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們出省之後要怎麼交流?

時間 2021-06-02 07:41:36

1樓:

什麼?古代你乙個農民想出城?想太多。

古代一般只有貴族,文人士大夫,商賈才有機會出遠門。

周朝有《雅言》,洛陽音。

隋朝有《切韻》,有兩種說法,一是洛陽音或金陵音(南京),二是綜合南北的人造語。

唐朝《唐韻》,繼承《切韻》,跟口語開始脫節。

宋朝《廣韻》,繼承《切韻》,跟口語差別越來越大。

元朝《中原音韻》,以實際北方官話的口語為準,跟《廣韻》差別非常大,丟失「濁母」和「入聲」。

明朝《洪武正韻》,復古《切韻》體系,恢復「濁母」和「入聲」,但民間效果甚微,都以「南京官話」為準。

清朝早期,依然是「南京官話」。

中後期,「北京官話」逐漸替代「南京官話」。

今天的普通話大約在元朝就有了雛形,《中原音韻》記載了北方官話沒有「濁母」和「入聲」(也不是完全沒有「入聲」,是處在瀕危階段),跟今天的普通話格局十分相像。

但那時候還分尖團和m鼻音,比方說:

煎 zian,尖 ziam,將 ziang

建 gian,兼 giam,姜 giang

新 sin,心 sim,星 sing

欣 hin,鑫 him,興 hing

在明清之後,zcs和gkh和i開頭的韻母相拼的時候逐漸合併為jqx了,m也合併到n。

2樓:蒹葭

春秋「雅言」,漢代「通語」,唐宋時期出現「白話」,明清「官話」,辛亥革命後「國語」,新中國成立後「普通話」。

都是一種東西,國家制定的、方便不同區域人們交流溝通的標準語。

3樓:

元始元年春正月,越裳氏重譯獻白雉一,黑雉二,詔使三公以薦宗廟。——《漢書·平帝紀》

重譯獻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他們是有翻譯的。

古人們講究避諱,遇上避諱的字,經常要增刪筆畫,或者用其他的字代替。這有對古代交流產生阻礙嗎?

天樞 最大的問題就是篡改古文,把古代書籍的用字改來改去,失去原貌,比如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原為道可道非恆道,邦字都改成國字。甚至連古人的名字都要改,比如納蘭成德,後人避諱成納蘭性德。例子比比皆是,學者不勝其煩,所以清代皇帝都取名生僻字,不給大夥添麻煩。有時候看似用同義字影響不大,比如邦和國是乙個意思...

古人們到底是怎麼發現經絡和穴位的?

嗚莎花園 所有關於經絡的研究,都有乙個潛在的前提,就是古人的觀察和判斷是正確的。然而,這個前提在科學研究領域根本不成立。古人錯了,他們臆想了經絡,這就是這個問題的終極答案。古人沒辦法發現現代人發現不了的東西。古人說有,現代人說沒有的東西,就是古人錯了。抱著古籍篤信不移,是非常恐怖的事情。不信?那我推...

班主任特別難交流要怎麼辦呀?

Bewcyz 小朋友,我也是班主任。找個時間主動和班主任交流一下,一般情況下,班主任都是會理解孩子們的。還有,高中時代了,可以學著把臉面子這個東西鋪厚點,畢竟有時候放下面子會更有成長。 木葉滿韓熙 我曾經也被班主任不講情面的懲罰過,當時是我們乙個宿舍的人,因為宿舍衛生評比的關係吧,這個好像跟他們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