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 字的本義是器皿,為象形字。之後是如何變成現在的意思的?

時間 2021-05-31 15:58:39

1樓:姚媯潁

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

傳統上一般會認為是「豆」與「菽(叔、尗)」音近通假所致,然「菽(叔、尗)」屬書母覺部,「豆」屬定母侯部,二者聲近但韻遠,且無論是傳世文獻還是出土文獻均未發現「豆」和「菽」「叔」「尗」相通假的用例。故「音轉通假說」恐有不妥。

現在新的研究認為可能與古禮制的消亡、「豆」器的消失有關。西安尤家莊秦墓、咸陽塔兒坡秦墓、湖北雲夢睡虎地秦漢墓、湖北關沮秦漢墓、楊家山戰國晚期秦墓、陝西隴縣店子秦墓、西安半坡戰國墓均沒有出土「豆」,可見「豆」消亡於戰國晚期至西漢初年。

文字上,自戰國晚期的《嶽麓秦簡》至秦二世二年的《裡耶秦簡》仍然用「菽」或「叔」表示豆類植物,《馬王堆漢墓簡帛》始見用「豆」字一例,其後文景時期的《江陵鳳凰山漢簡》、西漢中晚期至東漢的《居延漢簡》《肩水金關漢簡》《武威醫簡》均用「豆」字而無「菽(叔、尗)」字,可見「豆」假借「菽」的原因可能是用食盛器借代食物所致。

豆字的本意以及其演變過程?

「豆」字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2樓:金囊計

戰國以後,豆從食用盛器逐漸轉為祭器。

漢代以後:盛器、禮器的"豆" ,也作菽豆的"豆"用了。

《詩經。豳風。七月》:「七月烹葵及菽。」

《詩經。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朱熹注曰:「菽,豆也。」

以顧炎武解釋最詳:《日知錄》《戰國策》張儀說韓王曰:五穀所生,非麥而豆。

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姚巨集注曰:《史記》作『飯寂而麥』,下文亦作『菽』。

古語但稱菽,漢以後方謂之豆。今按《本草》有赤小豆、大豆之名,《本草》不皆神農所著。《越絕書》:

丙貨之戶曰赤豆為下物,石五十;己貨之戶曰大豆為下物,石二十。《越絕書》亦非子貢所作。《漢書.楊渾傳》:

種一頃豆,落而為萁。

(宋)羅願:《爾雅翼》

「菽,豆也。其類最多。故凡谷之中居其二。又古人說百谷,以為梁者黍稷之總名,稻者溉種之總名,菽者眾豆之總名。」

3樓:邵慶賢

現在的「豆」其實原來的寫法是「菽」 ,古音菽和豆相近,所以經常會用豆來代替,慢慢就取代了原來的菽字

詳見維基 http://

zh.wikipedia.org/wiki/%E8%8F%BD

「綻」字的的造字本義是什麼?

勁松 哈哈!綻 啶 腚 碇.都不是古文本,很明顯都是 堆砌 而成的產物,沒有解讀的必要!因為無意義。後代文人造字,五花八門,為了給孩子起名都可以自創漢字。至於 定 字,是古文本,你可以自己練習看圖識字 看圖會意。古代字型如下 甲骨文 定 甲骨文 正 定 直接解讀為 房屋 之 正 正 直接解讀為 步 ...

「 」字及其衍生字「滿」的造字本義是什麼?

觀星閣閣主 滿應該就不用詳細說了,形聲,從水 氵 m n 聲,聲的形聲字還有瞞慲蟎鏋襔顢等等。至於,我不會啊,這題太難。字的構型不明,傳世文獻中沒有記載這字,說文以前的字形衹有兩個疑似的。說白了,是從從廿的形聲 會意字,還是象形 指事字都不清楚,字義存疑 讀音存疑 我也就頂多給題主點有關資料吧。以下...

《說文解字》 為 字的本義為母猴,母猴指什麼?

詹姆士 為者,未也 母猴,乃猴之母也。申者為猴,申前一位是未,即為申之母也。此乃人之線性思惟而慣性思考的結果,以為子丑寅卯順序而生。然天地執行,非以線性思想發展,另有一套人類尚無法探知之律動。邵雍之 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此中藏玄機,未 中玄機藏,故曰未來還未發生之事為 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