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中 侘寂 幽玄 物哀 三者有何區別?

時間 2021-05-06 04:44:47

1樓:木桐設計師

大西克禮在《日本侘寂》一書中說:盛開於平安王朝時代的絢爛「物哀」之花,到中世文學中結為豐碩的「幽玄」之果,到近世則成為蒼寂、飄然的「侘寂」之葉。時光不斷流轉,代代有其「流行」,唯有對「美」的追求,千歲不易。

2樓:莫若純白

都是沒文化硬編造出來的文化,不用理解。想理解人生中複雜豐富情感,去看中國古典詩詞就可以了。排名前幾的回答,聽起來十分之有「文化」,「深刻」,有「內涵」,讓他們自己不要抄別人的話,自己重複一遍,他們自己知道自己嘴裡吐出來的話都是什麼意思麼,他們能自己舉出例子表達自己能夠理解這些內容嗎?

似懂非懂,不知所云,什麼物哀,跟「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一切恩愛會,無常難得久。生世多畏懼,命危於晨露。

」有什麼區別?怎麼能跟「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相比。

至於什麼幽玄,你去看魏晉南北朝的清談和禪宗的禪詩,俯拾皆是,不勝列舉。前面那些人故作姿態的解釋,雲山霧繞,不知所以,令人笑掉大牙。

3樓:無心

就我從字面的意思來看

侘寂代表一種自然與回歸的平穩狀態

幽玄代表幽深而玄妙的意境

物哀代表因為對萬事萬物的尊重與憐惜而自然流露出的感情

4樓:陳小暢

《雪國》中有這樣一句話「生存本身就是一種徒勞」。這就是日本的物哀概念。

物哀不同於悲哀,物哀的層次比悲哀更廣。物哀不僅僅包含悲哀、傷心,還包括同情、壯美等眾多情感。中國有句詩說,「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日本有句詩說,「山谷明月光,流螢皆彷徨。」這就是中國的借景抒情和日本的物哀文化的區別,在中國的借景抒情中,淚眼問花花不語,人是客觀存在的。而日本的「流螢皆彷徨」卻只強調物。

中國的借景抒情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雖然哀傷,卻大氣雄渾。而日本藝術家並不似中國藝術家這般胸懷高遠,他們往往有一種小家碧玉的感傷之情。如果有聽過日本國歌的朋友,就會發現,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歌都是雄渾昂揚的,唯獨日本的國歌有一種淡淡的憂傷。

日本人喜愛不完美的東西,比如雪,它們的國旗都以白色打底。雪的生命有限,當春暖花開之時,雪就消散了。雪在存在上的無常感也與日本文化相契合。

正因為日本相信世事無常,所以物哀也就成為了乙個把瞬間和永恆結合出的美學概念。它在現實中持續的時間可能很短,卻帶來了精神上的永恆。比如駒子因火災瘋癲,島村卻想起了幾年前與駒子初見時的場景。

「火光也照亮了他同駒子共同度過的歲月。這當中也充滿了一種說不出的苦痛和悲哀。」當駒子發出瘋狂的叫喊,島村想要靠近她時,他看到的是銀河嘩啦一地,從心間傾瀉。

在2023年,川端康成曾在諾貝爾頒獎典禮上引用了日本的古語解釋了這種物哀中的淡淡憂傷,「我心似此虛空,縱然風情萬種,卻是了無痕跡。」這就是《雪國》中的那種淡淡憂傷,它並非是「料得年年腸斷處」的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而更多是空寂的憂傷。

此處只解釋物哀。

5樓:

其實很喜歡「侘」這個字,另外因為沒有人字旁+寂這個字,所以就基於顏宋字型生造了字,感覺更有意味嘿:)

寂五筆碼:WPHC

字型:方正顏宋簡體

PS:這套字型檔裡沒有「侘」這個字,所以就借用windows自帶的「宋體」做了些修改,而

放在一起感覺就和「氤氳」形成了一副自洽的意象:)

6樓:Leslie

幽玄: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幽玄類似於半醉半醒,半夢半睡,半真半假兩種狀態的交接,主要是一種近乎神秘,漂浮不定,混沌的感覺。

寂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核心就是寂滅,人從對外物的感知過程中抽離出來。推而廣之,各種事物都有寂滅之時,乙個杯子砸碎了,它作為杯子也就寂滅了。

物哀:王維的一首詩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感悟萬事萬物的宿命吧!

7樓:霧凇

前幾天剛好讀了大西克禮的《幽玄·物哀·寂》這本書,對這幾個概念理解有限,下面內容算是學習筆記吧,分享給大家。前幾位回答也讓我學到了很多,感謝幾位答主。

日本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淵源頗深,都擁有東方的含蓄美的特點。在日本獨特的民族意識、社會背景和文化土壤中,融合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和歐美文化,日本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文化特徵,其中「幽玄」、「物哀」、「寂」等審美理念成為日本美學的關鍵概念。

一般來說,美學概念,很難用一兩句話解釋清楚。而東方的含蓄美,更是有「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感。再加上文化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不同的人提出諸多美學概念,這些概念之間關係不明、層次模糊,致使整個美學結構更難理清,給美學的研究學習帶來很多困擾。

大西克禮被奉為日本現代美學史上學院派美學的確立者和代表人物,主要源於他在日本美學學術研究上做出的重要貢獻。其突出貢獻之一,便是對日本古代文論的一系列概念進行美學上的提煉,確立了「幽玄」、「物哀」、「寂」三個基本審美範疇,並以此為基礎,構建出獨特而系統的日本美學體系。

大西克禮將「幽玄」、「物哀」、「寂」三個概念,與歐洲古典美學一般劃分的「崇高」、「美」、「幽默」三種審美形態相對應,認為「幽玄」、「物哀」、「寂」分別是「崇高」、「美」、「幽默」的一種特殊形態。儘管這種一一對應的關係有些許牽強的嫌疑,大西克禮建立的三大美學概念結構,仍然解決了日本美學範疇研究上的大問題,所形成的體系結構對後續的研究起到了指導作用。

《幽玄·物哀·寂》是將大西克禮的美學研究三部曲《「幽玄」論》《「物哀」論》《「寂」論》合而為一,對「幽玄」、「物哀」、「寂」分別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剖析和闡釋,梳理了每乙個概念的歷史演變過程,並分析了其審美內涵和價值意義,是大西克禮美學研究的經典著作,能夠幫助讀者深入理解日本民族的美學觀念與審美趣味。

一般來講,「幽玄」主要用於歌道和能樂,「寂」主要用於俳諧和茶道,它們都以特殊的藝術門類為背景。而「物哀」則涉及日本文學的各個方面,擁有更複雜多樣的審美意義。

大西克禮認為「幽玄」包含七層意味:被掩藏、被遮蔽的;微暗、朦朧、薄明;寂靜;深遠感;充實相;神秘性或超自然性;非合理的、不可言說的。從大西克禮的分析可以看出,「幽玄」實際上是以老莊、禪宗等哲學思想為背景的,並且強調美之「深」,達到心靈深處的或者精神深處的主觀與客觀融合的審美體驗。

「哀」的概念在日本歷史上非常久遠,同時包含了「賞」「愛」「優」的積極意味和「憐」「傷」「哀」的消極意味。本居宣長通過對和歌與《源氏物語》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物哀」的觀念,強調「知物哀」,並將「物哀」提公升到了美學理論的高度。

大西克禮在書中分析了「物哀」的五層意味,但要實際理解「物哀」仍然是很不容易的。看過《伊豆的舞女》,多數人都能夠體會到些許物哀的美感。對薰子的純真可愛、對薰子與「我」那種少男少女之間朦朧的情愫、對兩人分開後這份珍貴感情的無疾而終、對底層女性純樸品格的讚許和未來命運的憂憐、甚至包括對自然風光的美的體驗,都含有一絲絲「哀」的成分。

那種不可言說的強烈感覺,會久久縈繞心底。

大西克禮總結了「寂」的三層意味:「寂寥」;「宿」「老」「古」;「然帶」。正如「寂」常用於茶道,其中含有一些「禪」的意味。

而研究「寂」涉及的兩個根本問題,「不易」「流行」問題和「虛實」問題,同樣含有辯證的哲學思想。「千歲不易」與「一時流行」,「虛」與「實」,在很多層面上,都是辯證統一的整體。

「幽玄」、「物哀」、「寂」,這三個美學概念都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審美思想,需要用心去深入體會、反覆把玩,而大西克禮的《幽玄·物哀·寂》從美學理論上給人以高遠的指導。

同時,包括大西克禮在內的許多人都曾強調,對審美意境的追求固然是值得鼓勵的,但創作時切不可「刻意」,「斧鑿」之感終會傷及美學體驗,落於下風。應努力追求自然抒發和真情流露,想要追求最高的審美體驗,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精神素養和文化底蘊。正如蘇軾的詩詞書畫流傳千古,仍被今人傳頌,而那些刻意拙劣的下乘作品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之中。

2017.10.21霧凇

8樓:楊淳彬

雖然不明白這麼微妙的美學意境,不過我想和日本文化的萬物有靈相關吧,在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中,也能明顯感覺到一種淡淡的哀傷,生如夏花之燦爛,又如櫻花一般的短暫綻放。

這些東西西方美學恐怕是沒有共鳴的,相對世俗的浮世繪,反而對西方美學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9樓:童憧

【物哀】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幽玄】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侘寂】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0150316根據大家建議修改了原文【物哀】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10樓:淺草醬

我個人的學識是不足以回答這個問題的,畢竟對前兩個詞都不甚了解,所以也無法回答三者的區別。

但恰巧去年讀了本居宣長的《日本物哀》日本物哀 (豆瓣)(我看的不是這個版本,但是估計內容是一樣的) ,是作者「物哀論」為主題的作品集。包括剖析《源氏物語》的《紫文要領》,以及《石上私淑言》等。顛覆了傳統的以儒學解釋源氏物語的角度,重新用「物哀論」來分析《源》。

譯序中有一段概括,想借來拋個磚解釋一下「物哀」一詞。

「在本居宣長看來,日本文學中的『物哀』是對萬事萬物的一種敏銳的包容、體察、體會、感覺、感動與感受,這是一種美的情緒、美的感覺、感動與感受。每當有所見聞,心既有所動。看到、聽到那些稀罕、奇怪、有趣、可怕、悲痛、可哀的事物,不只是心有所動,還想與別人交流與共享。

或者說出來,或者寫出來,都是同樣。對所見所聞,感慨之,悲嘆之,就是心有所動。心有所動,就是『知物哀』。

他舉例說,看見異常美麗的櫻花開放,覺得美麗可愛,這就是知『物之心』;見櫻花之美,從而心生感動,就是『知物哀』。世上萬事萬物,形形色色,不論是目之所及,抑或耳之所聞,抑或身之所觸,都收納於心,加以體味,加以理解,這就是知物哀。」

物哀」是理解日本文學與文化的一把鑰匙(代譯序)》

可以摺疊我,等高人來解三個詞的區別。

11樓:

首先這三個詞都是來自於後世人的總結,更多的闡述集中於現代,中國的一些」編著「書籍在我看來,並不能算作很好的研究材料。要確切地定義這三個詞的含義,最好還是多通讀日本從古至今的文學作品進行感悟。

總的來說,「物哀」所描繪的情趣在平安中早期就形成了。即藤原道長前後的年代。

「幽玄」要晚一些,在藤原道長玄孫那一代,即平安時代後期鎌倉時代初期。

「侘寂」更晚,其始端茶道之始村田珠光,是在戰國初年了。

因此你也可以看出這三個詞語所描繪情趣的乙個發展過程,基本上就是日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依次變化的過程。

如果硬要用簡單的詞來定性。

那麼「「物哀」著重於物本身,基於物體本身有一定的聯想,但著眼還是在物上,在於自己心靈和物的交匯。一般和男女之間的戀情還有點關聯。

「幽玄」更精神抽象一些,基於物體的聯想要更多,而且要深遠、高、空寂,要柔和,若隱若吐。還要超自然。簡單來講就是想得更多點,而且更多講究自我。

「侘寂」本來就是從茶道伴生的,就基本只餘精神層次了,物質化層度最低,全憑精神想象另乙個美麗的大千世間,瘦是好的,窮是好的,老是好的,天然是好的,野是好的,自然是好的,吃不飽是好的。

為了幫助理解,試舉一例,不一定準確,但是可供大家感受。

月下乙隻萌娘走過來了。

A看著她,欣賞著,突然幽幽地嘆息了一聲:這麼美的娘,可惜最後還是要紅顏白骨,就如這草上的露,在天亮前終要消亡,天道無常啊,讓我且去抄抄經。 這叫物哀。

B看著她,欣賞著,突覺:秋月映露珠,草上美人來,朦朧中看不清她的臉,正如人生在世無法可以左右美景何時收,何時展。但美人走後的寂寥秋聲,才更悅我心哉。這叫幽玄。

C根本不看萌娘,看的是萌娘腳下那根已經枯了的草。心想,達摩祖師當日一葦渡江,今日凡人也把一葦踏於足下,可見本來無一物。然後風動了,草也動了,露珠將落未落之際,C微微一笑。

這叫侘寂。以上。

關於幽玄,物哀和寂,你怎麼看?

knighticerose 老夫的看法很簡單。一碗普普通通的叉燒飯,這就是侘寂。老夫乙個人安安靜靜的在房間裡吃這碗普普通通的叉燒飯,這就是幽玄。吃完以後,老夫心想 這麼好吃的叉燒飯以後要是吃不到了該怎麼辦啊 不禁有些黯然失色,這就是物哀。 湛露 幽玄原為得道高僧的淡泊枯寂之心,也是世人幽暗難明的求道...

日本文化中,真物和偽物這兩個概念怎麼理解?

日暮途窮 西尾有段話如下世界上既有真物也有偽物,不過仔細考慮一下就能發現,這兩個概念是成對的,由於有了真物所以才有偽物,反過來假如偽物歷來不曾呈現,那麼也就無法必定某樣東西是真物了吧。就好像在有英豪呈現的故事傍邊,必定會有英豪的偽物上台一樣。偽英豪。不過,在這裡進一步考慮的話,就算有虛偽的偽物存在,...

為什麼日本文化中對少女有著病態般的喜愛?

說乙個可能不對的理論。如果把男性的雄性值 包括生理性的外形特徵和心理性的需求及氣質 列為0 100,女性的雌性值 同上 列為0 100,並且按照雄性生物都傾向找數值低於自己的雌性生物的規則,那麼,乙個數值為50的男性找0 49的女性就是是很正常的事 並且由於男性都渴望較大的數值領先,以獲得生理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