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裡,為什麼可以說親眼看到親耳聽到,但不會說親鼻聞到?

時間 2021-05-31 05:08:19

1樓:海綿寶寶

因為看到的實物和聽到的語言,都是客觀存在且是不會讓人混淆的東西,具有客觀唯一性,但是聞到的氣味,不一定是單一的味道,不能作為客觀依據。

2樓:大月的部落格

因為鼻子聞到的東西一般只是味道,而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東西就廣泛很多。因此,親自用鼻子聞到這種說法一般很少出現在具體的交際中。古代漢語裡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

這其實就是乙個語用頻率的問題。常用的,高頻的就會形成定式。偶用的,低頻的語法上可以說,但人們基本不會這麼說,因為具體語境中用不上呀。

3樓:柴叔

從認知語言學的具身體驗來說,人們語言形成於現實行為對映到腦內圖式,用暗喻模擬的方式表達出來。

眼睛和耳朵作為資訊接收量最大,對外部感知最直接的器官,模擬作接收主體,直接反映到語言當中。

為什麼沒有或者很少出現親舌或者親鼻呢?

根據上面所說,相比眼耳,鼻子和舌頭接收的資訊有乙個共通之處,就是味道,儘管在其他語言比如英語中味道也有明確區分(tastes/smells),但是它們相比其他資訊更多的是感官體驗,這種感官有時是相對抽象的,所以相比於眼耳被直接encode成接受者,鼻子和舌頭則統一的模糊成身體感官的一部分,用「親身」來描述和表達,亦即通常表述為「親身感受」。

4樓:言葉

簡單來說,看到的和聽到的可以包含大量的資訊,而鼻子聞到的只有氣味,資訊量比較小。所以使用頻率不會高。

不過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狗有語言,大概會造出「親鼻聞到」這麼乙個詞吧…

5樓:泠顏

視聽嗅味觸。

直接感受→簡接了解

親眼看到→從xx上看到

親耳聽到→從xx那聽說

嗅味觸→從xx那聽說

非親身體驗的大多只能聽說,「親」身體驗的再強調一下就顯得多餘。尤其是感受器分布在具體器官上的「嗅」「味」。

由於觸覺感受器面積比較大,存在可控性,在強調部位時可能會出現「親手」「親腳」……

當然「親口」+「味道」的組合應該也是有的,但顯然與「親鼻」不同。如果嚴格對應是「親舌」,「親口」實際對應的是「吃」或「嘗」,獲取的是「觸」「味」的復合資訊。

總之,「親鼻」「親舌」沒什麼存在價值,沒有也是正常的。

6樓:kmc

嗅覺是五感中最進化出來的,因此也是五感中最原始的,其感知功能不如視、聽二覺精細強烈,因此人首先依賴視、聽較普遍,以嗅覺為先的是極少數,則不足以形成「親鼻」這樣的多見的說法,親眼、親耳的則屬多數習慣。

7樓:紙灰機飛啊飛

大概就是個使用頻率的問題?親眼見到》親耳聽到》親鼻聞到

生活中描述視覺和聽覺的機會比嗅覺更頻繁,所以相關詞彙使用率更高

「親鼻聞到「字面上不是乙個語法有誤的詞彙,但是人們感知上覺得陌生奇怪而不熟悉,就是使用少了,所以這個詞成為新資訊,進而吸引注意力吧。

8樓:黑之聖雷

我覺得這不純粹是語言學問題,和生理也有關係。視覺+聽覺基本佔了八成左右的資訊輸入,剩下的二成裡觸覺又佔了很大一部分,所以「親手摸到」這種表達看著也不奇怪。嗅覺和味覺提供的資訊都太少了,因為本身客觀上就少, 所以導致語言裡用得也少,越陌生便越奇怪。

維護語言學 漢語言學的為什麼多是中學生?

言語小姐Mei Sin 中小學生都開始維護語言學了,水平這麼高嗎。他們從哪兒接觸語言學的,語文課?英語課?對於自己努力了解學習語言學的中小學生,我是欣賞的。只是,多數中小學生還是不怎麼接觸語言學的。畢竟,語言學是一門學士 碩士 博士的學科。 楊可樂 我不知道題主在哪遇到了很多中學階段的語言學愛好者,...

為什麼文字學不屬於語言學?

杏仁核桃酥 你是覺得沒有章節專門講解為什麼要用特定的文字 符號 表達特定的意義嗎,我的感覺是,語言學領域認為語言和文字之間是具有任意性,語言和代表它的符號之間沒有直接的關係,做這方面的研究就不像科學研究範疇內的事。但是在教學,或者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我們往往需要建立起一些關聯來幫助記憶,這個就屬於應用...

為什麼 Google 翻譯只重演算法不重語言學的語法結構和規則?

Jassie 語言學的語法結構沒法解決的問題有 1.一詞多義。這類情況特別需要聯絡上下文,才能理解語境。所以說,機器翻譯裡真正起到作用的是統計學。關於這一點推薦看下 數學之美 講的很詳細。2.句子實際不完整,但不妨礙閱讀。比如 下雨了 缺少主語 我要去超市,你想去 超市 嗎?缺少賓語。但這都不妨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