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老子,孔子都是頂尖的學者,那是是不是不喜歡讀書或者不會讀書的人就悟不了道呢

時間 2021-05-14 12:05:16

1樓:阿塔曼布克魯

讀書你認為是修行。當然我認為也是修行。我認為性惡論,人生來就是愚昧無知的。

我們讀書就是為了獲取前人的經驗,減少犯錯。通過各種言行約束自己。同時還有乙個真正的目的就是讀書能讓我探知古人的智慧型的原因和依據是什麼。

我想我有生之年如果能從易經和其他古書籍中窺探天機。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就是很好奇袁天罡和李淳風是如何推出《推背圖》的。

原理依據是什麼。其中蘊藏了什麼原理。出發點怎麼設定。。

說遠了,這些都是我50 60歲退休時候要幹的事。憑藉我強大的領悟能力,希望可以感悟些皮毛。

現在還年輕,所以主要還是吸收專業性的知識。其實你給讀書乙個定向。當你沿著這個定向去追尋。你會發現比你漫無目的看乙個類目更有效果

2樓:趙冬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為德。

為什麼能為德?是因為有道!

德者,得也!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於無為。我是這樣解釋:學能隨時增加德,因為德的增加,道就相應減少。不斷的重複這個過程,道就近於無了。

讀書的得,是能利人利己的,這種德能稱為上善的德。

3樓:可樂

2.21修改加。

估計很多人都是跟提問者一樣,有許多的疑惑,所以我把回答放在原題上。

我把你的問題提煉出來,無外乎——

讀書可以幫助修行,那為什麼還有壞的讀書人?

因為無知而迷信,可以說是懂得少。那為什麼也有悟道懂得多的高材生會被騙?

你認為讀書就是讓人更善良,更暢通,那很多不讀書的人也很善良很有悟性,這又怎麼說?

我來乙個乙個回答。

回覆問題1.

我在原回答的問題中,就提到過乙個觀點。我認為讀書就是乙個助推器,它可以幫助人輔助修行。

但它也就是個助推器啊…本質還在人。書本(結合題意,這裡預設你指的是哲學一類的書吧)可以告訴你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並讓你去按照這些行事。

但你要是懂了這些道理,但也不去實行不去做,那書本能拿你有什麼辦法?別說乙個死物了,連聖人都無可奈何啊。

所以哪怕在現代社會也一樣,傳揚美德是軟的,大家能按照遵行自然是好的,不遵行也不能給你抓起來對吧。

回覆問題2.

其實這種事從古到今都有。

注《道德經》的王弼也是少年成名,絕對的天資啊,但為人處世也就那樣。

王陽明就說,要知行合一(雖然這個觀點後來被他自己廢了),夫子在罵朽木不可雕也的時候,也說以前看言就相信別人,現在要看行,就是他怎麼做。

你說的這種悟道,很明顯死讀書不結合實際,或者不遵守道理來實行。

像有一句話,說我聽了很多道理,但也過不好一生。

但這能怪道理嘛?

你要是真一日三省吾身,天天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兢兢業業的磨練自己,刻苦學習,那人怎麼可能不進步呢?

就像我們天天宣傳沒有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這句話讓你長輩說了無數遍,老師教了無數遍,社會宣傳了無數遍,可當你看一名美女衣衫不整的醉倒在你門前後,你還是沒管住褲襠,

兩隻強有力的臂膀肌肉一鼓,一下就給人家抗床上去了,

那你就不能怪人家給你仙人跳對吧(攤手)。

回覆問題3.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馮友蘭就在《中國哲學史》中提到過,說讀書,說看中國哲學的作用是什麼?

就是提高乙個人的境界而已。

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善人不踩著別人的腳步走,道德也很難透徹,

還是這樣,這樣的問題我慢慢寫,大家慢慢看。

如果有什麼問題,錯誤,請大家指正,這也是提高我自己的機會。

那麼開始。

古代的先賢們,曾經都談過這個問題,他們的看法也都是不一樣的。

比如夫子說,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夫子認為思考重要,學習讀書也重要,兩者應該同等對待。

而荀子卻更重讀書一點,他認為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往後推,宋代的學者程顥則講,

且省外事,但明乎善,惟進誠心,其文章雖不中,不遠矣。所守不約,氾濫無功。

這是程顥對呂大臨說的話,要他省去外在的文章和知識學習,只要增進自己內心的志誠之心就行。

這句話指出了學習的目的是什麼,那就是明理。

聖人觀察世間萬物,總結出一些規律和禮法,把其中的道理告訴你自己,你看了後不是為了增進學識。而是為了明理,為了成為聖人。

所以我們才要去學習,才要去讀書。

但經過剛才的說明,我們知道,學習的作用其實就是為了讓人們明理,完後進步從而完善自己。

對吧?就這麼簡單。

學習讀書是墊子,是助推器,是在我們不知道怎麼提高自己,或者沒辦法提高自己的時候,從而需要利用的工具。

也就是說,如果你自己能夠克制住自己,自己就能知道理,那你也可以不看書。

但這種情況似乎也沒怎麼出現過。

說讓你注重思考,少讀書的程顥本人,也是一名大儒,是飽讀詩書的主。

我看到有人在回答中,提到了慧能這個例子。

但慧能人家也不是完全不讀書啊…

《壇經》中講——

艱辛貧乏,於市賣柴。忽有一客買柴,遂領慧能至於官店。客將柴去,慧能得錢,卻向門前,忽見一客讀《金剛經》。慧能一聞,心明便悟。

說古時候啊,有人買柴,一人就領著這人去買柴,領完後,聽著客棧裡有人念誦《金剛經》,於是立刻頓悟。

人家六祖慧能,不也是要聽聽經書,才能最後頓悟對吧,不然可能還只是乙個賣柴的貧民。

當然了,題主說不喜歡讀書,或者不會讀書,是不是就沒辦法悟道,實際上也不一定…

因為悟道這個詞的含義是很廣的。

如果你指的悟道,是那種順乎自然的那種透徹,那這樣的人其實是很多的。

《孟子》中,提到的那個輪子哥,他對於輪子想的不透徹嘛?透徹的都過頭了,連帶著背後的道理都出來了。

還有庖丁解牛的庖丁,對於解牛這一塊,想的不也是很透徹嘛,目無全牛說的也是他啊。

乃至於出現於初中課本中的《賣油翁》,別人問他為什麼倒油那麼穩,他能講的道理很多啊,比如拿油的姿勢,倒油的方式,倒油前再晃一晃…但他說這些了嘛?

他只是千言萬語化為一句,

唯手熟爾。

這,不也是很透徹嘛。

但你要說像夫子那樣才算悟道,那不看看書,是很難的。

像是夫子他老人家教育兒子,怎麼教育?

也是讓他讀書啊,夫子說的很簡單,

不學詩,無以言。

你學學詩,看看書,否則說話就不能合乎禮儀。

最後呢,我總結總結。

要是覺得自己有天資,那不看書單純思考悟道也行,比如像王文成公一樣盯著竹子一頓猛看…(當然王文成公這事也沒乾成。)

但要是覺得自己還差點,算是中人之姿,那還是讀讀書,明明理的為好…以上。

4樓:徐先生

讀書是看著前人經驗修行。有些高度,如果不是讀書,我們終生也難望其項背。讀書能加快你的修行速度,當然加快的東西必然會顯得根基虛浮。甚至書也可能是錯的。

沒有會不會讀書,只是看你想得到什麼。讀書是和作者的談話,談話內容因人而異。一本好書能給你很多東西,能拿到多少、拿些什麼看你自己。

「讀《金瓶梅》而生憐憫心者,菩薩也;生畏懼心者,君子也;生歡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獸也。」

另:翩翩雅士不一定通透明理,市井盲流也不一定頑愚混沌。聽其言而觀其行,識人之本。

孔子 老子,孟子 他們的思想真的像老師講古文時那樣超前嗎?

卯金刀 我不知道你所謂的超前是什麼意思,事實上大多數思想家的思想都是經歷幾世才產生居大的影響,就如孔孟在他們同時代是一流的學者,也受人尊重,但是其影響力對於時局,對於整個社會的影響卻未見的有多大,事實上他們更多的是如同我們今天最一流的教授,都只是理論家,儘管中中國人的思想最重實踐,但是三不朽的人物是...

孔子與老子是同時代的名人,為什麼孔子的《論語》淺顯易懂,而老子的《道德經》卻晦澀艱深?

無為與有為的區別 乙個教化少數人,乙個教學大眾的 乙個是老頭乙個是年輕人 孔子早先以為人之初性本善的,人人平等是可以一起成長的,孔子後來老了也去研究易經了,最後學說被人各種利用早已經面目全非。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老子的 道德經 屬於形而上的學問,孔子的 論語 屬於形而下的學問,形而上的學問是...

孔子的「隨心所欲而不踰矩」和老子的「清淨無為」是相對的,這兩個古人吵過架嗎?

熊粉是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50而知天命,60而耳順,70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這是原文,先要搞清楚孔子為什麼要說這句話,孔子不可能是有事沒事就口嗨,當時書寫工具都有限,不可能把孔子的每一句話都記錄在冊,這肯定是有用的 孔子生命的最後幾年,他把心思全用在了編寫詩經和春秋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