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學懂?

時間 2021-05-29 23:00:28

1樓:

學懂就是,這部分的知識你有自己的框架,看著教材之類的目錄,你知道每小部分講了什麼內容,每部分內容具體有哪些,他們之間的關聯,區別,用法,(如果是學生時代涉及考試你還要知道這些知識點會有哪些題型,題目怎麼問,方法有哪些都什麼時候用)然後,最重要的,你要能給別人講出來

2樓:鹽選推薦

真正意義上的學懂在於「深度學習」。

胡適的英語老師、出版家王雲五先生是這樣自學英語寫作的:找一篇英文的名家佳作,熟讀幾次以後,把它翻譯成中文;一星期之後,再將中文反過來翻譯成英文,翻譯期間絕不查閱英語原文;翻譯好後再與原文比對,找出自己翻譯的錯誤、失誤和不夠精良之處。

如此反覆練習,王雲五先生積累了紮實的英文功底,為日後從事英語教學和出版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那個科技、資訊遠不如今天發達的年代,有限的學習條件迫使人們靜下心來深度學習。

時間撥到數十年之後,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巨變,人類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物質和資訊豐富時代。時至今日,恐怕很少有人能像王雲五先生這樣主動靜下心來深度學習了,甚至有很多人認為,現今,學習已經不必如此費勁、艱辛,人們有太多方式可以讓自己輕鬆地獲取知識,比如每天聽一本書、參加名人的線上課、訂閱名家專欄或參加某某學習社群,等等,輕鬆高效,乾貨滿滿,只要自己持之以恆,就肯定能有所成就。

可惜這只是一種錯覺。科技和資訊雖然在我們這一代發生了巨大的發展,但人類的學習機制並未隨之快速變化,我們大腦的運作模式幾乎和幾百年前一樣。更壞的訊息是,豐富的資訊和多元的方式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深深地損耗著人們深度學習的能力,並且這種傾向越來越明顯。

種種跡象表明,快速、簡便、輕鬆的方式使人們避難趨易、急於求成的天性得到了放大,理智腦的潛能受到了抑制,而深度學習的能力幾乎全部依賴高階理智腦的支撐。

我隱約看到:一小部分知識精英依舊直面核心困難,努力地進行深度鑽研,生產內容;而大多數資訊受眾始終在享受輕度學習,消費內容。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在時代潮流中佔據一席之地,那就應該盡早拋棄輕鬆學習的幻想,錘煉深度學習能力,逆流而上,成為稀缺人才,否則人生之路勢必會越走越窄。

何為深度學習

1946 年,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之後,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也通過實驗發布了「學習金字塔」報告,報告稱:人的學習分為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兩個層次(見圖 5-1)。

圖 5-1 學習金字塔

這個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學習深度和層次之間的對比。反觀自身的學習,我們同樣可以清晰地劃分出不同的層次。如圖 5-2 所示,以閱讀為例,從淺到深依次為:

聽書、自己讀書、自己讀書 + 摘抄金句、自己讀書 + 思維導圖/讀書筆記、自己讀書 + 踐行操練、自己讀書 + 踐行操練 + 輸出教授。

圖 5-2 閱讀金字塔

當前有很多聽書產品,讀書達人用十幾分鐘解讀一本書,假設我們一天聽一本,一年就能聽 300 多本,這種便捷新穎、濃縮乾貨的學習方式看似輕鬆高效,實則處於被動學習的最淺層。

好一點的情況是讀原書,但若是讀完從不回顧、思考,只滿足於輸入的過程,這類學習的知識留存率很低。幾天之後就想不起自己讀了什麼。更糟的是,這種努力會讓人盲目追求閱讀的速度和數量,讓人產生勤奮的感覺,實際上,這是低水平的勤奮,投入越多損失越大。

還有一類人的數量也不少。這類人能夠自己閱讀,也做讀書筆記或思維導圖,但遺憾的是,他們的讀書筆記往往只是把書中的內容梳理羅列了一番,看起來更像是乙個大綱。很多人醉心於此,似乎對全書的知識了然於胸,殊不知,自己只是做了簡單的搬運工作而已。

雖然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屬於主動學習,但它僅僅是簡單的知識陳述,與高階別的知識轉換有很大的不同。

更深一層的是,讀完書能去實踐書中的道理,哪怕有那麼一兩點內容讓生活發生了改變,也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從這一刻開始,書本中的知識得到了轉化。

從知道到做到是一種巨大的進步,然而自己知道或做到是一回事,讓別人知道或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不信你可以試著將自己知道的東西向別人清晰地陳述,你會發現這並不容易。明明心裡想得挺明白,講的時候就開始語無倫次了,如果再讓你把知道的東西寫下來呢?

你可能會覺得根本無從下筆。

請注意,遇到這種困難才是深度學習真正的開始!因為,

3樓:劉語絲Angela

學習的最高標準是會教。

很多時候,你只是以為自己懂了,但很有可能,你還是一知半解的,但你自己並不知道。如何檢驗自己是不是真的懂呢?答案是,若你能把別人教會,那才能說明,你是真正學懂了。

其實,寫作也是一樣的。如果你能把特別高深的道理,用最淺顯的語言表達出來,連小學生都能讀懂,那麼,你才能稱得上高手。

——劉語絲Angela

4樓:鄧軒韜

當別人問你問題時你的回答能幫助他解決問題那就夠了 ... 初中的時候能夠做到...高中都是去問別人_(:з」∠)_到了大學現在不懂都懶得去問別人了(=_=) 墮落的我啊啊啊啊啊

5樓:sen

學懂是為了解決問題。所學的知識領域裡的問題,擺在面前能解決,就是學懂了。

但是,能解決問題僅僅是基本要求。應該追求能很好的解決。這就涉及到對問題本身的分析認知、對所學原理的深入研究、對其他領域的拓展參考等等。

一旦有過學懂的經驗,就會知道,懂的時候自己自然就會知道。凡是沒有「懂了」的感受的,包括有疑惑的,都是沒懂。

6樓:

這裡講講理科的學懂吧。理科的學懂和文科不同,想要檢驗理科是否學懂非常簡單,只要能夠合上書本作出習題,就是懂了。

分享一點最近教人學數學的心得,看答案,看書是一點用都沒有的。只有在白紙上自己把定理推出來,證明證出來,習題做出來。而課本的正確用法是,在自己苦思冥想也做不出的時候,看看別人的思路。

迴圈以上步驟,直到自己能做出來,那這一塊內容就算掌握了。

這樣學確實很難,但是對思維的訓練是收益終身的,另外就是不會忘記,我高三學的物理競賽,大一學的數學分析,這都快十年了,現在基本隨手就能推出來。

7樓:牧山project

引用大數學華羅庚家的話(虧我今天考試引用厚書讀薄,還寫是白居易說的,慚愧慚愧)。以及比較有名的費曼技巧。即通過自己教給別人知識的過程中,用最簡單易懂的語言和描述,從而發現自己的問題,再對問題進行針對性複習。

之前的答主也涉及到了費曼技巧這個理念。徹底學懂的感覺就是能夠給別人系統地講了

鄙人才疏學淺,希望各路大神多多包涵指正。

8樓:小丑

我的理解分三層,

第一層:理解、熟知。

第二層:可以應用,並且形成屬於自己的東西。

第三層:可以準確表達,並分享給他人。

所以我會一直在知乎分享一些劇本創作的東西。

9樓:Adam Su

簡單談談工科的情況,個人覺得真正的學懂是,能把繁雜的數理邏輯,量化過程推導拋諸腦後,形成感性認知

舉幾個例子

這是剛過去的期末複習,乙個朋友問我乙個控制工程基礎的問題,他說,對於伯德圖,中頻段曲線是斜率大好還是相反,我當時第一想法就是,考慮幅頻曲線和水平軸交點,再考慮對應相頻曲線,判斷穩定性和快速性,所以我想了一會,應該是絕對值越小越好,他笑著說,根本都不用想,中頻段是我們最想要的實驗結果,高頻和低頻在資料處理上大多數都要剔除的,所以中頻曲線越趴著,能得到的資料越多越好,我當時覺得就不好了,我從來沒從這個角度思考過問題,老師也從來沒有這麼講過,雖然我也知道中頻應該是重要的,但是從沒把印在那本清華的自控書上的伯德圖和實際實驗聯絡起來過。儘管控制工程這門課的期末考試我得了幾乎滿分的成績,我還是覺得心裡很虛,因為我的學習,貌似只是把書上的例題弄懂了,我沒有想過控制工程這門課怎麼用,也失去了很多思考過程。

10樓:

一說到學問,普通人總以為知道很多,處處顯得很淵博,才算學問。其實就是淵博也不算學問。什麼才是學問?

學問就是能將眼前的道理、材料系統化、深刻化。更扼要地說,就是「學問貴能得要」,能得要才算學問。如何才是得要?

就是在自己這一方面能從許多東西中簡而約之成為幾個簡單的要點,甚或只成功幾個名詞,就已夠了。一切的學問家都是如此,在他口若不說時,心中只有乙個或幾個簡單的意思;將這乙個或幾個意思變化起來,就讓人家看著覺得無窮無盡。所以在有學問的人,沒有覺得學問是複雜的,在他身上也沒有覺得有什麼,很輕鬆,真是虛如無物。

如果乙個人覺得他身上背了很多學問的樣子,則這個人必非學問家。學問家以能得要,故覺輕鬆、爽適、簡單。和人家講學問亦不往難處講,只是平常地講,而能講之不盡,讓人家看來很多。

如果不能得要,將所有的東西記下來,則你必定覺得負擔很重,很為累贅,不能隨意運用。所以說學問貴能得要。得要就是心得、自得!

再則學問也是我們腦筋對宇宙形形色色許多材料的吸收消化。吸收不多是不行,消化不了更不行。在學問裡面你要能自己進得去而又出得來,這就是有活的生命,而不被書本知識所壓倒。

若被書本知識所壓倒,則所消化太少,自得太少。在佛家禪宗的書裡面,敘述乙個故事,講乙個大師對許多和尚說:「你們雖有一車兵器而不能用,老僧雖只寸鐵,便能殺人。

」這寸鐵是他自己的,所以有用;別人雖然眼前擺著許多兵器,但與自己無關,運用不來;這就是在乎一自得,一不自得也。問題來了,能認識,能判斷,能抓住問題的中心所在,這就是有用,就是有學問;問題來了,茫然地不能認識問題的訣竅,不能判斷,不能解決,這就是無學問。

—— 梁漱溟《談學問》

11樓:驚雲

根據看這個答案的不同型別的人,會有不同的定義。

1如果您是乙個學生(小學-大學本科),那麼對於你來說,你面臨的未來進入社會工作。在這個階段,你的「學懂」,應該定義為能夠從點出發,每乙個相對割裂的模組都能夠「理清目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比如,會計學能夠吃透三張表,吃透各個會計科目。

稅法能夠理清各式各樣的稅名和避稅方式。我覺得,針對乙個本科之前的學生,能夠達到這樣的狀態就已經算學懂了。因為這個階段並沒有要求你能夠整合,能夠深入,我們活在世界上,精力是有限的,能夠為了目的而去隨時調整你的「學懂」的定義,也是你能力的一部分。

2 而在更高階的學術裡(研究上以上),這個時候,你的目的可能是去為了做更專業,門檻更高的工作,或者鑽研學術,做真正對社會發展有意義的事情。那這時候,目的變了,你的學懂的定義也變了。這時候,學懂就並不僅僅侷限在掌握各個割裂的模組,而是能夠將各個模組整合,發現某學科或者某個行業最直接埋藏最深的那條邏輯,進而能夠從巨集觀角度上理解各個模組的互相關係,強化聯絡認知。

進而互相促進,產生新認知和新思維。比如:會計裡的某個科目,為什麼會這麼設計?

有可能是因為審計工作中某項原則導致的,也有可能是因為稅法導致的,更有可能是因為經濟學的某個概念而反推導致的。能夠通過現有知識去發現行業最尖端的知識,巨集觀上能做到理清整體行業大邏輯和各個模組的小邏輯,微觀能夠在自己喜歡的模組裡深入探索並有所收穫,這就是這個階段的「學懂」

3 在社會裡工作的人,他們的目的,表面上來看,是單純的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對行業的認知,進而獲得更多的錢和機會。但實際上,各行各業發展到最極致,最懂的時候,都是互相關聯的。乙個廳級幹部可以和李雪健一起週日喝個茶,乙個頂級投資人也可以隨時隨地見到周杰倫。

乙個銀行行長也很願意接待乙個大企業的高層管理。所以其實,在社會裡,我理解的是不是「學懂」,最後還是看你能「有多少原生和次生資源和實力」。首先,你的學懂,是基於你對行業本身各個模組的系統了解,以及對整個行業整合能力的理解,甚至對合作行業的理解和對行業未來的理解。

但在這基礎上,能夠通過你的理解去創造更多價值,產生更多資源,這才是最終的邏輯。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很多強人能夠在某個行業學的很紮實,但是還是庸庸碌碌一生,那是因為他根本沒有考慮到這個時候「學懂」的意義已經變化了。還是之前那句話,這也是能力的一部分,也是你是否「學懂」這個社會的一部分。

雖然我本人十分討厭某些假大空的言論,但是「實事求是」這個概念,是我一直認可的。活在世界上,總是抱著鑽牛角尖的態度,其實是累自己又累其他人的。自己的思維永遠都是變化的,抱著開放的心態去理解這個世界,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概念,去強迫自己「到了什麼狀態才算XX」。

因為你的概念永遠是為了目的服務的。能夠依據自己的思維變化、社會變化和環境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概念,也是能力。殊不知,這世界上永遠有比你富有,比你更懂,比你更聰明的人。

一味的陷入追求極致裡,反而讓自己痛苦。

和大家共勉。

什麼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歸零?

小小菩提子 就像上樓梯,每向上走乙個台階就是新的開始。就像上學,初中階段不能再用小學思維。就像過日子,每乙個早晨都是在昨天徹底歸零後重新開始。以上,你放棄了什麼,你放棄踏上第乙個台階,你就不會有新的開始,你再用小學生思維,初中行不通了,昨天不過去,如何開始今天?所以,歸零不是物質意義上的捨棄拋棄,而...

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長大?

小胖紙 人有三次長大 第一次是從認識到自己不是全世界的中心開始的第二次是發現有些事情,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第三次是明知有些事無能為力,但還是會努力爭取。 拉美莫爾的露琪亞 生理學上的長大應該就是不再生長,社會學上的長大,就是學會迎合世俗,不再挑戰非常態,當有一天學會怕虎,就不再是初生牛犢了。 ...

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分手?

月半三 像我這種剛分手天天哭,拿起語音撥過去他還願意接我眼淚立馬掛不住的,只是單方面分手吧,因為他毫無波瀾甚至還覺得我很可笑吧。 情感問題收割機 你不會因為沒有他 她的訊息再心煩意亂,提起他的時候不再閉口不談,或者情緒失控,而是從容面對,他在或不在對你的生活都沒有影響,你會重拾生活的信心,重新發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