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和「殺身成仁,捨身取義。」以及輸血,捐髓等事情有沒有相牴觸

時間 2021-06-02 01:03:21

1樓: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不知道為什麼忽然覺得這兩句話像極了pretext task「不敢毀傷」是教會小孩子自愛

「以顯父母」是為了給小孩子確立目標

父母並沒有教你「不敢毀傷」,父母也並不會因為你為了「以顯父母」做出的一切工作而獲得多少更實際(比如在揚名之際多陪伴一下已生華髮的父母)的好處

這兩條只是損失函式

眾所周知,損失函式容易過擬合

[攤手]

2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乙個「對己」。

乙個「與國」。

乙個「對他」。

沒有牴觸,只有互相促進,始於覺醒。

「身體髮膚,正因為是「受之於父母」。所以,你我才要加倍愛護,不能因為「自己的原因」,或高興,或悲傷,就去縱情酒色,或者自殺自殘。這都是因為「自己」的緣故,而「毀傷」。

那是「小我」,正因為「小我」,你才看不到身體的寶貴,身體不僅僅屬於自我,還屬於你的家族,你我的父母。以及未來的妻與子。

所以,才有了一句儒家經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告訴的是,讓我們克己修身的「定力」與「定性」。

男孩子,就可以隨意去奪取女孩子的身體嗎?女孩子就可以隨意獻出自己的身體嗎?男女都一樣。

都要知道,身體不僅僅是屬於自己。只要你隨意,就是「毀」。結局必然是「傷」。

從一而終,也是一種「定力」。

而「殺身成仁,捨身取義」,雖然其中也有自殺的,但是「此殺非彼殺」。這確實是「大我」甚至是「無我」。非義士,或「國士」所不能為。

為國而死,這是「無我」,但只有國家爾!捨身而取義,這是只有「義」,也是「無我」。

人人「小我」,吾卻向「仁」而生,人人「自我」,吾卻為「義」而捨身。這恰恰是家族,以及父母之大幸。這叫生的其所,死亦其所。

沒有辜負父母給予的身體,人生天地間,萬物輪迴,身體本是來自「萬物」,本著「無我」之境界,向仁而生,為義捨身,難道不是回歸「萬物」嗎?這叫生的其所,死亦其所。是最高端的「愛護」。

人生在世,修的不僅是身,還要養「性」。唯此,「性」可長存。

身體「有形」,而「性」無形,「無我」只是忘記了有形的身體而已。「身體髮膚,受於父母」,吾輩倍加珍惜,在「仁」的面前,在「義」的面前,我卻可以放棄它。這難道還不夠足以說明,仁與義的可貴,仁與義,更能接近「性」嗎?

人類,總是要往上走。修身養性,道法自然。

至於,「輸血」 抑或「捐髓」,因為不為己故,所以不叫「毀」與「傷」。那叫「奉」與「獻」,因為愛心,所以叫奉獻。

今後,我們不學「迂腐」,不學「僵化」,我們只要「融會」,只學「貫通」。

3樓:畫船聽雨眠

在我看來,這裡說的毀傷偏自殘的傾向,有自虐傾向?而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是更為稱讚的,在古代,個人與國家相比,可能國家更為重要,當然,我這麼說不是認為現在我們認為自己的利益以及其他高於一切,而是國家允許我們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就現在而言,我不認為兩者有牴觸的地方,畢竟,幫助他人是自己的乙份付出,父母也會給予理解與支援。

當然,對於我自身而言,現在的我會更感謝那些為醫學事業貢獻自己遺體的人,正是他們的乙份奉獻,才為我們以後救治他人打下基礎。

4樓:貝貝貝貝蒂

這兩句話都沒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意思是要保護好自己,照顧好自己,不要幹自殘自傷的事情,要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因為孩子受傷害最傷心的肯定是父母(小孩受傷要傷心死的)。

「殺身成仁,捨身取義」是人在做事時的選擇,為了事業功業,理想未來,為了自己的修養信念犧牲自己,是人的道德追求,兩者其實根本扯不上。

至於獻血捐髓,從醫學上來講(答主是醫學生,18歲已入中華骨髓庫,獻血五次已達2000ml,也已經登記成為遺體捐獻者)這些行為對身體的傷害微乎其微,甚至還有益處(獻血可以促進造血功能)。

當然獻血和捐獻骨髓的確有風險,對於有些人來講有時候可能是致命的,所以現在獻血和捐獻骨髓前都有嚴格的身體檢查,不健康的人是不會讓你去捐獻的。

所以獻血捐髓扯不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那麼嚴重的程度,也沒有「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那麼嚴重 ,活體器官捐獻可能還要考慮下這些,但獻血捐髓真的夠不上,我只覺得是健康公民對社會的一種貢獻和責任。

5樓:

我不敢相信這種問題也有人問。

你父母自願生的你,養育你到十八歲是他們的責任,你的血肉屬於你自己,不屬於他們,完全可以自已做主。

6樓:迷途書僮

瀉藥!沒有相牴觸。

1 出處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出自《孝經》。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殺身成仁」出自《論語》。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捨身取義」出自《孟子》。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 辨析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是行孝的入門標準。

殺身成仁捨身取義,就是「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這是行孝的最高規格。

捐血捐髓,介於兩者之間。但如果父母反對,最好不要告訴父母,免使他們為你擔心。

7樓:曹植乎

這些都是在不同情景下所需要堅持的觀念與選擇。

在古代,正常情況下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但當你面臨生命威脅的時候,打個比方,你被日本鬼子抓住了,是做漢奸還是「殺身成仁,捨身取義」?

至於輸血,捐贈器官、骨髓什麼的,這是現代人觀念下正常的事情。不同時代的道德標準,牴觸不牴觸沒什麼關係啊。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是什麼意思?祟尚這句話的古人,一生都不剪頭髮嗎?

LAO ROSS 有一段時間常常不喜歡睡覺,熬夜到4點,5點,6點,不久回到家裡,家人不知道我有熬夜,爸爸見到我就說夢見他在罵我,我問為什麼,他說夢中我不好好愛惜自己身體,瞬間淚崩。其實個人覺得這句話可能最開始想要表達的不是不要剪頭髮之類的,而是你自己要好好愛惜自己的身體,注重健康,畢竟父母帶你到這...

古人不是說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那為什麼女的還扎耳洞呢

靨書 耳洞在最早的時候,是作為一種刑法或是標記而存在的。比如甲國和乙國打仗,乙國輸了,乙中國人成了奴隸 下等民族 甲中國人把他們都穿上耳洞或者紋身或者烙印作為標記。等乙中國人的後代出生了,又給後代打上標記。幾代之後無論是甲中國人還是乙中國人都已經忘記為什麼要給乙中國人打耳洞了,只是平靜的接受了這個設...

如何看待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整容是不對的?

求知者 第一,單就整容這件事來說,我沒有覺得整容是不對的,我只是覺得不理智不謹慎的整容是在傷害自己和愛自己的人。第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和整容有什麼必然聯絡嗎? 果味軟糖 覺得兩邊都有道理 一邊是每個人都有追求美的權利 一邊是做自己很好 但是如果是那種樣貌真的很讓自己真的真的提不起自信,我覺得整容也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