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 人是為了別人而活著 與叔本華的 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中,你更贊同哪乙個?

時間 2021-05-30 22:05:55

1樓:「已登出」

愛因斯坦很欣賞叔本華,叔本華的哲學給予了他莫大的安慰

叔本華的哲學可以安慰世界上所有頭腦深沉的人

愛因斯坦的邏輯是面向普通大眾的

2樓:言蹊

愛因斯坦和叔本華的言論其實並不衝突。乙個「為別人而活的人」是偉大的,他胸懷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杜甫就是很好的例子。

然而這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是「求之千百年間,概不一二見」的。處身於大自然如此高的級別上,這樣的人能不孤獨嗎?所以范仲淹才會發出「微斯人,吾誰與歸?

」的感嘆啊!

3樓:「已登出」

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版序言中寫到:「不是為了同時代的人們、不是為了同祖國的人們,而是為了人類,我才獻出今日終於完成的這本書。」

4樓:南通

當乙個人為別人而活時,他不斷地付出,不斷地欠缺,不斷地服務別人,自然也收穫不少,滿足自己,填回欠缺。一分耕耘,0.9分收穫,損失0.

1。當乙個人為自己而活時,他不需要付出,沒有欠缺,不需要滿足自己,圓滿無缺。

5樓:宣言

我想這本是乙個關於"個人對群體的態度選擇"問題。但叔本華觀點中的庸俗或孤獨,其實是個人因天賦強弱差異所必然面對的兩種處境。具體一點,就是天才因其遠超同時代常人的認識力,而無法與佔人群大多數的凡庸之人平等溝通,所導致的必然孤獨。

而凡庸之人因其僅僅具有普遍化的認識力,而無法使自身思想與多數人明顯區分開來,所導致的必然庸俗。"要麼孤獨要麼庸俗"其實是叔本華對於事實(即天才孤獨,凡人庸俗)的認知闡述,並非態度選擇。所以用叔本華的此觀點來回答這個問題顯然是不適宜的。

甚至愛因斯坦的觀點雖然回答了"個人對群體的態度選擇"這個問題,但適用物件(根據愛因斯坦的意思)卻是"具有為全人類服務能力的少數人",也同樣並不適用於回答面向多數人的此問題。我覺得將此當作乙個完全開放性問題最為合適不過。我的答案是生長於同一花園的花朵不需要為她的同類擔憂什麼,因為共同扎根於同一片土地吸收養分,她唯一要做的就是春天來臨時優雅綻放,再帶上一分欣賞目光注視周圍的五彩斑斕附:

其實叔本華關於"個人對群體態度選擇"的問題探索上至少在最終結論上與愛因斯坦是很相似的,即天才為人類群體(叔本華更多傾向於為後世群體)服務。所以如果你是天才的話就努力服務於全人類吧,偉大的前人們都是你的好同伴吶。

6樓:克里斯

只有我覺得這兩個是乙個意思嗎?因為自己孤獨而痛苦,那麼給自己找乙個活著的意義吧,大概為了別人而活著是個不錯的主意。都是對自我渺小的認知。

7樓:雲之嘻嘻

愛因斯坦和叔本華所處的環境和他們性格的差異吧,愛因斯坦有了親人和友人的支援更好的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覺得為別人服務很重要,而叔本華身邊沒有和他能力相當的人或者伯樂,身邊都俗人,如果不孤獨就沒法做他想做的事了

8樓:hlrngyt

愛因斯坦受叔本華影響非常之深,而且也不難看出愛因斯坦早年正是叔本華所描繪的那種孤獨的活法,之前看愛因斯坦的傳記,如果我沒記錯,愛因斯坦是在晚年享受與人相處的快樂時有感而發,說白了,就是愛因斯坦突然腦抽了說了這麼句話。人當然是為自己而活,所謂「為別人而活」僅是為了快樂,自己的快樂。如果為別人而活得不到快樂,就絕不會去做了。

9樓:紅氣球

最近讀黑塞的書,他說,人有兩個極端,聖者和縱慾者。中間被稱為有「市民精神」的人,他們沒有勇氣選擇任何乙個極端。既做不到聖者的虔誠,又不敢有縱慾者的放蕩。

乙個聖人乙個浪人,我願意在兩者中飄來飄去。或許會孤獨。荒原狼做不到聖人或浪人,但他又看不上市民階級,所以別人給他乙個出路,做個幽默的人。

愛因斯坦好像是個幽默的人,因為他想讓別人快樂。

兩個觀點,並不是說值得提倡就會扎堆去做,有些人就是做不到。走極端是很痛苦的。為別人活還是有個羈絆的,會體會到什麼是幸福。

一般藝術家,或搞文學哲學的會有與生俱來的孤獨,他們藐視一切保持自我的人,而像愛因斯坦這種生活家才是大眾主流。

10樓:葉落為安

平生最厭惡庸俗的人喊著孤獨,,,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

叔本華同志不僅支援孤獨,在論道德的基礎和論禁慾中他也提到取消生存意欲,承受人生痛苦,絕不把自身的痛苦轉嫁給別人,並且記住人世本就不是為了輕鬆和愉快的,把他人的痛苦看作自己的一樣。這和愛因斯坦是不是有些共通呢?取消自己的慾望,不做無謂的社交,把生命投人到為別人分擔痛苦中去。

孤獨是一回事,把自己的生命服務別人是另一回事,你可以既保持孤獨,又為別人服務,記住是服務,不是被奴役也不是屈從。

子曰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11樓:越北

叔本華也說過,要學會在人群中孤獨。我更覺得他提倡一種二者適度的結合,就像他說禮貌一樣,如假幣,沒有人會對花出去的假幣感到可惜。在人群中也是一樣,保持禮貌和適度的聯絡。

自己在內心開墾一片荒地,用孤獨澆灌出深度,只對志同道合之人和自己開放。

12樓:鄭樂天

我來談一下看法。 人是社會動物,不管我們是否願意,我們總會和這個社會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絡。我們需要和外界去交流,這是一種基本的需求,在這過程中我們可以去學習。

而之所以會覺得擾亂心神,要麼是你交流的物件和你的三觀或者素質相差太大,又或者是自己的某些方面有問題。但其實只要用心,我們總可以從別人身上去發現優點的。而愛因斯坦的觀點我是很贊同的,有句話叫做幸福的根源是奉獻

13樓:人以為諂也

人是社會動物,人類的財富源於協作。同時,人也需要獨處,可以讓你內心平靜,與自己的內心對話。記住,不要執著於語言,這兩句話都有其道理,你要把他放到屬於他的語言環境裡才能真正理解。

14樓:

人終究是為自己而存在著,這時一切該為自己服務,儲存自身的完整性,那麼只有孤獨。但偏偏又擺脫不了他人的存在,並且自身也也是他的他人。薩特曰,他人即地獄,那為毛不能改變為天堂呢!

畢竟儲存自身的同時不能脫離自身存在的世界。

活著是為了活著而活著,那活著是為了什麼?

WYUES志 這話這這這,什麼活著什麼什麼活著。為了享受啊,神仙麼沒有慾望。好羨慕,我每天都在為了該不該多吃幾口飯煩惱。我怕死後是要被扣上暴食的罪行的 桃花依舊笑春風 我以為活著並不單單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活著可以是為了金錢 名利 美色 口腹之慾等等等等很多種可能,活著怎麼能只單單只是為了活著這乙個...

怎麼理解「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笛卡爾的世界 剛出生的時候是不會思考這些問題的,所以從一開始活著就已經是注定的了。可是隨著時間的增長,自己有了意識,認識到死亡是每乙個人必須經歷的,這時候才有了兩個選擇,是死亡還是繼續活著。要活著的話就必須吃飯,睡覺,所有的驅動力就是為了不死亡而做出的決定,因為有死亡時間的乙個大限制,所以才會思考,...

你們都是為了什麼而活著?

想象之中 活著,想讓自己好過一點。當然不能乙個人過 乙個人太孤獨。所以要有妹子,怎樣才能追到妹子?首先要有腦子,其次要有錢,腦子差不多就行了,知識經驗可以無限套用,但是錢花出去了還得再掙。想讓家人過好一點,除了需要陪伴,還是需要錢。想和朋友維持好關係,沒錢也不成吧?等人老了,孩子也大了,需要用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