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講的「空」和道家講的「無」一樣嗎?

時間 2021-05-30 16:36:10

1樓:護法如來的廢物弟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樓:白鏡衍

空或者無只是乙個入處,所要調整的都是造作有為的心。本質是一樣的,一切聖賢只因無為法而有差別。至於差別在哪,更多的差別是在修行者個人本身,而不是法或法的不同。

道家講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而無不為。

佛家講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

喜歡哪個,與哪個有緣,就從哪個入。

對真修實修者,隨喜讚嘆。

3樓:行雲流水

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佛道互參是一門很難的功課。坊間或網上有些粗略的比較,絕大部分的人一邊懂得較多一邊懂得較少,佛道兩者都精通者極為少見,或者兩者根本都不懂。

佛教「空」的代表作當推龍樹菩薩的《中論頌》,三論宗吉藏大師的著作也可參閱。道家的「無」首要精讀《道德經》相關章節,《莊子》也有一些闡述。

佛道兩家的出發點和立論各有不同,如果去深究「空」和「無」,足以寫一篇博士論文。簡單的說,佛教的「空」就是不執著於「有」,而道家的「無」是和「有」相對的。

4樓:護法居士

何謂菩薩不爭於空

一切諸法悉為空無。空不亂空無所爭故

何謂無上正真道

佛言。本無是也

本無不增不減。常隨是念不離為近矣

5樓:鶴歸山

佛教是講空的,四大皆空,是究竟寂滅,了然不生的修行。

道教不講「無」,道家說「無為」,但不是「無的意思」。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大道形無其形,心無其心,是非常之名,非常之道的意思,並不是說萬物都無,道祖爺談經演教,也說的是道法自然之理。」

慈悲清靜無為天尊

大地山河一捲經,拈來題目甚分明。山花野草皆談說,蠢動含靈側耳聽。

6樓:青雲散人

萬法同源,道釋亦不例外。無即空。

空不是沒有,而是「空空妙有」

無也不是沒有,而是「無之以為用,有之以為利」

以下內容來自《性命圭指》,可見三教同源於一斑:

老子所謂抱一者,抱此本體之一也。

釋之歸一者,歸此本體之一也。

儒之一貫者,以此本體之一而貫之也。

7樓:旁聽者

如果從初始觀點講,兩者風牛馬不相及。但經多代人共同努力,己混為一談了。

道家經典《道德經》的無,是知雄守雌的意思,是觀復的意思。老子認為大道是起伏開合週期的,而得道之人要使自己常處於週期最冰點狀態,才能從容應對各種不確定性,做事要抓早抓小才能無為而治。

佛教源於婆羅門教,認為天地之間惟有梵,我們與梵之間是伺服器與終端關係,只有自己空了,才能與伺服器連通。

禪宗是佛教的變異,是以訛傳訛的結果,與原始佛教其實沒仼何關係,它追求空的極致,也就是見本性。這個空是無我的狀態,是非常特殊的心理狀態,無法用文字形容,本質上是一種心理遊戲,無任何實際意義。

佛教講諸法空相,本來無我。但我們內心生出的種種痛苦都是因為「我執」,那既本無我,那痛苦的又是誰?

曾俊儒 能覺知痛苦的 我 不是持久永恆不變的,佛教我們認識世間的本質,無我是指我們認為的身體,乃至意識並非那個永恆不變的主宰者。它們都是剎那生滅變異的。只有認識到了這些,才知道我們認為的那個 我 並非主體,我們的身體,意識和外境並非我們認為對立的,是一元的。並非有個 我 感覺到了痛苦,而是痛苦的條件...

佛教天台宗的「一心三觀」「空觀,假觀,中觀」到底講的什麼

初見 菩薩瓔珞本業經 講到 三觀 智者大師本人未證般若,所以,其所說 三觀 只是大師本人對於般若的揣測。所以,懂不懂智者大師所說的 三觀 不重要。 令壺盅佐冷蟬 空見 假相 中難道是半見半相或者無見無相?是不是還有說成一心三藏的?我看心字的三點,洽好避開的是兩處尖銳,尖銳好比陰影,透過縫隙隱約能見,...

抽象代數和群論講的內容不是一樣的嗎,為啥物理學專業課群論不叫抽象代數?

孤傲的奮鬥者 好像內容上並不太一樣,至少我和物理系同學交流後的感受就是他們可能更加注重群表示論裡面的內容,還有回去研究SU3上的一些群結構,這個可能在Artin裡面才會有這些內容。在國內的數學系教材基本上還是以群環域的引入然後再去引入galoris理論為主,如果要高階的話可能會偏向於同調論還有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