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門尼德這段話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5-13 05:35:24

1樓:樸臧

巴門尼德的存在哲學是關於「存在」的學問,這個「存在」是很抽象的概念,很多人認為存在就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但其實不然。

把握巴門尼德的存在需要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來考慮(巴門尼德Parmenides,盛年前504-前501,愛利亞人),他在《論自然》一說中提出了真理之路與意見之路兩條道路,也就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但是巴門尼德本人並沒有給這個存在下定義,也就導致後世對這個存在的爭論不斷。

巴門尼德關於存在的特徵有以下幾點:

1.存在是唯一連續不可分的

2.存在不生不滅,時間上是永恆的

3.存在是不變不動的

4.存在像是乙個滾圓的球體(限制了空間,空間上有限)

5.存在是思想的物件(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概括一下就是:靜止、唯一

我們可以從他的學生芝諾對巴門尼德存在哲學的兩個辯護中來把握(芝諾用歸謬法,就是反證法)。

芝諾①論證存在唯一反對存在眾多②論證存在不動反對存在運動

眾多:可能性為二,無限多和有限多,無無限多下可分為有體積和無體積,站在巴門尼德的角度如果無限多有體積是不可能的(這個是有爭議的,但是以芝諾的立場來說,這的確是不可能的,他在這一點與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的無定形是荒謬的一致);如果無限多無體積,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無體積+無體積=沒有(和無限多矛盾)。那如果是有限多,下面也有兩個分支,連續的和間斷的,但是這兩個分支都會導致無限多,這恰恰與有限多矛盾。

運動:關於運動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芝諾的的論證有如下四個二分法、阿基里追龜、飛矢不動以及運動場。

所以通過芝諾為巴門尼德的辯護,可以推出如果存在是運動和眾多將導致荒謬的結論,反證了存在的特性,也就是靜止和唯一。

2樓:谷安吉

先弄明白巴門尼德的」存在「與」非存在「的含義。

巴門尼德將獨一無

二、不生不滅、不變不動的東西描述為存在(比如」神「」一「等抽象的東西)。

其他一切屬於運動和流變中的物體是非存在(比如水、火、樹)。

不要被第乙個「存在」的漢語意思迷惑,可以把「存在」當做「be」來看。

「存在物存在」,就是把「神「」一「這種抽象的東西當做真實的存在。

「存在物不存在,非存在必然存在」,就是否認「神「」一「這種抽象物的存在,而認為水、火這種運動與流變的物體是真實存在的。在他看來,人所見的大部分事物都是非存在,這一點與人們的常識相悖。

為什麼有第二條路?

因為人們用感官來認識世界,就把感官所感受到的東西當做真實的東西,比如水火是真實的。這就忽視了」神「」一「這種不變不動、獨一無二的東西。

為什麼說什麼也學不到?

巴門尼德認為,第一條路通往真理,稱為真理之路,第二條路則稱為意見之路。在他看來,存在物是抽象的思想或者說思想的抽象物,而活生生的現實世界則是虛假的,因此他認為第二條路什麼也學不到。

3樓:然然也

對一切都肯定其存在的態度包含著它的反面,反例的被肯定——否定一切都是存在的的被肯定會成為比「肯定一切存在「更有效力的規則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人所能做出的肯定一切都存在的態度並不是絕對精神的肯定一切存在的態度,人的思考動機(滿足自己的邏輯同一律)不是絕對精神的思考動機,給一切事物標上乙個他者的標籤,自我則恆常不變這種行為的反駁就在於此

「你們都是被我的意識所主宰的,我在你們身上賦予不同於庸俗的有意義的某種東西」,又有乙個聲音說「我才是主宰你的意識的,我知道你要對我賦予什麼樣的意義」。對於一些人本主義者來說這問答便是一種有神論,把人類從萬物無意義的孤獨中撈了出來

4樓:白峰

巴門尼德的存在是系動詞「是」,存在與存在者實際上構成了「是」與「是其所是」者,兩者有一種因果的關係。

但問題在於我們無法直接理解「是」——存在,因為借用柏拉圖的洞穴論,常人是處在洞穴之中,無法見到真實的存在者。這也就是說,「是」——存在這個範疇不適合於洞穴,它是乙個洞穴外的範疇。

因而,當人能夠來到洞穴外時,這些範疇才能被啟用。與「是」——存在,同樣的範疇還有希伯來文明的上帝、婆羅門教的「梵」、道家的「道「,它們都不是直接能夠理解的。

所以,不要指望直接理解「是」——存在,哲學有它特定的維度。如果想要理解它,只有通過藝術,通過藝術來到洞穴外。事實上藝術相應的詩學,就是存在論。

此外,傳統的形上學——柏拉圖主義路徑無法理解存在,就像海德格爾所指出的,形上學史就是存在的遺忘史。切記。

5樓:知音

存在是存在的

是不可能不存在的

這是確信的

存在是不存在的

因為存在是通向不存在的

這是確信的

不存在是存在的

這個不存在路徑

就是為了存在而存在的。

哈囉,我的老朋友,黑暗,又來和你交談了。

6樓:萊昂few

巴門尼德是典型的一元論,也是理性主義。但關於提問的「第二條路為什麼說什麼也學不到?「

是否有人肯定『第二條路什麼也學不到『?

如果肯定,那是為什麼?

那是否代表「二元論「&「非理性主義」都不應該存在?

那」二元論「和「非理性主義「的存在又證明了什麼?

是否可以證明「第二條路」也可以學到「真理」。

畢竟按照理性主義的邏輯「存在即合理」。

7樓:隨風潤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為名之體,名是道之用,

體用不二,體用本一,同歸於玄,玄之又玄。

名因道之至真而真,

名因道之至無而無。

8樓:

這個題較難,要寫一本書。。。然而寫書是不可能寫的,沒這個本事,只能翻翻書,大體說兩句吧。

1、巴門尼德的「存在」(用中文來說)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個首先就很難。現代語言比較貼近的是英文的being,但是用中文來說就很難精煉準確地翻譯。姑且還是譯作「存在」好了。

但是要說明下,這裡的存在,並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與主觀思維相對立的、客觀具體事物的「在」,它指的是世界全體的普遍、必然、統一的本質,是一種完善、不變、不滅、永恆、連續、不可分的整體,是世界至真、至有、至在的本源。

2、那「非存在」是什麼?「非存在」就是變化的、生滅的現象世界,就是我們憑藉感知與日常經驗所認識的那個世界。

3、所以,第一條路就是通過「存在」本身去理解「存在」,這當然是可以通向真理的;而第二條路則是通過「非存在」去理解「存在」,也就是說,僅靠我們的感知、經驗、日常的常識去理解「存在」,那麼得到的將不可能是關於世界「普遍、必然、統一的本質」的那個「存在」,所以他說「什麼也學不到」。

比方他認為,人們習慣用明暗、濃淡、火土等對立看做是事物生滅、世界秩序的主要原理,那麼這種看法是很表面、膚淺的。不過,他認為這種看法依然值得了解,作為自然哲學家,自己也有一套宇宙論設想。不過大體上也是一樣地「表面膚淺」。

4、從「存在-非存在」的對立,能夠發現巴門尼德提出了一種二元論/二重化/二分法的觀點,後來柏拉圖進一步發揮,得到了「現象世界-理念世界」二分法,強行對應起來,現象世界就是「非存在」,理念世界就是「存在」了。大體可以這麼說。

9樓:

巴門尼德認為「唯有存在,而無不存在」。這樣的態度是真理的態度,認無存在,則是意見之路。這個觀點,體現了巴門尼德以下的幾個思想。

第一,在這個肯定中,他肯定的是「有」,且是一種絕對的肯定,因為他排除了「無」,所以對他來說,這種「存在」是一種「完全的存在」,而這種存在作為一種完全的存在,是「神」。

而這樣對「神」的肯定,也是當時他們宗教信仰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他們認「神」存在,神存在是萬物存在的根據。

所以,這個時候,這個神就是乙個獨一者,是乙個普遍性的神物。

而這個普遍性的神物就是「真理本身」。

第二,在這樣的肯定中,這個「有」是一種肯定的思想。

也就是說,對他們來說,這種有是一種信仰,是建立在對「神」存在的一種信仰之上的。

所以,這種肯定的態度,就是一種抽象的態度,一種認信的態度,而這種認信構成真正的宗教,構成宗教真理的本質。

所以,這種認信本身,就是一種對真理的態度。

所以,黑格爾評價說,真正的哲學自巴門尼德開始。

因為在黑格爾看來,哲學和宗教都是以真理為物件,而這種真理的根基是這種「自覺」的「認信」。

一種對「有」、「存在」、「神」「理性」「上帝」等等真理的認信之上的。

唯有認信,才會去尋找。

第三,正是在這種肯定裡。體現的是西方哲學的精神「無中不能生有」——唯有有,而無不存在。這個理由,上面的第二條已經解釋了。

而這個堅持無不能生有,就是西方哲學區別於東方哲學的地方所在。

10樓:趙俊豪

搜柏拉圖《巴門尼德篇》,讀一下原文不就好了。

乙個是thèse positive(l』être est,在者在),乙個是thèse négative (l』être n』est pas,在者不在)。巴門尼德在辯論中分別分析了命題的正反兩方,最後肯定了正命題的價值。

換成海德格爾的話說就是為何在者在而無反倒不在。這不應該作為乙個結論來接受,而更應注重發問和論證的過程。

11樓:

題主的哲學敏感性很好,直擊了乙個穿越千年的問題。

1.存在與變化

這段話是針對赫拉克利特著名論斷:我們存在又不存在,我們處於永恆的流變當中。(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巴門尼德則認為,存在是永恆的、唯一的、靜止的,不可能無中生有;」不存在「就是不存在,你既不能認識它也不能說出來。

人的理性可以把握存在,對於非存在是無法把握的,那裡也沒有任何知識。相對應的就是」真理「和」意見「,前者是理性的、是唯一真實存在的,後者是感性的、感官知覺的、需要克服和檢驗的物件。

2.存在的本體論

古希臘哲學在根本上追尋的是本體論,如同泰勒斯之於水、赫拉克利特之於火、德謨克利特之於原子等都是追問:」世界的本原是什麼?「以一現多,是通過logos把握世界的要點。

比起現實中各種形象物,也有類似阿那克西曼德的」無定「。其實巴門尼德的「存在」也是對於這一主題的回應,存在相較於「流變、變化」才是這個世界的本原,也是人類思想和理性要去把握的物件。因此亞里斯多德在綜合古希臘前人成果時,將「存在」理解為「實體」,作為物質的前驅概念。

之後的兩千多年中,「存在」長期保持著「客觀實在」的本體論內涵(存在物)。

3.存在的存在論

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其實和乙個日常煩思有關:「如果我不存在了,世界還存在嗎?(二階問題:

這個世界還有意義嗎?)」幾乎所有人在其一生中不止一次問自己這個問題。這裡涉及到了「存在」的真正實質。

哲學史中,本體論的獨斷論逐漸被認識論的理性認知和語言學的科學正規化逐步取代,形成了關於「客觀實在」更精確和規範的認識。但是即便如此,關於存在的追問並沒有停止。二戰前後,海德格爾重新錨定「存在」問題,提出了存在與存在物的區別。

前人一直把「存在」湮沒在「存在物」的思考當中,包括亞里斯多德、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等。事實上,從存在物(實體、物質、客觀實在等)得不出「存在」的真意,存在物的」存在「是以」存在者「為基礎的。也就是本段開頭的問題,存在論就是要追問「存在何以存在?

」4.存在與時間

通過海德格爾的經典巨著《存在與時間》,我們可以進一步對巴門尼德的論斷進行透視。雖然巴門尼德否認「非存在、變化」的存在,但是通過「存在者」(此在)去把握的「存在」(存在物),必定深深烙下了「存在者」的印記。「存在」(包括存在者和存在物)即便是永恆靜止的,它也必然需要存在者(此在)通過對「非存在」的去偽存真才能夠實現對於logos的把握,這個在時間中展開去把握世界的過程就是「存在」(此在/與他人共在)的真正內涵。

也就是說,我們誠然可以把流變的多理解為不變的一,那麼這個時間性過程才是「存在」本身,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獲得」存在(此在/與他人共在)。

5.存在的人道主義

海德格爾一直認定自己是「官方現象學」,通過其晦澀的論述可以看到這種努力,但其「人類學傾向」(胡塞爾的批評我認為沒問題)使得「存在論」不可避免地滑向了「人道主義」,這是由薩特完成的。畢竟「追問存在」這一訴求在這個星球上除了人類還有哪個物種可以辦到並表述出來?於是,人的」存在先於本質「(薩特語)使得一切時間性自由展開得以可能,也才能夠使」人的存在即是他的本質「(海德格爾語)得以實現。

人道主義」自由「成為了存在的重要主題。

6.存在的反思

」存在「哲學的存在體現了人類不斷審視自然、他人、自我以及三者邊界的努力,其中既有對外在物件的本質探索,也有對內在意識的深刻洞察。毫無疑問的是,不管將來人類科技多麼發達,我們仍然擺脫不了對於存在的不懈追問,而正是這一追問造成了」共在「世界的顯現,然後這一顯現也強烈地證明著」存在者「和」存在物「的永恆存在。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會出現新的問題,比如AI是存在嗎?

異星人是存在嗎?基因編輯後的智慧型海豚是存在嗎?追根溯源,我們離不開巴門尼德關於存在的早期思考。

以上。2020/7/22

康德的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呀?

書法園 針對這兩個問題,我談談自己的理解。第乙個問題是,康德的那一頁講了些什麼東西?康德這裡的概念跟普通的概念有時候總會有差別,從不同的角度上理解會有不同的結果,如果不能把握它是從哪個角度來理解的,那麼理解上怎麼都不會通。1 這些先天原則規定了自然界的秩序,或者說,先天規定了理智。我們用分解的方法。...

女朋友這段話,想表達什麼意思?

旅行中的卡夫卡 不得不說,你女朋友的文筆還真不錯 離開,失去一次。不離開,每天分每秒都在失去 有虐點了。不過文字不一定就能代表現實,不如說現在脫離實際的文字要更多。所以只是看這封信可能不能真正了解什麼。大體上來說,感情問題都是溝通問題。溝通方式 努力程度 換位思考 但其實人本來就做不到完全互相了解嘛...

請問但丁在《神曲》中這段話是什麼意思?

在阿奎納斯神學裡,信仰和理性都是認清真相的必要條件,缺一不可。這段話就是維吉爾在批評那些認為只需要靠理性就可以認清真相的人,同時包含了對包括自己在內的 非信徒中的美德者 不能進入天堂的懊悔。 會飛的啦啦啦 微弱的理性,可以說是人類目前已經達到的知識境界,比如物理化學這些理性方面,客觀的,不因人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