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清靜經真能清靜嗎?

時間 2021-05-06 03:06:26

1樓:不知道

清靜經就那麼幾百字,只是講了人要怎麼得清靜。它就像一本廣播操指導手冊一樣,真想「廣播體操」做的好,你要自己實打實的去練去做,而不是讀廣播操指導手冊。

話說是不是系統流網文看多了,真當經典都是網文金手指。難道我去龍虎山簽個到就能成仙了嗎?離譜~

2樓:薄荷

每天背誦清靜經和打坐,一開始完全不了解清淨是怎麼回事,後來覺得那種體驗用清靜來這個詞來形容是太合適了。

我都很多年沒有睡好覺了,好多年沒有睡醒感到神清氣爽的感覺,腦子一直昏昏沉沉的,情緒鬱結,每天都昏昏沉沉的,自堅持打坐背經以來,頭腦清明了很多,對負面情緒的抵抗能力大大增加了,情緒更加安穩平靜。

造物主造出我們靈魂,要去經歷各種可能性,各種極性,意味著很多時候我們要經歷最悲慘的經驗,尤其在地球這樣的修羅場,是傾向負面體驗的。慾望是一種恆常的引力,牽引我們在苦海翻滾,去欲是一種投機取巧走捷徑的方法,慾望越少我們就越自由,但是經驗也越少,是對地球修行的逃避。

去欲的方法第一步是觀心,本質上是把我們從肉體上抽離開,就像進擊的巨人一樣,我們是鑲嵌在身體中的,這是一種非常精密的嵌入,我們一直以為巨人才是我,其實巨人的身體只是我們駕駛的機器而已。

3樓:派大星

無論是學什麼經,需解其意才能真正有作用。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清靜經》全文五百八十字左右。篇幅雖短,卻是道士們日常誦習的重要功課之一。

編入《早壇功課經》之中。全真道士領受初真戒時,也必須誦習此經。因此,《清靜經》在後來的道教中,被視為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經典。

《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把《清靜經》放在眾經之首,每日持誦,可知該經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十分重要的上乘經典。每每朗誦此經"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而然就能"清靜","漸入真道"。

以下是《清靜經》全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執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

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

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上士悟之,公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公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眾聖臨門。神公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4樓:自求多福

學與習是兩個階段。要想清淨還要真正的踐習成功才行。學要學的精,學的透,不要誤入歧途,才能指導後面的實踐,踐行不到位是清淨不了的。

5樓:妙法蓮華

能認識到本自清淨,喧鬧即是清淨,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把這一切歸為不清淨,額外去求乙個清淨,頭上安頭。還是對待法,有對待何來清淨?

清淨本來在,認識即可,不假外求。

6樓:多啦轟波路

不能,學以致用,學和用是兩件事,清靜經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學的,學只能增加你的記憶,對於道來說,是相反的方向。

關於誦持清靜經。很明顯,先人是要我們理解它並在生活中體驗它,再達到它,並不是讀一讀,記一記的事情。

記下十本書,並在合適的地方使用或論述,你可以是一位學者,但不是智慧型者。

記下一本書,並能使用它,你可以是一位學生,但不是平凡者。

記下半本書,不一定能夠使用它,你可以是一位沒有專門學習過的人,但不是愚昧者。

學的越多,對人的影響越多,這不是知識的錯,而是人主觀地用記憶去代替乙個個存在的真相,在你無意識的時候,你已經知道了需要幫助時應該去找哪個朋友,並不是不好,而是你根本不了解自己,生存遊戲、利益遊戲,這就是真相。改變它需要學得更少,或者說,改變狀態,把知識作為知識,而不是乙個存在。

就你的內容描述來看,是為了提高專注力,這是多麼矛盾的人啊,這個世界,都是這樣矛盾的人,不知道的人,不清靜的人。

專注難道不就是抗拒的表現嗎,有人告訴你專注,這不是意味著你在抗拒這件事嗎?

你需要的是自己的意願去做,真正地全然溺入這件事,但卻又完全分離在這件事上,完全警醒。

感而不知,識而不辯。

感受存在的本身,但卻完全不被上一秒的記憶影響,那麼它就不會變成一條脫離真相的「知識」,你也就脫離了時間的存在。去認識萬事萬物,去知道它們,但卻不分別它們,對待任何事物一致態度,真靜就會到來。

外境不入,內境不出,就是真靜。

這是分清內外的道路,如同莊子中的宋榮子一般,舉世讚美,那不過是外人對我的記憶罷了,乙個印象,一件假的衣服,對宋榮子來說不如腳底的草鞋來的真實。舉世非議,也不過只是另一種假衣裳,和我的存在沒有任何聯絡。

一切記憶不構成存在的底性,一切外物不構成我的底性,要保持自己的底性。

無論學習多少經典,無論享受何種滋味,只要它還不是你的根本組成,對於你的生命來說,什麼都沒發生。

7樓:行者

不能。你要向內,和自己的生理和精神做和諧統一。知足常樂吧,要學著自己愛自己,少看外面的花紅柳綠,多點感恩,感恩宇宙萬物。多和自然對話。

把生命當做一場修行和旅程。做好自己的本分,多多禮敬先賢。內心學會感恩父母!

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要想著亂七八糟的事。該吃肉吃肉,該睡覺睡覺,少看網路世界的亂七八糟的,混亂腦子的東西,你就清淨了。把外緣減少,感受內心的快樂,少求。

可儒 :盡人事,結果怎麼樣也不是重要,關鍵你付出了。仁者愛人 。

中華好孝道,仁義禮智信。勇就不要過了。不要走偏道,歪道邪道,你就很棒了。

我們只不過是眾多微塵裡的一粒而已。生命追求和諧,不傷害。

可道:內心知足,萬物只不過是過程

可佛:走完這一生,我可以放下了。

8樓:東方慧

其實道家典籍都跟修行有直接關係,如果不涉及這樣的話題,僅僅是為了減少慾望,保持內心平靜的話,可以考慮看菜根譚,或一些禪宗的書,這種型別的話,讀起來容易,而且主要是啟發人的思考,消除內心的慾望和戾氣,是比較適合的。

如果你選擇清靜經這類的書,就避免不了要去面對道家修行這件事,因為書的本意就是為道家修行者寫的,不要看到字面寫著清靜經,就以為跟清淨有關係。譬如,道德經,難道講的是世俗生活裡的道德規範嗎?你肯定也看過,也會感覺老子並沒有如何講到這些,所以,閱讀要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這樣才有收穫。

9樓:文蒼

可以看看《黃帝內經》

酸損筋丨甜傷肉

鹹傷血丨苦堵氣

辣傷發道貴長存,保神固根。

精氣不散,純白不分。

形神合道,飛公升崑崙。

先天以生,後天以存。

出入無間,不由其門。

吹陰煦陽,制魄拘魂。

億歲眷屬,千載子孫。

黃塵四起,騎羊真人。

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

「內觀之道,靜神定心。

亂想不起,邪妄不侵。

固身及物,閉目思尋。

表裡虛寂,神道微深。

外藏萬境,內察一心。

了然明靜,靜亂俱息。

念念相繫,深根寧極。

湛然常住,杳冥難測。

憂患永消,是非莫識。 」

10樓:茂陽昜

經典只能告訴人道理,但是要不要照著做是另一碼事。有些人覺得很有道理,趕緊照著做。有些人覺得很有道理,但是懶得做,然後患得患失。

還有些人覺得什麼玩意,就會講大道理,不屑一顧。這就是道德經裡上士,中士,下士聞道後的反應。

11樓:楊林杉

想通過****來達成****的目的。任何書籍本身不會帶來任何作用,對你產生影響的是自己的行為。如果你的「通過」是指認真鑽研、仔細體悟,那麼任何一本經典書籍,都會對你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果你的「通過」是帶著先見的目的,到書籍裡尋找沾邊的只言片語,那不管什麼書,到頭來只會讓你更加迷茫。

12樓:桃園山水間

實際上,並不會。

我們要知道,經典,是開闊思維,把視野開啟,格局放大,充實自己用的。

這是經典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地方。

而更重要的是,我們首先,是個人。

是人,就會有人的情緒,人的想法,人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生死離別等等。

假設我們遇到非常麻煩鬧心的事兒,第一時間不是念什麼經典,是想怎麼處理好這些事情,然後才是平靜內心。

你說突然咱鬧心了,沒啥大事兒,就是突然間情緒低落了,那念念沒毛病,助力放鬆了。

畢竟清靜經就是告訴人怎麼靜下來,什麼是真靜。

專注力其實不一定要通過經典來提公升,把手機關一晚上,電視電腦線拔了,那我的專注力就上來了……

不是我們專注力不夠,是我們這個時代,有太多好玩的東西吸引我們了。

我剛學經典的時候,一度懷疑過,是不是古代的大佬們無聊沒意思,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來玩。

那慾望,我之前的回答說過,也沒有對錯定義,是人給慾望和其他事物,下了定義和標籤。

看什麼慾望,來決定是否應該減輕。

比如吃飯既是本能又是慾望,那吃飯本身有啥錯誤的嗎?

沒有。不過你要說,我乙個月只有兩千塊錢工資,卻想頓頓大龍蝦,這也沒什麼錯,無非就是給我們自己外在物質帶來滿足的同時,加重了經濟負擔罷了。

慾望和專注力,不能只靠外物,包括經典來制衡,最重要的是,要調整自己的想法。

想明白,你到底要用良好的專注力幫自己學會什麼事情。

想達到什麼程度,就是慾望了,要知道,學習,其實也是種慾望。

不過還是會有很大幫助的,最起碼思維格局開闊後,想法真的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學習,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來看這個世界,你和他們的視角會一致。

這才是學習最爽的地方。

吉祥哦~

《清靜經》中清靜是什麼?

覺海 天清地靜,即心清身靜。心中藏神,心清即是神。因為人神欲清,而心擾之 人心欲清,而欲牽之。如果欲不牽心,則心清,心清則神不受擾,所以心清即能神清。 阿彌陀fo 建議可以看看這個我不是反對思考那些而是因為這個問題容易引起誤會就像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樣 阿彌陀佛 瀚海 一點個人愚見。清濁動靜可以看...

清靜經 講什麼?

張隨之 清靜經,誦背起來,和佛家的 心經 有點像。心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清靜經,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大抵,都是 金剛經 中提到,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的意思吧。先如法如道的修煉了 常人在這條路,一般就走不了多遠。清淨,明顯是如法的法門了,又有幾人真能清淨?到了最後,連自己修煉的法門,都要捨去。因為...

念清靜經萬遍就能得道嗎?

不能,清靜經教人清靜,學道先了道,然後勤奮行之.偶不再舉,故說三,未必三,三年者,未必三年.百日者,未必百日.萬過者,同也.修道,修真,其德乃真,先奉養雙親,忠孝國家也.脫離道義來修道,捨近逐遠又是病了.願明眼人能曉明道理,吾言不為無用也. 小雲螭 不是你念就得,他說的萬遍實際意思是讓你理解其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