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周有光先生(1906 2017)?

時間 2021-05-30 16:09:02

1樓:Zhihong

只有懶蟲和低能兒不會拼音 - 魯迅

詞尾所附字母不發音, 提示詞類

Unmarked= noun/pron 名詞/代詞-d= verb 動詞,

-x= adj 形容詞,

-f= adv 副詞,

-l= conj 連詞,

-j= prep 介詞,

-s= num/quant 數詞/量詞,

-z= aux 助詞,

-h= interj 感嘆詞/擬聲詞

-q= 犭(偏旁)

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

2樓:三明

光環很多水平一般,就其人主要成果言

橫向比較這套俄式拉丁拼音遠不如越南法式拉丁拼音好。

而且根本沒打算相容傳統的音韻學以及方言。

以上是作為使用者的個人觀點。

喜歡漢字的還是推薦學個倉頡或五筆。

3樓:

如果你使用的是拼音輸入法,就點個支援吧!因為,設計這套編碼的老人今天以 112 年高齡去世了。

== 2017/01/14 22:03 更新 ==

樓上那些非議逝者的文字,有多少是用漢語拼音輸入法輸寫的?別告訴我你們用的都是五筆倉頡和鄭碼。

4樓:

周老當然居功至偉,值得後輩尊重。

一輩子不容易,經歷百年政權更迭。

但也可看到他部分思想的階級立場、時代烙印和知識分子的氣質和傲骨。

5樓:

昨天剛過生日,周老說:上帝可能糊塗了,忘記叫我。

今天,我覺得上帝反應過來了,上帝說:「要有光」。

斯人已逝,連這個笑話都來不及給他講。

老人一輩子有作為,有硬骨,這個年紀平安走了,在我們村這是福氣,要辦喜喪的。

6樓:

早在明末時期,西方傳教士為了學習漢語,就曾嘗試用字母拼寫漢語。清朝末年,梁啟超、沈學等人都提出,要簡化漢字,才能普及教育,中國也曾有過一場「切音字」運動。

2023年,一位叫盧戇章的語言學家在廈門出版了《一目了然初階》,這本書記錄了他創制的「中國切音新字」,盧戇章因此被稱為中國第乙個創制拼音文字的人。

但直到建國以後,拼音還是個懸而未決的議題。光是採用什麼樣式的字母,就引來各路專家爭執不休。蘇聯專家提議的俄文西里爾式該如何與國際接軌,漢字筆畫式,又要如何讓人能看到象形文本就學會發音……

語言學家黎錦熙和趙元任創立的《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的變讀法則十分複雜,普通人難以掌握;

共產黨人瞿秋白與蘇聯漢學家合作制訂的拉丁化新文字無法解決同音詞問題;

而得到國際認可的威妥瑪式卻連很多音都拼不准。

拼音最重要的應該是提供了一種讓平民能夠快速、方便獲取知識,掃除文盲的方式。大家可以想一下,建國後的文盲率。

《漢語拼音方案》公布以後,全國掃盲工作上了乙個新台階。只在晉南小城萬榮縣,一般的農民15到20個小時就能掌握漢語拼音,100個小時就能識字1500個,更不用說全國千千萬萬個課堂裡的孩子們、田野上的農民們和紡織機前的婦女們。一夜之間,人們好像都找到了讀懂漢字的金鑰。

81歲時,周有光說:「我從81歲開始,作為1歲,重新算起。」

111歲時,周有光說:「我111歲了,等於1歲。」

周有光真的像個孩子,對這個世界保有幻想和好奇心。

7樓:

他之所以在我心裡偉大,是因為他在乙個領域有傑出的貢獻,給民族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跟他一樣的許許多多的中國老一輩科學家,上至兩彈元勳,下至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那些得主,再到今日之施一公輩的科學家們,擁有過人的智商和一顆無私奉獻的心,這是我們祖國的寶貴財富。

我只想說,我想學習他們的高尚情操,不管他們是否還在世(近幾年去世的有風骨的有卓越貢獻的科技文化工作者很多),我都能感受到他們曾經屹立過的一座座豐碑,我也能享受到他們為我們後世子孫留下的科技成果。

再次致以敬意,他們的一生,沒有白來。

沉痛悼念!

如何評價朱光潛先生?

肖君瑾儀 孟實先生頭號迷妹。評價倒是不敢評價,但是看到大家都在說 十二封信 未免有點可悲。為了迎合大家喜好某寶現在清一色的 十二封信 談美 不是說這些書不好,只是和先生其他作品比起來確實有幾分迎合大眾了。文藝心理學 悲劇心理學 詩論 西方美學史 這些先生的扛鼎之作都鮮少看見了。有些甚至不出版了。像 ...

如何評價魯迅先生?

Jessie 魯迅先生受過傳統的私塾教育,也接受過新式的教育,還出國留學過,他看見的東西比當時一般人要清楚的多。他的文學是承上啟下的,承接古代文化,接受西方新文化,二者結合寫出的佳作。魯迅先生雖然生物學得不好,但單從文學方面來說,成就真的非常高,而且並沒有過譽。在高校中文系裡面有流傳一句話,研究現當...

如何評價費曼先生?

想飛的豬 費曼 左 與楊振寧 楊振寧 我注意到了。費曼有許多不同尋常的直覺物理觀,他的路線積分與費曼圖都是世紀級的,直覺的,大貢獻。我猜想1961年前後他大概又覺得他已有新的直覺靈感了,所以才那麼樂觀。這新的直覺靈感是什麼我覺得很值得研究。至於我們兩人當時對未來看法如此不同,我想還有文化背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