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傳佛教的心法分類如此繁複?

時間 2021-05-30 08:51:25

1樓:

心。識如貪。如是恚.痴.嗔.恨.呰.執.嫉.慳.幻.諂.無慚.無愧.慢.慢慢.增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慢.憍慢.放逸.矜高.曲為相規.利誘.利惡.欲多.欲常.欲不敬.惡口.惡知識.不忍貪.嗜不貪.惡貪。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欲愛.嗔恚.睡眠.掉悔.疑.惛悴.蹁躚.贔屓.懶.亂想.不正憶.身濁.不直.不軟.不異.欲覺.恚覺.害覺.親覺.國土覺.輕易覺.愛他家覺.愁憂惱苦。

於此等一一法。乃至映翳。不堪任滅色作證

何等為一法。所謂惱苦。以惱苦映翳故。不堪任於色滅盡作證。不堪任於受.想.行.識滅盡作證。一法不映翳故。堪任於色滅盡作證。堪任於受.想.行.識滅盡作證

2樓:鳳凰吟

南傳融入了儒家道家

現代人根器不足愚昧遮眼

當然難接受了

要是如魚得水倒是見了鬼了

這物欲橫流的俗世

出乙個佛子

那是怎樣的孤獨與

期待而你凡夫俗子

何德何能

則能不HAPI

3樓:Freeman金剛

這是論述的側重點不同。如果說《俱舍論》是一部上課用的教科書,那《清淨道論》就是一本考試輔導手冊。

《俱舍論》說心法只有心王(六識),但後面的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加起來其實也不少。世親把論述的重點放在後面的心所/心不相應行法上,有完善(辯論)理論的需要。後來的《百》就不多說了。

《清淨道論》的89心,14作用,偏重在禪修過程中諸如貪瞋/善不善/三界等心作細微處的分類講解(修定修慧時就沒有那麼多心所出現),面對實修更有幫助。

同時也非常贊成吳天天的回答,《俱舍》和《清淨道論》都是很好的參考書。

祝你安詳自在。

4樓:齊天大聖

不太清楚,我南傳佛理的造詣不深,因為我學的經典多數是大乘唯識宗相關的,而南傳上座部的清淨道論只是大概讀過兩遍,在很多細節方面和我們北傳佛教差的真的還不止一星半點,不過對於他們的一些理論細節我沒有認真扣,所以不能給你解釋這89心。

為什麼分這麼細,只能說人家覺音尊者考慮的比較多唄,都說我們北傳佛教的大乘唯識學博大精深,但是我閱過兩遍清淨道論後,真感覺大乘不大小乘不小,在很多名相方面,清淨道論和大乘唯識宗比較的話真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只能說是人家的一種嚴謹的學術風格。

什麼是南傳佛教,南傳佛教的修行方法?

善見 bhikkhu 南傳佛教修四聖諦,三十七道品。按照 大念住經 有 觀身念住,例如,觀呼吸,觀姿勢,時時徹知無常,思唯不淨,觀墓園九相 等等。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道玄 沒有很仔細的去研究南傳佛教,只是零碎的一些印象!佛教按照語系分為三種語系,漢語 藏語和巴利文,南傳佛教屬巴利文語...

追求涅槃的南傳佛教信徒是什麼心態?

聞思略見 大小乘佛教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 普波居士 其實乙個人能修大乘還是小乘,都是由自身業力決定的,不是出於什麼心態。因為修不同的法門,不同的因緣,會表現出不同心態。小乘追求有法可修,有妄可斷,有菩提可證。所以起法我執,去修四聖諦 十二因緣。斷惡業,斷妄念。趨向有餘涅槃,定在涅槃中,暫獲解脫。大...

為什麼一部分南傳佛教徒提起大乘佛教就怒氣衝天?

清真先生 什麼大乘佛教,根本不存在大乘小乘之分,就是一幫漢傳佛教徒覺得自己要不完了,自己心繫天下蒼生牛皮得很,南傳佛教自了漢心眼小,編出來乙個這麼抬高自己貶低他人的名稱。在叫大乘的自稱時,就已經在主動先出手攻擊南傳佛教了,反過來還怪人家對你態度不好 更何況自己就出自南傳,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再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