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文字就是甲骨文嗎?

時間 2021-05-06 13:33:23

1樓:清紅

並不是,商朝不是還有金文嗎?青銅器上的,那個就是商朝公文了,作為禮器的公文。

商朝也是有紙的,還有布帛,帛書,不過沒有那麼多,不過紙沒有在畢昇改進之前不太好用。

2樓:天上有天

甲骨文,金文,屬於命名錯誤。

甲骨文是指商代刻寫於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金文指鑄造在商周青銅器上的文字。

商周青銅器上的文字,是先在模具上陰刻,然後澆注青銅的時候成形的陽文。以「後母戊鼎」為例,青銅銘文看上去是司字,但文意上顯然是後字(非後來之後);那麼問題在哪呢?原因就在於,祖庚在模具上刻字時,後字按正常方式寫的,而陰刻是要求左右相反。

後字刻錯了,模具也不能報廢重新做個——大模具又貴又耗時,等不起。「後母辛鼎」也有類似問題,有些字是左右相反。考古學界對此一直感到不解,簡單問題,想不明白。

戰國時期的青銅銘文或許是用鐵器刻畫的。

從周文王開始,周人主要以竹簡作為文字載體,《周易》本身就是刻寫在竹簡上,以雉的尾羽在竹簡的青面上刻畫出文字(「柏林雉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周人以錐或容刀在竹簡青面刻字。現發現的最早毛筆出現於曾侯乙墓,毛筆的發明不晚於西元前443年。

但毛筆流行的最初時間不好確定。現考古挖掘的最早有文字竹簡是在西元前340(上下10年差)年的,同時的墓中往往有無字竹簡。無字竹簡真的是無字嗎?

除了用來斷文斷章的空白竹簡,其餘無字竹簡原本是有字的,但不是墨寫的而是刻在青面,時間久了文字隨青面薄膜風化而消失。即便發現西周的竹簡,上面的字早就消失了。

甲骨文,金文,屬於命名錯誤。正確的命名是,商文,周文(統稱華文)。周文,是周文王在編寫周易時對商文改動而產生的;有些字的構造邏輯都變了。

小篆,正確的說法當為,秦文,是秦始皇命李斯改字的結果。

國內考古學界有乙個奇怪的思維:那甲骨文,金文寫法多樣,所以有很多異體字,或者各國皆有其文字。我寫的字,和古今任何標準以及任何人的文字都不同,自成一派,當名為天上文。

3樓:微言大義的翅揚

如前面幾位所說,商代文字除了甲骨文,還有商代金文,兩者不是乙個變成另乙個的關係,而是兩種並行的字型的關係,就像楷體和宋體。

但是商朝應該是有竹製書寫載體以及配套的軟頭書寫筆的,如前所說。大體推想一下的話商朝竹書體應該和金文的「畫風」差不多,筆畫偏柔和,字形偏飽滿。竹子在土裡比較容易降解,所以很遺憾的是商朝竹書體並沒能留存下來。

4樓:超威德鑫

除商代甲骨文和金文外,當時也可能有其它的書寫載體,只是因為年代過於久遠導致沒有流傳到今天。甲骨文裡的「聿」「冊」「典」「刪」等字讓我們有理由相信當時有已經毛筆和竹簡了,並且有一定的應用廣泛度。

5樓:譚樊馬克

不是,商代文字是論年代命名,甲骨文和金文是論載體命名。商代也有金文,甲骨文也有周原甲骨。甲骨文和金文不是演變的關係,一定時間內還共存過。但金文和戰國文字看得出演變軌跡。

6樓:即裡羽元

不止,商代也有金文,商代金文旳字,結構和商代甲骨文基本一致,但風格通常更正式、更像形。

舉例即可知:

「家」商代金文和甲骨文皆是從「宀」從「豕」(像豬形),甲骨文旳「宀」有寫旳一看就比較俗而不正式旳,而商代金文皆是規矩旳「宀」。「豕」商代金文比商代甲骨文有更多細節,比如家戈父庚卣畫出了豬身上旳鬣毛,或家戈爵上旳「豕」是塡實旳,非常不利於手寫。還有一點是,商代金文旳「豕」頭朝下,而商代甲骨文和後世文字皆不從這非常罕見旳異軆,這可能是商代金文保留了原始文字左右上下無別旳特徵,而甲骨文和後世文字則「豕」統一朝上。

可能在當時旳人眼中這是不正式旳(「家旳豕就應朝下!」也許旹(時)人這麼想),但從文字旳規笵書寫、統一上,甲骨文「家」更進步、更合理。

這是「箙」,也是「備」(《說文》作「僃」)旳聲符、右側(U+24C07、U+24C08無法在知乎正文顯眎,所以用其後起形聲字「箙」),「箙」本義是箭帒(袋),字形上商代金文和甲骨文皆一樣,皆是從「矢」從(容)器形。甲骨文「箙」器就基本簡化/頪化為「口」(從「備」旳「箙」完全頪化為「口」)了。而商代金文箙盤此器上旳象形特徵就特別多,很多看起來不必要,但金文通常是乙個時代盡可能正式旳字形,所以保留了這些細節。

商代甲骨文「箙」也通常從二「矢」,但可以簡為一「矢」(也是後世文字所本),而商代金文(卻)至少從二「矢」,甚至箙冊戉父辛卣從三「矢」。

https://zh.wiktionary.org/wiki/髙

當肰,商代金文多和甲骨文同形或差別不大。例如「髙」和「寧」,就是甲骨文其中一異軆。

「寧」商代金文和甲骨文皆是從「宀」「皿丂」聲(甲骨文「濘」也是「皿丂」聲),構形一致;而西周文字加「心」増蕃作為「宀」外旳第二個意符,今「寧」形也就出現了。

甲骨文跨越商代時間長,分不同(期),有很多異軆,而商代金文很多是商代晚期旳,字形已比較穩定了。而西周金文通常是商代文字旳承和續,商代文字寫著寫著就成了西周文字,就像上古漢語說著說著就成了中古漢語,而中古漢語再衍變為近古、現代漢語。

另外,因為《尚書》「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甲骨文也有「冊」、「典」字(雙手「廾」或單右手「又」捧「冊」)和「聿」(「筆」初文,右手「又」持單竹「個」)字,而「冊」字是竹簡象形,可推測商代人主流仍是用毛筆在竹簡上書寫旳。青銅器上旳金文、甲骨文旳卜辭,只是商代文字非常陜隘旳個視角,僅能一窺上古文字旳面孔而不能了解它旳全皃(貌)。近幾十年出土了很多秦簡、楚簡,這些得以儲存至今,一是年代偏後,基本是戰國中晚了,二是秦簡、楚簡出土地氣候潮濕,亟耑(極端)潮濕恰恰儲存下來了當旹旳竹簡,而同旹其它地方旳竹簡早衣腐爛,更不要說春秋、西周甚至商代旳竹簡,商周旳主流文字載軆,可能我們永遠不會目睹它們了。

另外補充,就像商代也有金文,周代也曽有甲骨文,但數量和商代比大幅下降,應止是傳統旳慣性,基本穆王以後就消失了。上圖是「蜀」旳周原甲骨和西周早期班簋上旳金文,可以看出二者構形基本一致,皆從「目」、「人」、「蟲」,「象蜀國開國君主蠶叢在養蠶,本義是蜀國,引申表示蠶蟲」(來源)。唯一旳不同是班簋上旳「蜀」有明顯旳西周金文特點:

「目」中間為瞳孔點上一點,這在商代文字、周原甲骨、後世文字中皆少見或沒有,其餘別無二致。

人們研究如甲骨文之類的古文本的意義是什麼?

譚俊江 識文方可讀史 解史。目前,商朝的歷史梗概已因甲骨文的初步破解基本可現。但夏朝以前的歷史仍不清楚,甚至有關夏商更替的文獻記載與考古發掘材料也還無法對上號。這就有賴於新的文字材料 學界寄希望於夏代文字 的發現或對現有甲骨文資料的深度破解。本人認為,發現自報家門的夏代文字的希望極其渺茫,與其等待,...

甲骨文是根據什麼文字或符號創造或演變來的?

動停 甲骨文發現出土至今已經120多年了,但是甲骨文的研究現狀卻很悲哀,人們都認為自己能夠識讀甲骨文,其實是以己之心,度古聖人之腹。至今並不可能有人能真正識讀甲骨文。關於甲骨文,個人有如下重要觀點 1,甲骨文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種文字,中國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沒有之一。2,甲骨文源自於上古的修道者...

甲骨文這一特定階段及載體下的文字面貌為什麼失傳?

陳素封 文字之所以會失傳或被其他文字替代,是因為沒有適應人類的大腦。文字出現不過幾千年而已,而大腦進化緩慢。神經元再利用 假說認為,大腦的結構制約了我們閱讀文字的方式,從而制約了文字的流傳,只有那些符合大腦認知規律的文字流傳了下來。教育神經科學家斯坦尼斯拉斯 迪昂在 腦與科學 中說在文字系統的發展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