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兩個小時知乎閱讀量也有數萬字,這不能相當於我讀了本還行的書嗎?為什麼要多讀書少刷知乎呢

時間 2021-05-06 03:32:18

1樓:SUNSET

負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narcotizing dysfunction)

扎斯菲爾德和默頓認為, 現代大眾傳播具有明顯的負面功能。 它將現代人淹沒在表層資訊和通俗娛樂的滔滔洪水當中,人們每天在接觸媒介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降低了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他們在讀、在聽、在看、在思考,但是,他們卻把這些活動當做行動的代替物。

他們有知識、 有興趣, 也有關於今後的各種打算, 但是, 當他們吃完晚飯、聽完廣播、 讀完晚報以後, 也就到了睡覺的時間了。 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把這種現象稱為大眾傳播的「麻醉作用」 ,認為過度沉溺於媒介提供的表層資訊和通俗娛樂中,就會不知不覺地失去社會行動力,而滿足於「被動的知識積累」 。

根據「麻醉作用」理論,你每天接受的都是表層次的資訊,或滿足情感訴求,或解決生活的小問題。而讀書需要的是深層次的思考與總結,同樣都是量變,這兩者產生的質變結果其實是有區別的。

2樓:千里南風

讀書和刷知乎是兩個概念,讀好書和讀爛書也是兩個概念打乙個不恰當的比方

讀完一本好書,你能精通的掌握一項技能或者比較系統的學習一類知識而刷知乎,你只能最多掌握一些技巧類的東西,對一些知識也只是知道的程度,雖然可能覆蓋面更廣,但遠遠打不到掌握的程度。這個和讀一本無營養的書確實沒區別。

最後,催更

3樓:reavel

我認為就算刷了兩個小時的知乎,但是

1 這些內容都是來自不同的人,質量參差不齊,而且每個人的觀點各不相同。如果要整理這些內容,估計腦子要燒壞了

2 在刷知乎時,很多時候都像是在看報紙一樣,是在瀏覽而不是學習,今天看明天就忘得差不多了。就算你記住了一些,但很多時候只是知道了這些「資訊」而已

3 這些內容它湊不到一塊去,沒辦法編成一張網

書就不一樣了。書基本上都是圍繞某乙個主題展開的,知識非常集中。一本好書,都是作者花費很大的精力寫成的。

當你在閱讀的時候,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就能獲得別人幾年甚至十幾年總結而成的經驗,還有什麼比閱讀更有價值的嗎?

當然,閱讀也是分層次的。很多書只要進行泛泛的讀就行了。題注所說的還行的書,我可以認為是一本好書,值得進行分析閱讀。只有通過分析閱讀,才能深層次的理解作者的意思。

4樓:橙子會變甜

如題主所講。

你刷兩個小時的知乎,閱讀量確實很高,讀過的字和內容,也確實很多。

這也確實能當作《對於我感興趣的人文社科之類內容,當代部分網友的觀點調查彙總》

這也確實不比機場之類賣的那些差。

它不比你真去讀某本書有劣勢。

因為那些內容整合一下,也確實算是「書」。

但有個問題是繞不開的。

你看的「這本書」,質量不高。

它的質量是很一般的,只是「當代部分網友的觀點」。

這本書只是許多人的觀點集合,它的質量並不高。

這才是問題。

你可以把它當成一本書,因為它也確實可以當作書,但這種書,質量不高。

我以前在書店買書,看見有本書叫「墨菲定律」,我看簡介好像挺有意思。

買來一看,結果是

本書是一本揭示人類潛在種種心理效應的心理學通俗讀物,其中*有代表性的即「墨菲定律」。與此同時,從自我認知、經濟管理等方面入手,作者引出了數十條對現代人工作和生活有諸多影響的心理學、管理學定律、法則,比如沉錨效應、瓦倫達效應、霍桑效應、洛克定律、凡勃倫效應等。將乙個個看似艱深、晦澀的定律、法則闡釋得透徹明了,對人們正確理解人性、理解社會有著十分有益的啟示。

本書語言流暢,案例豐富,對於讀者拓展認知心理,改善思維方法,提公升生活、工作格局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

是什麼呢?

是一大堆亂七八糟的各種「效應」。

它只是把心理學、管理學定律上的一些「效應」,收集起來,然後隨便扯幾句。

然後這就成了一本書。

你覺得它質量能高嗎?

你去搜「沉錨效應」、「瓦倫達效應」、「霍桑效應」、「洛克定律」、「凡勃倫效應」…

你直接去搜百科,看幾眼,你就知道這些「效應」是什麼意思了。

這本書只是把這種零碎的東西塞到一起,就成了「書」。

它的質量很低,沒什麼用。

最多就是看個樂子,但不要指望能學到啥東西。

因此,如果題主看書,只是為了看個樂子。

那麼,不管你是去買機場的書刊,還是刷知乎,都是可以的。

因為兩者的質量都一般。

畢竟題主看書是為了看個樂子,並不需要從中真正的學習、研究。

所以,不管是知乎網友們的觀點,還是機場書刊,都能「看一看」。

因為它是「達標」的。

但是,如果題主看書,是為了學一些「較好」的東西,看一些較為「專業」的東西,看一些較為「嚴謹」的東西。

那麼,你花兩個小時刷知乎,可能只能看見一兩個真正高質量的回答。

其他的回答,大多數只是個人觀點,甚至發言者並不算專業。

而且,這些許多回答只是許多人自己的看法,互相之間可能會內容重合、觀點衝突…

這樣一來,反而容易變得比較混亂。

這本書相對專業、內容穩定,不會混亂。

這是一本書的真正優勢。

這也是知乎上零碎回答的劣勢。

大致就是如此。

你說的那些,確實可以當作是書。

但書有高低之分。

那種書,質量是偏低的。

想知道有什麼差距,那就去看看「你感興趣的人文社科」的「相對專業書」吧。

不必是專業書,只要相對專業就可以了。

5樓:

可以算是吧,畢竟你說的書名是

《對於我感興趣的人文社科之類內容,當代部分網友的觀點調查彙總》

至於讀的書是否還行,還是看自己吧。看你對這感不感興趣,有沒有用至於為什麼少刷知乎我的理解是:

知乎上的並不完全都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內容,你可能還沒有那麼強的判斷能力,或許自己讀了以後也沒有發現。有價值的總是不多,還有更多的就類似於炮灰一樣了。如果要看,不妨高讚與排名較後的都看一下,而這需要耗費很多時間。

知乎上一般大家都會去看推薦內容吧,而推薦內容是根據自己的喜歡篩選出來的,往往一看就停不下來了。而根據你推薦出來的東西是否是真的對你有用的東西呢?比如前段時間我的推薦一直是各種沒有什麼意義的問題卻讓我沉迷進去。

知乎會影響你的一些觀點。好的不好的都可能存在。

6樓:

一本好書可以帶給你什麼——印象,由印象驅動的思索,持續的思索。而這些是由作者長時間的思考,文字的精細組織帶來的,所以心細的人還會讀到作者的思考方式,摸索到知識體系的一角。

知乎呢?知識是零散的,淺嘗輒止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是啟發性但不是系統性的。

你看書,就像整個午後站在綿密的秋雨裡,冰涼的感覺沁入心脾,你會長久地記得並在記憶中回到那個午後,探尋每乙個角落。

上知乎,可能覺得爽,感受到觀點如雨點四面八方襲來,然而只是夏日五分鐘的暴雨,甚至不能淋濕你的衣角。完了你還深感有所得,實際上呢?你會記得多少呢?

7樓:西子楠z

實際上,買本兒書能讀完第2章的沒幾個人。

一部分是衝動/跟風購買,然後束之高閣。

另一部分是真的沒有時間一本一本的看啊,打遊戲、追劇、加班它不香嗎?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刷知乎也不錯

因為知乎上的很多答主閱讀量驚人,知識淵博。

他們所說的話,就相當於為你提煉了書中的精華。

這是一種取巧的學習法,適合那些過目就忘,左耳聽右耳冒的聰明孩子。

短時間內,內心會得到巨大的滿足,馬上會有一種學富五車,與巨人比肩的錯覺。

然而這種快速獲取知識的途徑,往往消化不良。

大家可以回憶一下,你學到的那些知識點,斑駁絢麗,卻並不能串聯成體系。

厚積而薄發,這個厚度從哪兒來?反正不會是你三年未動過的收藏夾,對吧。

常常有人問我,都是一樣的故事核,別人怎麼寫的那麼好,而我寫出來連自己都看不下去呢?

這就是因為你的人生沒有厚度,即使有了合適的題材,你也發揮不出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絕對不是假話。

你十幾歲沒有什麼人生閱歷,又不想多讀幾本書,充實自己,那還寫個毛線呢。

8樓:阿傑

讀書與刷知乎,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由人創造的。

關鍵在於是否對你有用,而且是否用的上。平時閱讀,其實可以稱為預讀,因為多數人只是粗略看一看,知道有這麼一回事,但不會深入了解,也不會形成自己的見解。

當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會突然想起,我曾經看過這個問題,當時說的挺有道理,我找找看。

你說的閱讀兩小時,也僅僅是閱讀,從大腦的記憶應用而言,純粹的聽,看,而沒有產生感受,情緒觸動。或者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再用自己的理解體會寫下來,這種情況通常會進行潛意識記憶,在某天,某種情況下,會突然想起。但,平時記不起來。

也用不上。因為缺乏了顯意識的觸動。

當今領導人,曾經說過,年輕人讀書,要形成自己的見解。與同學師長多交流印證自己的見解。

形成自己的見解,就是將看過的,聽到的內容,加以思考,形成自己的體會判斷。

這是平時閱讀。

一般來說,增長見識的,因為人的精力有限,沒必要事事有自己見解,難得糊塗,就當娛樂也挺好。

但哪些自己遇到問題,或者看到認為存在問題的事物,或者自己需要,但感覺別人說的很好,但又不知道如何做的事情,就需要有自己的想法,見解。去發掘他人有用的,以及不足,沒有說清楚,說明白的部分。

去將自己的體會感受,書之筆下。

將薄書讀厚,再讀薄。

將厚書讀薄,再讀厚。

將薄書讀厚,再讀薄,其實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參考他人的見解,重新將書寫一片。這樣就有了乙個清晰的認知。然後根據這樣重新演繹,去提煉出關鍵核心重點。加以運用。

將厚書讀薄,再讀厚,就是將厚書的大綱提煉出來,然後參照書本的說法,書寫自己的體驗感受觀點。

這就是大多數網路大咖所說的閱讀輸出,

所以,看的多少,知道多少,或者用什麼形式知道,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把閱讀當做娛樂,還是為了應用。

逛了幾年知乎,我想問兩個物理問題。謝謝大家?

孫以恆 第乙個 如果你不管空氣阻力,那還是會回到原點,如果你考慮空氣阻力,刺骨的寒風就會把你吹得落後於火車。這個問題雖然簡單,但可以理解題主的想法。火車在往前,我們被火車帶著往前,但如果你跳一下,和火車分離,火車不就無情的把你拋在原地自己跑路了麼?其實並不會。這不是因為火車捨不得你,而是因為你有慣性...

請各位知乎er幫忙分析!樓主女,29,現有兩個選擇擺在面前,一是出國留學,二是換高薪職位。請分析?

在路上 去讀MBA吧,從大的時間跨度來說,我們都是宇宙的一顆塵埃,在極短的時間內劃過。在這個世界上誰能證明你曾經來過?只有你自己。如果你內心是想去讀MBA就去讀吧。問題需要在路上解決。 林麥子 之前看到的一句話,有個人40歲的時候在糾結要不要再去讀個MBA,因為他覺得自己已經老了,他跟朋友提起,朋友...

為什麼兩個內容相似的知乎提問,回答的氛圍迥乎不同

NeoSource 因為使用者群變多了。現在的知乎基本是三線以上城市的普通男性的民意,那個時候的知乎更傾向人群中少數精英的民意。現在的知乎,才是更接近現實世界,現實沒有那麼美好。 以前知乎的主體 城市中產階級 名校群體 問的問題都是 牛津和劍橋怎麼選,各所藤校都有什麼特點,歐洲旅遊需要注意什麼。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