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淝水之戰時謝安還有心思下棋?

時間 2021-05-30 23:31:24

1樓:

可能是套路吧。根據《晉書》記載:

嘗往臨安山中,坐石室,臨浚谷,悠然嘆曰:「此去伯夷何遠!」嘗與孫綽等泛海,風起浪湧,諸人並懼,安吟嘯自若。

舟人以安為悅,猶去不止。風轉急,安徐曰:「如此將何歸邪?

」舟人承言即回。眾鹹服其雅量。安雖放情丘壑,然每遊賞,必以妓女從。

謝安隱居東山期間和孫綽等人遊玩泛舟於海上,遇到大風,船是大廈將傾,同遊的孫綽、王羲之都嚇死了,而謝安對著風浪口吟詩,愣是把詩吟完。當然了,船最後也沒有翻。

這種(。)人就是這個性格,《晉書》上也記載,就是個慢性子的人,慢性子急不來。

安性遲緩,久而方罷。

按照道理來講《通鑑》寫作還是比較嚴謹的,司馬光沒必要在這個地方誇張。

當然A選項肯定是不對的。即便謝安早就有所準備,命侄兒謝玄早早建立了北府兵,但是牛晉這方面除了謝玄、劉牢之,謝石謝琰你要說他有什麼非常高的才能,我也沒看出來。事實上當時的多數士大夫都是不認為能守得住的,典型的是桓衝,見於《淝水之戰》:

衝對佐吏嘆曰:「謝安石有廟堂之量,不閒將略。今大敵垂至,方遊談不暇,遣諸不經事少年拒之,眾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桓衝當時已經認為謝安讓「不經事少兒」拒前秦軍於肥水是不知兵的表現了,已經認為他們這些人都要「左衽」了,也就是要穿胡人的衣服了。在桓衝看來這就是必敗的局面。

謝安為什麼要這樣做,固然有其性格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穩定軍心。淝水之戰看起來是必敗的局面,桓衝說要給三千精兵幫助謝安來防衛建康城,謝安拒絕了。

桓衝深以根本為憂,遣精銳三千入衛京師;謝安固卻之,曰:「朝廷處分已定,兵甲無闕,西藩宜留以為防。」

前秦大軍四十萬,牛晉只動員了八萬,就算加上這三千精兵又有什麼用,這是謝安應該考慮到的。

如果事後看待這個問題的話,那麼很顯然當時牛晉是毫無勝算的。當然對謝安,我也不想過高評價,所謂的「安石不出,其奈天下何」,實在沒看出謝安有兼濟天下的意願。謝安石當然是渡江後牛晉第一流人物,但是牛晉的第一流人物比起王景略來說還是差的遠了。

魏晉風度被傳為佳話,卻也正是魏晉風度造成了五胡亂華。

謝安真沒啥好吹的。

2樓:黑又硬

這個先說說淝水之戰吧,東晉這邊是上下一心,謝桓兩家一致對外,前秦方政局不穩,期間還有內部反叛出現,自是比不了晉。東晉的北府兵已經經過多年訓練,戰鬥力強大。戰線布置前秦驕傲自大,東晉戰術得當,完勝。

在淝水之戰前夕東晉方一路兵攻擊襄陽壽陽,一打好幾個月有效的牽制了秦,前鋒慕容垂不得不轉去救援,淝水之戰沒能趕上,這也使他的部隊得以保全,日後自立。秦雖號稱八十萬人,但是當時的運輸行軍補給能力都很差,被晉軍少數精銳一衝即潰也是很有可能的。

雖然以上東晉都做得很好,但是能續命也是僥倖。謝安大概也有盡人事聽天命的意思,能做的都做了,天要亡也沒辦法。

淝水之戰前秦為什麼輸了?

其實吧,主要還是人口問題,哪有什麼百戰百勝的人。打幾次敗仗算什麼。關鍵還是氐族人口太少了,淝水之戰氐族本家精銳部隊大損,壓不住國內各種少數民族了。氐族基本盤太小了,贏幾次。10幾次創立的家業一次敗就傾家蕩產 hykp888 統一了北方的虎狼之師怎麼會不戰而潰。北府兵對陣前秦保持全勝。前秦在379年的...

淝水之戰後東晉為什麼沒能乘勝滅掉前秦,或者至少收復西晉失地?

喻以流年 淝水之戰後,謝安面臨的局面,其實比戰前要困難。戰前,東晉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只能唯謝安馬首是瞻,因此雖然局勢凶險,但上下齊心,同仇敵愾,謝安行事起來相當無拘無束。危機,其實直到戰後才算真正到來 由於功勞太大,朝廷沒有辦法對謝安進行封賞。也就是傳說中的 功高不賞 不要覺得這是封建帝王才有的目光...

為什麼淝水之戰,或者整個兩晉就很少有影視作品?

抗菌大濕 其實依在下拙見,由於中國民族政策等種種原因不好直接用影視作品展現兩晉南北朝的歷史的話,大可以換乙個方向 家族史,更直白的說就是王謝兩家。王謝兩家在南朝的歷史上從衣冠南渡直到侯景之亂一直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期間王敦 蘇峻之亂,淝水之戰之類的大事件都可以著重描寫,北朝發生的事件可以通過轉述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