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兩年讀了大概 200 本書,為什麼感覺讀書的價值還是沒有體現出來?

時間 2021-05-06 00:09:36

1樓:張愛文

所以,關於內化,你可能對自己有什麼誤解,大概率你根本就沒有內化。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沒有你的思考,你沒有與書中的觀點產生碰撞。所以,讀完這些書,你,還是那個你,書還是那些書,你們之間沒有發生化學反應,沒有產生新的東西在你的腦子裡,所以,外顯從何談起?

在我看來,讀書必須要是功利的。你想從中獲取知識,得到啟發,解決困惑,拓展視野,享受優美的詞句,這都屬於我所理解的功利,必須要有所圖,讀書你啥也不圖,那你是在幹啥?不如眯著眼睛曬曬太陽愜意。

如果你啥也不圖?那你為什麼又為讀書沒給你帶來改變而煩惱呢?這說明你讀書是有所圖的,那就想清楚,圖什麼,每讀一本書,想想自己想要收穫什麼?

這樣,你閱讀的過程才會帶入你的思考,內化的過程才開始。內化以後,外顯其實是自然而然的。

我是張愛文,希望你每天都有收穫。

2樓:華山

讀書就是乙個賭注,你押的寶是讀書有用,對方押的寶是就業崗位。你能不能賭贏不僅取決於讀了多少書,還取決於運氣。對方認不認可你。

3樓:鹽選推薦

這是因為你沒有掌握「深度學習」的方法,讀書不僅在於獲取知識,更在於把知識進行深度縫接,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教授他人,只有輸出才能真正獲取讀書的價值。

胡適的英語老師、出版家王雲五先生是這樣自學英語寫作的:找一篇英文的名家佳作,熟讀幾次以後,把它翻譯成中文;一星期之後,再將中文反過來翻譯成英文,翻譯期間絕不查閱英語原文;翻譯好後再與原文比對,找出自己翻譯的錯誤、失誤和不夠精良之處。

如此反覆練習,王雲五先生積累了紮實的英文功底,為日後從事英語教學和出版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那個科技、資訊遠不如今天發達的年代,有限的學習條件迫使人們靜下心來深度學習。

時間撥到數十年之後,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巨變,人類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物質和資訊豐富時代。時至今日,恐怕很少有人能像王雲五先生這樣主動靜下心來深度學習了,甚至有很多人認為,現今,學習已經不必如此費勁、艱辛,人們有太多方式可以讓自己輕鬆地獲取知識,比如每天聽一本書、參加名人的線上課、訂閱名家專欄或參加某某學習社群,等等,輕鬆高效,乾貨滿滿,只要自己持之以恆,就肯定能有所成就。

可惜這只是一種錯覺。科技和資訊雖然在我們這一代發生了巨大的發展,但人類的學習機制並未隨之快速變化,我們大腦的運作模式幾乎和幾百年前一樣。更壞的訊息是,豐富的資訊和多元的方式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深深地損耗著人們深度學習的能力,並且這種傾向越來越明顯。

種種跡象表明,快速、簡便、輕鬆的方式使人們避難趨易、急於求成的天性得到了放大,理智腦的潛能受到了抑制,而深度學習的能力幾乎全部依賴高階理智腦的支撐。

我隱約看到:一小部分知識精英依舊直面核心困難,努力地進行深度鑽研,生產內容;而大多數資訊受眾始終在享受輕度學習,消費內容。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在時代潮流中佔據一席之地,那就應該盡早拋棄輕鬆學習的幻想,錘煉深度學習能力,逆流而上,成為稀缺人才,否則人生之路勢必會越走越窄。

何為深度學習

1946 年,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之後,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也通過實驗發布了「學習金字塔」報告,報告稱:人的學習分為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兩個層次(見圖 5-1)。

圖 5-1 學習金字塔

這個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學習深度和層次之間的對比。反觀自身的學習,我們同樣可以清晰地劃分出不同的層次。如圖 5-2 所示,以閱讀為例,從淺到深依次為:

聽書、自己讀書、自己讀書 + 摘抄金句、自己讀書 + 思維導圖/讀書筆記、自己讀書 + 踐行操練、自己讀書 + 踐行操練 + 輸出教授。

圖 5-2 閱讀金字塔

當前有很多聽書產品,讀書達人用十幾分鐘解讀一本書,假設我們一天聽一本,一年就能聽 300 多本,這種便捷新穎、濃縮乾貨的學習方式看似輕鬆高效,實則處於被動學習的最淺層。

好一點的情況是讀原書,但若是讀完從不回顧、思考,只滿足於輸入的過程,這類學習的知識留存率很低。幾天之後就想不起自己讀了什麼。更糟的是,這種努力會讓人盲目追求閱讀的速度和數量,讓人產生勤奮的感覺,實際上,這是低水平的勤奮,投入越多損失越大。

還有一類人的數量也不少。這類人能夠自己閱讀,也做讀書筆記或思維導圖,但遺憾的是,他們的讀書筆記往往只是把書中的內容梳理羅列了一番,看起來更像是乙個大綱。很多人醉心於此,似乎對全書的知識了然於胸,殊不知,自己只是做了簡單的搬運工作而已。

雖然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屬於主動學習,但它僅僅是簡單的知識陳述,與高階別的知識轉換有很大的不同。

更深一層的是,讀完書能去實踐書中的道理,哪怕有那麼一兩點內容讓生活發生了改變,也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從這一刻開始,書本中的知識得到了轉化。

從知道到做到是一種巨大的進步,然而自己知道或做到是一回事,讓別人知道或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不信你可以試著將自己知道的東西向別人清晰地陳述,你會發現這並不容易。明明心裡想得挺明白,講的時候就開始語無倫次了,如果再讓你把知道的東西寫下來呢?

你可能會覺得根本無從下筆。

請注意,遇到這種困難才是深度學習真正的開始!因為,

4樓:

我認為是讀的不夠多,學海無涯,200本書只是很小一部分,不太可能使人變得不一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高一班主任大學期間讀了500多本書,我大學語文老師讀大學本科時讀了得有一兩千本書吧,聽語文老師的課就很舒服,聽其他有些老師的課就不比語文老師的課。

不過我這種菜鳥大一就讀了幾本書。

5樓:風空

我感覺樓上的回答大都停留在閱讀「術」的方面,沒有闡述「道」的意義,他們很好的闡述了書籍應該怎樣閱讀,如何從書籍中獲取知識。這種型別的閱讀方法對於閱讀那種通俗的成功學和知識常識類的書籍是有用的。他可以快速從那些書籍中獲取到知識並做好筆記或者記錄下來。

但是比如你看《人性的弱點》一書,你真的記錄下來就可以做到側耳傾聽嗎?真的可以做到任何場所不發脾氣且保持穩定嗎。一本《C語言入門經典》你真的按照思維導圖記錄下來就可以成為C語言大師嗎?

我個人把閱讀分為5類,第一類:人文類,例如莫言,余華,托爾斯泰的著作。你只需要閱讀就行了,比如余華的作品,作者在文字上下了極大的努力來提公升讀者的閱讀體驗。

這類作品只需要靜下心來跟著作者體驗,感悟就行了。我個人覺得不需要做額外的操作,隨著閱讀量的增加,你會從閱讀中體會到極大的愉悅。讀書的「道」在於用心感受,而非批判和記錄。

第二類,心理類:例如弗洛伊德,夢的解析,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這種著作在閱讀的時候首先要領悟作者試圖表達的意思,和你上語文課一樣,然後對比自身的經驗來感悟作者的觀點。

重點在於結合自身的經歷去領悟作者表達的意圖,如果某些片段領悟不到可以直接跳過,說明你沒有類似的心裡經歷,而不是拿個筆去畫思維導圖或者做筆記。看完就丟了也可以,跟著作者體驗完了,那本書對你而言已經沒有用了。如果你需要考試的,那就留著背誦下概念,畢竟應試教育。

讀書的「道」在於用心體會,而非記錄。

第三類,技術類《C++程式語言》,《流暢的python》等,這類書籍的閱讀方法和你學習數學的方法是一樣的,需要大量的實踐,後續如果有機會,我會開乙個程式設計類的live,詳細講述下如何成為名合格的工程師。對這個不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直接跳過。

第四類,宗教類禪修類例如《佛陀傳》,《觀呼吸》等。這類書籍具有非常強烈的修行色彩。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你如果不按照書籍中的操作修行一段時間,你根本看不懂。 即使語言非常簡單明瞭,對你而言就是《兒歌三百首》一樣簡單的語言,但是如果你修行一段時間,比如按照書籍的操作每天坐禪3個小時,再回頭看就是《大日如來咒》。這類書籍的閱讀的「道」,在於實踐和身體力行。

記錄背誦真的是一點意義沒有。

第5類,成功學相關,比如《如何閱讀一本書》,《人性的弱點》。這類書籍大家按照高讚的回答操作就可以了。我個人其實在大一的時候讀的比較多,後來就不怎麼讀這類書籍了。

乙個人的思維能力和情感力量在於內化而非外顯。例如開頭提到的《人性的弱點》要求你不發脾氣,但是你真的可以不發脾氣嗎?你的內在的情感力量和性格決定你的關鍵時刻的決策和行為,那種外顯的書籍只是招式,而非心法。

只有你內功修煉到一定境界的時候,那些招式對你而言才有點用。我個人覺得,如果你不是為了考試或者工作利益相關,完全沒必要看。

6樓:陸楓

現在的人基本都被各種膚淺和甚囂塵上的口號式,傳播式語言所淹沒,所迷惑。什麼讀書能改變容顏和氣質等等。

在此說一下本人的乙個本質發現,而這個發現其實幾百年前的王陽明也發現了(碰巧看到的),即:我們認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不是語言,不是文字,而是大量深入的、非單一的、廣泛的實際行動。考慮一千次都不如一次實際行動來的更為深刻,這好像是華為的乙個宣傳口號,竟然和王陽明的思想頗為重合。

書籍只是思想的文字化一維描述,即便乙個人能看懂書上的任何乙個文字,但若沒有親身實踐體驗,必不能了解那個寫書的人在親臨現場時的心理感受,變化和現場環境。因為沒有親臨現場的感受,缺乏面對實際狀況的思考,缺少應變,因此,也不能指導自身實踐。就像我在這些的時候有的人也不能理解,乙個人在沒有實際經驗的時候,可以按做實驗的精神實踐書中的指導,去偽存真為幾所用,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所以,我們的順序反了,實踐迴圈才是最有利的指導思想。因此,乙個人應該先有大量的實際問題的歷練,同時再去評價高明的人,再去讀正確的書,這樣才能去偽存真,導正方向。

7樓:傲笑紅塵

我一直覺得讀書不是乙個太功利化的事,外顯也是乙個由內而外的過程,如果真的要外顯,背幾個高大上的句子就可以了。看書在現如今已經變成一種難得的品質,堅持下去,各種型別的書都看看,準沒錯。

8樓:Jati是我呀

讀書只是資訊輸入;

你的觀點和產出才是關鍵。

資訊輸入有很多種方式,書只是其中的一種,聽別人說也是,自己看也是;

但是你的觀點和產出猜中唯一性的。

林書豪為什麼去黃蜂,籤兩年的合同?

其實,最終去了黃蜂,還是陰差陽錯。之前對林書豪追逐最猛烈的其實是小牛,但小牛苦於薪金空間不夠 因為當時還不知道小喬丹會反悔,也不知道今年的工資帽相較往年增長了不少,2014 2015是63M而今年是70M 當時的情況是小牛若想要得到林書豪,只能先簽後換,而最終和湖人談了半天,交易沒有成行。如果能去小...

我一年內讀了50本文學書,為什麼比不上那些成績好的學生?

羈鳥 如果你讀書只是為了讓自己更 優秀 那這些書真是白讀了。我妹平時喜歡看書,她乙個室友問她 你為什麼要看書啊?題主覺得為什麼呢?讓自己更優秀。我妹的反應不是這樣的,她被問住了,她不知道為什麼,她只是喜歡讀書而已。與刷劇健身打遊戲一樣,只是喜歡而已。什麼時候能不抱有為了讓自己更優秀這樣的目的去讀書再...

為什麼感覺這兩年韓劇沒以前的好看?

總覺得韓劇沒什麼情節可看的,推薦一部電影釜山行還是可以的,泰坦也不錯是美劇 為什麼我感覺近幾年的比較好看 請回答1988,機智的監獄生活,秘密森林,我的大叔,我親愛的朋友們 沒想到老年劇也這麼好看,好像只有南韓這部比較好看了,貼近生活,同樣是東亞文化看起來蠻感同身受的 我覺得王國挺不錯的,等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