,要看說給誰聽的了。

說給顏淵聽的,後面是克己復禮的方法,非禮就不視、聽、言、動。

我們換個身份角度來分析。

如果這是對執政者(公司的管理者也適合)說的,那麼意思就是,如果執政者能克制自己的慾望,約束自己的行為,一切都按照規則和條例、法律去做,尤其是遵守以前長期延續行之有效的那套制度去做的話,社會就會保持穩定,對普通人而言,是不是就是最安全、最願意接受的社會狀態呢?

如果這是對普通人而言的-當然孔子是對士階層說的-約束自己遵守規則,是不是就是對他人最好的理解,和睦與他人相處,體會和接受別人的感受,關心和關切,能做到這些,對普通人而言也就是對別人的尊重和關心了。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還是可以按照非禮勿視聽言動的路徑去做,遵守社會規則和法律法規,實際上也就是對他人最好的關切了。

總之,自律、守法、有規矩,也就是普通人的「仁」了。以上。

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長大?

小胖紙 人有三次長大 第一次是從認識到自己不是全世界的中心開始的第二次是發現有些事情,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第三次是明知有些事無能為力,但還是會努力爭取。 拉美莫爾的露琪亞 生理學上的長大應該就是不再生長,社會學上的長大,就是學會迎合世俗,不再挑戰非常態,當有一天學會怕虎,就不再是初生牛犢了。 ...

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分手?

月半三 像我這種剛分手天天哭,拿起語音撥過去他還願意接我眼淚立馬掛不住的,只是單方面分手吧,因為他毫無波瀾甚至還覺得我很可笑吧。 情感問題收割機 你不會因為沒有他 她的訊息再心煩意亂,提起他的時候不再閉口不談,或者情緒失控,而是從容面對,他在或不在對你的生活都沒有影響,你會重拾生活的信心,重新發現身...

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幸福?

劉語絲Angela 若你的快樂依賴於外物,那麼,你永遠都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快樂。比如,你買了個心儀已久的包包,收到時非常興奮,持續了好幾天。但是,你能永遠興奮下去嗎?你能靠乙個包興奮一輩子嗎?不能,你會想要更多包,產生更多慾望,然後,你就會不斷去追逐。而在追逐的過程中,你就會受苦。你慾望越大,受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