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報怨以德」和「安可以為善」是矛盾的嗎?

時間 2021-05-31 00:16:04

1樓:胖大海

我認為,可以這樣理解,就可以解釋得通順: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因此,「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然後就可以理解這樣的話:「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這樣的邏輯上就可以解釋地通了。

2樓:慶芝豐

摘自《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摘自《道德經》原文,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並非出自原文。

對於《道德經》的解讀永遠只限於個人,即使讓先賢老子親自講解,人類大腦對於概念的理解只能理解其中的突出點;或以前已經有認知的概念。

個別對《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的理解是:

不是所有容易的事情都會變難,但難事卻由容易的事情而起。同理,小事未必能成大事,大事卻起於小事。事情不做好準備而凡事想要簡單就會導致簡單變成比苦難還困難。

聖人把所有事情都從小事做起,把事情做到有兩手準備就能以「難防更難」。報怨以德便是難事,需要從小事做起。

為總結兩篇的關聯而對《道德經》第七十九章作出個別理解:

天下有很多怨氣,即使把大怨消除還會滋生小怨,該怎麼完善地消除怨氣?當強者握住債權而逼迫逼人還債就會生怨,當強者握住債權而不去催促弱者就是德。天道無情,唯德是舉。

消除大怨不能消除所有怨氣,想要消除怨氣只能不去滋生更多的怨氣,再乙個乙個地抵消小怨小氣。

報怨以德是只允許強者的寬容

安可以為善強者該怎麼寬容

這裡的強者需要有一定的權威以及威脅力最為前提,被寬容的物件也要有廉恥心。朋友借錢不還,欠債人潛逃偷渡,到了現代已經不是新鮮事。

3樓:碳烤蝦仁

事實上《老子》七十九章的原文為:「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現在我們看到的插入了(報怨以德)的版本來自於陳鼓應先生修訂的版本,在這章的注釋部分,陳先生寫道:

「報怨以德: 這句原是六十三章文字, 根據嚴靈峰的說法移入此處。」

此前有陳柱先生的版本為「和大怨,報怨以德,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而嚴靈峰先生認為「報怨以德」應在「安可以為善」句上。

最後文作就是我們看到的版本。

現在來看七十九章原文。

「和①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翻譯為:「去應和(hè)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餘的怨恨,這如何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聖人儲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會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

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天下大道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原文無論是語氣還是語義上都是非常連貫的。而修訂版本強行將六十三章的「報怨以德」放入此章,徹底否定了老子「報怨以德」的思想,是一種不可原諒的錯誤。

①:和(hè):應和、響應

不應該譯為「和解」

老子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不管對方做過什麼對不住自己的事,都已寬容的態度去諒解對方,唯有「報怨以德」的博大胸懷,才能化解怨恨,換來最終的「德善」。

這種觀點在《道德經》四十九章也有所體現: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翻譯為:「善良的人我會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會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向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使人人守信。」

驅使人類行動的不是外界的影響,心才是本質。故唯有心中清淨,才能不為所動。別人怎麼做是別人的事,修行之人不該偏離自己的道。

文末再回頭看看《老子》六十三章原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翻譯為:「為人要無欲無求。處事時不要將事情擴大,回味時不要有貪念,把大化作小,多化作少,用善意來化解怨仇。

處理難事的時候一定要從簡易簡單的方面入手,處理大的事情一定要從細微的地方做起,所以聖人永遠不會自吹能做多大的事,卻能建立偉業,而那些輕許諾言的人卻往往很難兌現。把事情看得容易勢必遭受許多困難,所以聖人(會充分評估各種風險),居安思危,最後也就不會遭受失敗了。」

4樓:田雨

前乙個說理解萬事萬物最後收尾總是平息一切。中心是無為而治的思想。

後乙個說現實角度上對待真實事件以德報怨產生的不平衡。是講德行。

老子說以德報怨,孔子說何以報德,上帝說以牙還牙,佛陀怎麼說?

世間有人謗我 欺我 辱我 笑我 輕我 賤我 騙我,如何處置乎?搞他 罵他 抽他 揍他 踹他 肛他 日他媽,過幾年後悼念他。 釋賈銘 道德經 沒有教你報怨以德。我想你指的是79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 這一篇教人用更大更高的視野來處理矛盾,握住對方的把柄而不去主動發難,並沒有說誰對你壞你就要更加對他好。這...

《老子》有這麼一句話「孰能濁以止 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 動之徐生」,是什麼意思?

復陽道人 不請自來 個人理解,挺簡單質樸,不玩虛的 誰能知道,或者誰能夠知道止的道理,不需要別的手段,混亂的東西自然就會慢慢澄靜下來。真正安靜下來,過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不需要別的手段,新的生命動力自然開始慢慢萌發 直譯大概就是類似的意思。文義什麼的,不必過於較真,知道個大概意思就行 真正需要領會的...

《老子》第一章「常有欲,以觀 」,我覺得這樣斷句和前文構不成什麼邏輯關係,好像和前文沒什聯絡?

一念入魔 這樣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常有,老子這句話,是在說兩種狀態,無,有,這是兩種狀態。我們人類觀察世界的角度,是通過有來觀察的,只有有,我們才能看見這個宇宙。有是萬物之母為何?很簡單,因為只有出現了的事物才能稱其為有,有太陽,有月亮,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