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說裡面有什麼謬誤?

時間 2021-05-29 23:18:13

1樓:小說讀者

司馬遷的《史記》中記的孔子見老子一節,可能出自道家人士之手,說出了儒家的弱點,就是表面和瑣碎,特別是以道家比較,這是顯然。但這就是儒家的特點,是它的特點也是它的缺點。

2樓:

其他的不敢說,因為沒有專門研究過儒學,但是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肯定是錯的,人性只能靠後天的教育來引導和規範,但是並不能徹底淨化,所以才會出現即使有良好的教育、嚴苛的法律的情況下,還克制不住自己犯罪的慾望的現象

3樓:

最近閒的蛋疼,

在讀書的時候發現乙個問題:

不同的人問孔子何為「孝」,

孔子根據提問者的性格給出不同的答案,

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乙個陌生人問孔子何為孝,

他不知道對方有什麼性格特徵,

他該如何作答?

假如天下人都想知道何為孝,

他豈能根據每乙個人的性格給出千萬種答案?

所以,孔子做到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卻沒有從中抽象出乙個廣泛實用性的答案。這不馬克思(滑稽)。

4樓:

先把孔子學說和儒家分開來,只針對孔子本人所說的,要是牽扯上後來的孔鯉魚,董仲舒,後面一堆人,那就難免陷入「這是不是孔子的意思」的扯皮中了。

然後慢慢看論語吧。

總的來說,孔子本人沒說過什麼系統明確的觀點,論語的語錄實在是太簡略了,簡略到我覺得沒必要談謬誤,因為它的資訊量不足以成為乙個學說。

為什麼要爭論那麼多的觀點是不是孔子的意思,就是因為論語的資訊量太少。完全拋去這些後人自己或闡釋或腦部的東西,那就沒有孔子學說。

5樓:非將軍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這是孔子學說的乙個代表。孔子多次回答別人對其學生仁否的疑問,他都是仁則吾不知也。

那麼他的學生從來都沒做到我欲仁斯仁至矣?

還是說確實仁很遙遠?

還是說有兩種仁,一種是持續性的,一種是暫時性的?

還是說只有他乙個人能做到我欲仁斯仁至矣?

0504

今天又有了新的體會,對於第一句話雖然還是不解,但對於孔子對其學生評價「仁則吾不知也」,可以看做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通俗幽隱的說法。

乙個人是仁是非仁,不在於別人對他的評價,全在於自己對自己的認知。而孔子,對於自己是否仁德則有著十足的自信,仁就存於在他自己的內心當中,隨取隨用,有如源頭活水。這樣的自信就如同他所說的「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一樣,是不需自謙的。

現在只剩下第三個問題沒解決了。

6樓:李中華

孔子創立了乙個體系,評價這個體系是否有問題,諸子百家或多或少都嘗試過。如墨子主張儉葬,反對孔子的三年之喪。用兼愛反對孔子的愛有差等。

但這都屬於學說之爭,無所謂誰存在謬誤。在孔子的體系內,找出孔子謬誤的,《論語》裡就有例子。如子游弦歌武城,孔子認為殺雞焉用牛刀。

子遊說,小人學道則易使。孔子認識到自己的不嚴謹,笑著說,前言戲之耳。《論語》裡類似的例子還有幾處,如回答陳司敗問昭公是否知禮。

總之,孔子個人會犯些小錯,《論語》也沒有為聖人諱。孔子自已更承認,自己犯錯,別人能指出,是種幸運。基於此,他對顏回對他的無事不悅,持保留態度。

7樓:爻艮兌

你知道你看到的《論語》是孔子的學子學孫修了改改了修得出的嗎?

你知道你看到的四書五經是從孟子到後來的各朝廷各大儒所熱衷修改詮釋的麼?

都讓那麼多人潤色修改了這麼多年了,你還想找出謬誤來麼?

想想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8樓:

有。要知道孔子學說不是孔子一人的,關於他的主要作品也就是《論語》,但是,《禮記》呢?朱熹的理論呢?

再說得近一點,于丹的理論呢?XDDDDDDD我相信孔子學說裡這麼多人總有出錯的。

可能有人要說我狡猾了,好吧,那孔子學說就看《論語》?恩……我去看看,沒有後人補漏的話,似乎謬誤還是有的。

呃,那麼加上那些補漏的?恩一些補上了,似乎又多了些出來。

那哪些加上哪些不加呢?

那我們看著對的加我們看著錯的不加?

那是不是你們先爭論一下哪些孔子理論是真的孔子理論哪些不是好不好?

好吧我這次真的調皮了,其實我就是來讓覺得沒錯的人不舒服的。

說實在的能對乙個涉及幾百幾千人古今多少年的學說直接就說沒錯,一點錯都沒有,還真是讓人不舒服。

9樓:月下思

沒有,我找不到老先生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應該是我理解的問題,等我死後去跟他確認一下再告訴你,或者你自己去問他!

在乙個死人身上挖什麼證據?他的學說不是這樣用的阿,是用來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乙個標尺,讓你自我完善自己。

10樓:Blush

不同的歷史環境造就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學說。何況孔子的學說來自於論語這本書,但是兩千多年下來這本書能否被真正的儲存下來,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與孔子的學說,思想有沒有偏差有沒有修改我覺得誰都說不好。何況儒家學說並不是全然貫徹孔子的思想,我家就在孔子的老家,其實我並沒有覺得孔孟之鄉在文明程度,社會秩序風氣方面與其他地方有什麼不同。

而且「孔子的思想」曾經在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被當做思想統治的工具,種族的延續都已經非常之難,何況一種文化的傳承。三人成虎,一種說法,學說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傳承」,每一次傳遞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損失和改變,到現在還剩下多少與其本意相同哪怕是接近的都很難說。基於事實?

哪有事實,論語都不是孔子自己寫的。

11樓:

我跟你說,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之後中國才統一了文字,而且那時候文字還都是刻在竹簡上的,還沒有標點符號。

所以後世想怎麼解釋都行,不然也不至於有那麼多所謂學派,四書五經就那麼點,不然你以為那幫腐儒是怎麼靠著解經注經活過這兩千多年的。

就拿這個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來說,我還可以拿」女「來通」汝「呢,孔子當時也不過就是在罵」你們這幫學生都跟小人一樣難養「罷了,把這句話寫下來的人對這點又遮遮掩掩,所以通了個假,怎麼樣我這樣解釋你有沒有體會我想說什麼。

一切都不能脫離當時的時代背景去看,一切都要辯證地來看,說論語一字不可刪的也是醉了,扣個封建餘孽的帽子上去,半點都不冤枉。

12樓:鄧小君

中國古代的教育一直是一對一的教育。這個是孔子的確立的.

一對一意味著什麼?意味是針對個人的個性化教育。

孔子說仁、說孝、說君子,都是因人而異的。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敬。」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這世界上沒有一樣的學生,就沒有一樣的答案。但是,每乙個答案又都是道,都很深刻。但是,又不是說所有的答案背後都有乙個一致的核心,那就又成西學了。

乙個人,可以面對不同的人說出不同的答案,每乙個答案都是恰好針對那個人的情況的,這個人當然是知道問題的答案的,這就是得了「道」的人。得道之人和得公式之人,差距有多大!

所以中國的文化,不是背過條條框框就行的,必須連材料一起掌握,了解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了解大道的各種變化和變化的理由。所以,中中國人的學習要背過很多東西。背和不背是不一樣的。

背全文和背選本又是不一樣的。

對於西學可能差不多,對於中國學問,卻差距很大。《論語》492章,如果只看過選本100章,那392章都沒看過,在以前的中中國人看來,一定是如瞎子摸象,只得其道的幾個側面。

比如唯讀了孟懿子問孝,那就以為孝是無違於禮。其實這只是孝的一種表現。而要命的是,如果固執於這道的側面,排斥其他的孝的表現,結果還不如不知道什麼是孝呢,有害無益。

所以,要讀就讀整本。

為什麼章太炎先生反對教育改革「目學變耳學」了吧。教材、課本這個東西,對中國文化來說,常是弊大於利,甚或流弊無窮。現在就是這樣。

所以古代教育沒有課本,都是讀原著,整本讀。都要整本讀嗎?那也不是。

如此固執,就又是有違大道了。不是所有的都整本讀,都要背過,而是重要的要整本讀,典範的要背過。哪些是重要的、典範的?

大家有個大概的認識,比如十三經。但是這個認識也是隨著時代的不同、流派的不同、人的不同而不同的。至於其他的,哪個更重要,更是因人而異。

十三經內部也不同的。根據學生的情況,有的可能要重點讀《孟子》,有的可能要重點讀《左傳》。如此豐富多變,可是跟今天還是有質的不同。

因為今天我們是基本不讀原典,讀也唯讀極少量的選本,而且還是配著教材做著西方式的解說的。

古代文人能背過多少字?一般在幾十萬字到幾百萬字之間。大家都聽說過茅盾能背《紅樓夢》吧?

隨便開啟一頁,他都能背下去。能背《紅樓夢》的不止他乙個。《紅樓夢》一百萬字。

這還是當玩的。真正要背過的,首推十三經。科舉要考的。

八股文是從十三經中隨意抽取乙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就以此為題作文。所以十三經都是要背過的。十三經多少字?

據南宋鄭畊老統計,周易,尚書(近人黃侃除去偽古文,則),毛詩,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孔子春秋本文),公羊傳(清閻若琚統計),穀梁傳(清閻若琚統計),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大學,中庸,共計。

背過十三經,掌握高頭講章,就可以了嗎?當然還是不行。明清科舉雖然主考八股文,可不是不考詩詞文賦,況且詩詞文賦也是八股文的基礎。

要掌握詩詞文賦,就要背過或熟讀楚辭、樂府、漢魏六朝賦、古詩、唐詩、宋詞、元曲、諸子百家、文選、古文觀止等等一系列詩文,字數也不在幾十萬以下。

這樣就可以了嗎?當然還是不行。沒有讀過《史記》算什麼文人?

沒有讀過《資治通鑑》算什麼文人?所以還要讀史,好的也要背過。此外,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卜數術、拳理兵書,都要涉獵。

琴棋書畫、文武雙全,這才能算是個文人。

所以說,古人文人能背過幾十萬字到幾百萬字,決非虛言,也非大言,而是保守估計。現在我們的學生能背過多少?有五千字嗎?

還有人說:有必要背那麼多嗎?你看人家美國學生就背的很少。

是,當然,那是西方文化嘛。西方人認為世界有統一的規律,所以做實驗,找到規律就行,剩下的就是套規律、細化規律,以及不同規律之間的關係。所以,學習是乙個抽象的過程。

中國文化認為世界沒有統一的規律,只有不斷變化的道。掌握道可是很不容易的,不是背過乙個公式就行的.

13樓:

要評價兩千多年前孔子的學說,必須明白一點:任何理論和學說都有其時代侷限性。以現代人的視角看孔子的學說,不合情理的地方太多了。

最明顯的,莫過於孔子對於女性的態度了,沒必要為之辯護,這種歧視是赤裸裸的: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論語中的「人」和「民」出現在不同的情景下,意思是不同的,孔子對「人」和「民」的態度也是截然不同的。人對應的是統治階級(包括沒落貴族,比如孔子自己),民對應的是底層民眾(很懷疑是奴隸階級)。論語二十篇,教育的物件,仁愛的物件,是人而不是民,這一點也很明顯。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

所以老子說的「民可以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沒必要為之斷句辯護;兩千多年前的社會存在階級性,這是客觀存在的,符合歷史規律的,也沒什麼可丟人的。

你以今天的標準去去評價古人,自然會發現很多接受不了的「謬論」。但是這些「謬論」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是一種了不起的學說,如果沒有歷史代入感,便理解不了歷史人物的偉大和無奈,如果一味的以現代人的價值觀去解釋歷史,自然會得出一些荒謬的結論。

真空裡面有什麼?

韭菜 搜到這個答案純粹是因為看到新聞裡國家探海多少萬公尺,然後想到了魚越在深水越扁,即壓力造成了密度的提高,而後反推壓力越小是不是,密度越稀薄,密度越稀薄很像真空啊,無邊無際但卻涵蓋了很多物質的本質。即中國如果做半導體之類的精密化產品可不可以在壓力小的環境裡做呢?便於穩定極小物質。瞎扯,喜歡亂想。 ...

蠶蛹裡面有什麼?

葵kui 之前完全沒有想過還挺喜歡吃 真香 Viburnum 我來答一發吧,圖是在威海一家飯店拍的,也是威海人餐桌上的常見菜品,柞蠶蛹 柞蠶幼蟲 柞蠶成蟲 蛾 下圖上方是柞蠶蛹,下圖下部是已經結繭但尚未蛻皮化蛹的柞蠶,身體較結繭前顯著縮短。還有賣蠶蛾的,就是撲稜翅膀的那種。山東半島天然植被就是麻櫟 ...

班級裡面有什麼勾心鬥角?

Endeavor 關於男生女生的事,熱衷的人肯定最多。總有人有第一線情報,也總有些訊息別人知道你不知道。如果把知道的人,和不知道的人明確的分隔開,結果會怎樣呢?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我覺得就可以萌芽了。 Annie 上大學的時候,團支書為了把入黨的名額給自己並不優秀的女票,黑掉了我,在自己唱票的時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