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 譯 繹 擇 澤 釋 鐸 等字右邊的 睪 是什麼字?

時間 2021-05-30 12:09:16

1樓:布之道

(一)關於「睪」諧聲系*LaK的部分

1.1.「睪」諧聲系

也就是問題中「驛」「譯」「繹」「擇」「澤」「釋」「鐸」的聲符「睪」,從諧聲表看,這些形聲字都比較整齊地歸在*LaK中[1],也就是鐸部以組。

諧聲表1.2.聲符「睪」

其聲符的源頭是什麼呢?

甲骨文有這麼乙個字形:

裘錫圭先生認為此字象兩手脫離手梏,應即「釋」之初文[2]。或把兩反手作相向形,雖然與所會之義矛盾,但大概時人並不在意——從字形演變來說,相背兩手類化為相向之形「廾」是常見的變化。

此字亦見於西周、東周金文,唯字形有所變化,其「」(桎梏之形)上部加了乙個圈形飾筆。這種飾筆常見,如「用」加此飾筆而分化出「甬」[3]、「匄」分化出「曷」。後來該飾筆訛為了「目」形。

古文本譜系疏證P1546-1547

從上圖的辭例看,此字多用於「~其吉金」、「~吉金」之類的套話,讀為,義為「選擇」。

到了春秋時期,或出現了省去手形的字形,但辭例相同:

1.者減鐘:「睪(擇)其吉金。」春秋早期,《整合》00197

2.□□鎛:「睪(擇)其吉金。」春秋晚期,《新收》279

於是,「睪」字就這樣出現了。(後來人們常用「擇」、「釋」來表示「釋放」之這個詞,這就是文字學中常見的「某字的本義常常保留在以之為聲的形聲字中」這一基本規律。因為漢語是一脈相承的,雖然彼時的文字字形、人們的用字習慣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漢語言中依然存在這個詞,那麼要把這個詞寫出來時,就不免會有「用這個初文為聲符/子聲符」的情況。

)1.3.用例

東周時期不乏其用例,其通假不出*LaK:

曾侯乙鐘下二—七:「無睪(射)。」戰國早期,《整合》00294

郭店楚簡《語叢三》:「不膳(善)睪(擇),不為智。38」

包山楚簡:「二狐睪(襗)。259」[4]

清華竹簡一《耆夜》:「卲(召)公保睪(奭)。1」

2.1.*Ku(K)的「睪」

從傳世文獻及出土秦漢文獻看,確實有乙個讀為*Ku的、形近於「睪」的字:

周家臺秦簡《病方》:「曰:『睪(皋)!敢告東陳垣君子。』326」[5]

[6]武威漢簡《士相見》:「上大夫相見以睪(羔)。8」今本《儀禮士相見禮》作「上大夫相見以羔。」

銀雀山漢簡《尉繚子兵談》:「夫治且富之國,車不發□,甲不出睪(櫜)。」今本《尉繚子兵談》作「甲不出暴」,「暴」為訛字。

《荀子王霸》:「睪(梏)牢天下而製之。」

漢.應劭《風俗通聲音鼓》:「路鼓四面,睪(鼛)鼓、晉鼓皆二面。」

[8],或認為是與「皋」*ku字在字形上相混[9]、又或說「「皋」為「睪」之分化字」。但是在沒有釐清每個音讀與字形的源流時,說某字是某字的分化字是沒有多大意義的,而且讀為*LaK的「睪」又如何分化出乙個音為*Ku的「皋」[10]呢。

但是前賢們把「睪」與「皋」在字形上相聯絡是有道理的。秦漢時期的記錄了這兩種不同讀音的字形確實相近:

2.2.古「梏」字

趙平安先生曾根據秦文字系統中「鞠」*kuk、「鞫」*kuk等字的聲符,發布了甲骨文的「梏」[11]。

釋「 」及相關諸字(節選)

這個字在甲金文中有不加人形的異體,即的象形字[12](以下記為「Δ」),上為頭枷、下為手梏。

其形體尚見於戰國楚簡帛文字[13],從目前的用例看,其音讀在*Ku/*KuK,即幽部見系或覺部見系:

談左冢漆盤的「Δ 」(節選1)

談左冢漆盤的「Δ 」(節選2)

可以推測出現在秦漢時期的、讀為*Ku的「睪」即是先秦時期的「Δ(梏)」的訛形。

2.3.

由於這部分讀為*Ku的訛形「睪」與讀為*LaK的一系列「正兒八經」的「睪」在讀音上有差別,所以後來分化出「皋」、「睪」來記錄,但是部分傳世典籍和秦漢出土文獻依然顯示出了這段時期兩者在字形上的混同。

(三)同讀為*LaK的「」

即見於史牆盤(西周中期,《整合》10175)、毛公鼎(西周晚期,《整合》02841)、及戰國楚簡的一系列字形。從字形上看,顯然其字是源流有自的。從金文、簡帛辭例[14]看,確實是讀*LaK、與「睪」在同乙個區間,但與「睪」大概是沒有字形上的關係的。

字形來自於《西周文字字形表》P439

我對這部分的認識還不太深入,待考。

(近來對「」等字的了解漸漸加強了,發現由於(一)(二)部分沒有加入這個因素,論述會有些動搖...以後應當進行修補或改正)

2樓:稽古不明今

睪:象形梯上加「目」,表示跨上梯子察看,(「目」又象形跨在梯上男人之卵蛋,因居『高』而取音gao,寫法為「睪」多一點指向「目」,即「睪」),目的為視察敵情,指揮戰事。梯子最先為人梯,之後發展各種梯,有木梯、臺、塔、動物等,且另議。

「睪」亦稱梯之「羽」。另「睪」亦有引申為居高之「監察者」。

1、取「羽」音jit

2、作「睪」用時,gao(非戰時高、睪相戲,戰時則喚「羽」)

3、植物,從澤音(「睪」澤過之植物,非特定某種類,有迷信人會去找來入藥,據稱治百病。)

鐸:「睪」持之金,挑擔賣糖糕手裡拿的那種駱(「丌」形),可單手控制陰陽聲,另手執旌。後鑄大鐘取代丌,分陰陽兩鐘並掛,寫作「橆」,一般用顏色區分兩鐘,或分別寫明「橆鐘」(金舌)、「橆鐸」(木舌)。

由「睪」指揮敲擊,稱「橆睪」。(另有戰鼓、龍等各物層出不窮。)

斁:危亂、擔憂,臨戰培訓教育「睪」

殬:「睪」死,敗(硬殬殬、木殬殬,旗鼓輸則戰敗。)

凙:「睪」憋尿,小水高流

危急、警示狀態,皆取「鐸」敲擊音dok

懌:「睪」之心,誠心,「睪」心變則戰必敗。

釋:「釆」是一束腰之武者(甲骨文是兩人),或作向「睪」採集情報解,「睪」向釆「解釋」。另亦助「睪」落地,是「釋放」。

睪」在梯上時,皆取「悉」音sit

擇:「睪」手,是「擇人」而上,金文是推人上梯。

澤:「睪」射尿(梯下),澤花草。另又引伸為「戰地」或「濕地」。

睪」下地時,皆取「拆」音cak

圛:圍「睪」而轉,多而不絕

醳:「睪」之酒,賞之美酒

斁:「睪」之學習教育,勞心、苦研

驛:「睪」之馬,當然暫停格地方。

譯:「睪」之言,戰後慢慢與你言。

繹:「睪」之絲,矢出絲連,(射術及鳴鐸)操練,引申為(射術及樂器)演示

非戰時(事)之「睪」,取「逸」音jit

倉頡造字法,此是造字時之發音,變音請自便。

3樓:逸民

睪者,從目從幸。會意。

目者,象眼形。眼也。凡目之屬皆從目。

幸者,降服罪人也。凡幸之屬皆從幸。

睪者,謂眾目睽睽之光穿透罪人之抗拒,令其降服也。

故,睪者,穿透也。

澤者,從水從睪。會意。

水者,象流水形。成江河湖海者也。凡水之屬皆從水。

睪者,穿透也。凡睪之屬皆從睪。

澤者,謂穿透而入其內之水也。

故,澤者,浸潤也。

擇者,從手從睪。會意。

手者,象人手形。人之手也。凡手之屬皆從手。

睪者,穿透也。凡睪之屬皆從睪。

擇者,謂手穿透入內揀選其最優者也。

故,擇者,選優也。

譯者,從言從睪。會意。

言者,語也。此其引申義。凡言之屬皆從言。

睪者,穿透也。凡睪之屬皆從睪。

譯者,謂兩種語言相互穿透也。

故,譯者,翻譯也。

釋者,從採從睪。會意。

採者,捋取也。凡采之屬皆從採。

睪者,穿透也。凡睪之屬皆從睪。

釋者,謂捋取其具穿透力之解釋也。

故,釋者,解釋也。

驛者,從馬從睪。會意。

馬者,象馬形。馬之總稱也。凡馬之屬皆從馬。

睪者,穿透也。凡睪之屬皆從睪。

驛者,謂穿透之馬,是驛站間往返之馬也。

故,驛者,傳遞之馬也。

繹者,從糸從睪。會意。

糸者,一股絲也。凡糸之屬皆從糸。

睪者,穿透也。凡睪之屬皆從睪。

繹者,謂穿透而出之絲也。

故,繹者,織布時之出絲也。

@Tarwaionn Aipio

4樓:

西周金文「睪」字有兩種寫法。一從「目」從「矢」,見毛公鼎;二從「目」從「廾」,或為「擇」之初文,見靜簋。均用於「無斁」。

從「」者春秋始見,見者減鐘「睪(擇)其吉金」。攷慮到「擇」春秋時期增繁(假設從「目」從「廾」字為初文)從「睪」從「廾」,「」可能有表音的作用。

5樓:gm zeng

睪字形不明。

皋似是睪分化字,音韻不通,或為「訓讀」分化。

睪為皋分化字,靈樞已有睪,解釋為睪牢*kuru、櫜較妥,包裹藏著的東西。

題外,皋(咎)陶(繇),人名。春秋又有地名皋鼬(繇鼬古文本關係密切)。

6樓:端憲

「睪」屢見於曾侯乙鐘銘文,用於陽律名橆睪,亦間有作「橆鐸」者,未見亡睪。由此觀之,睪似為鐸之本字,象形。傳世經典此律名作無射。

曾侯乙鐘銘這些用例,當是迄今所見「睪」字單體最早者。若此解不誤,則陽律名「無射」之本義除上古成語「亡斁」(無斁)之外,亦可能源自舞鐸。

戰國楚簡有睪字,見於包山簡、郭店簡、葛陵簡。包山簡中多用為人名,亦有通「擇」者:睪良月良日。

郭店簡〈性自命出〉雲樂谷睪而又志,〈六德〉雲丌睪之也六,俱通繹;語叢三雲不膳睪,通擇。葛陵簡諸例均為動詞,通擇。這些字形,你上小學堂查吧,我不貼了。

雖有曾侯乙鐘銘能證睪為鐸字,然尋不見更早的字形和用例,不能率爾否定《說文解字》之說「司視」(伺視)。求之於右文,分析如下:

除睪、睪外,

鐸、譯、釋、驛、醳、繹、圛、凙、墿諸字皆有傳(平聲)、輾轉、變化之義,蓋出一源。

未完待續

嬕、嶧、懌、擇、斁、殬、曎、檡、歝、澤、襗、燡、礋、籜、蘀、蠌、鸅

7樓:msoeg

以「睪」為聲符的字最開始讀音都是很接近的,大體來講就是 *jak(斯塔羅斯京:*ak,鄭張:*lag,白一平沙加爾:*lak)。

具體來說,就是「驛」等字 *jak,「釋」等字 *jak,「擇」等字 *jak,「鐸」等字 *jak。

大約戰國時期主母音分化,變成「驛」*jak,「釋」*jak,「擇」*jak,「鐸」*jɑk。

大約西漢時期 j 類聲母和 l 類聲母幾乎合流,具體來說 *j- 與 *l- 合流為二者之間的某個東西,此處姑且記作 *-,*j- 和 *l- 變成了 *d-,*j- 相應地變成了 *d。至於清音 *j-,由於 *l- 跑去跟 *n- 一起野雞去了,只好孤獨地變成 *-。於是結果為「驛」*ak,「釋」*ak,「擇」*dak,「鐸」*dɑk。

到了東漢,主母音繼續飛:「驛」*k,「釋」*k,「擇」*dk,「鐸」*dɑk。

兩晉時期為了給「支」等字的聲母騰地方擦音向前演化,同時某些韻母開始捲舌:「驛」*jk,「釋」*k,「擇」*dk,「鐸」*dɑk。

南北朝時期帶 // 與不帶 // 的對立變成無介音與有介音的對立,同時由於到了切韻時代,我們去掉「構擬」意味的星號:「驛」jik,「釋」ik,「擇」dak,「鐸」dɑk。

唐代捲舌母音降低,其他母音各種公升高或者前移,相當一部分 k 韻尾也開始前移,同時濁音聲母開始清音濁流,到了中唐大概是這樣:「驛」jc,「釋」c,「擇」tac,「鐸」tɑok。

五代 /c/-/ic/ 對立崩盤,清音濁流聲母分化為普通清音聲母,捲舌母音也可以扔掉了:「驛」jic,「釋」ic,「擇」tac,「鐸」tɑok。

北宋汴京話入聲崩盤,/t/ 塞擦化:「驛」ji,「釋」i,「擇」tai,「鐸」tɑu。

但江淮地區搶先一步單元音化:「驛」ji,「釋」i,「擇」t,「鐸」t。

宋金對峙時期中原喪失主導地位,南北兩派分歧加深。/t/ 進一步塞擦化:

北方:「驛」i,「釋」i,「擇」tai ~ t,「鐸」tɑu ~ t。

南方:「驛」i,「釋」i,「擇」ts,「鐸」t。

明初南北混同,以南音為主,但入聲徹底變得可有可無;明代中後期翹舌音聲母環境下母音前後對立中和:「驛」i,「釋」,「擇」ts ~ ts,「鐸」t ~ tu。

後來這幾個字的讀音就沒怎麼變過。

附帶一提,「膜」字的上古音(之一)是 *mak,與「睪」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