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經之各家注疏相比如何?

時間 2021-05-12 20:29:28

1樓:大元

可看梁啟超《近三百年學術史》第十三章「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張舜徽的《文獻學論著輯要》裡收錄了「十三經注疏優劣考」

2樓:我愛睿

十三經注疏沒全部讀完,詩經,孝經一直提不起興趣,公羊、左傳感覺太瑣碎很費時間,轂粱讀完了,可惜當歷史書讀了,沒師傳靠自己所以很難讀到精髓,到讀前三史才明白這三經在漢學中地位,尚書很好,讀完再讀諸子很多字可以輔助理解,當時讀潘雨廷先生作序這本易經注疏,讀到一半就放了,其實是沒讀懂的。後來讀完前四史及諸子,再拿來讀第二遍,才發現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最大的優點是所引各家注疏多,可以結合在史書中看到的諸家異同來感受體會,比較有代入感,也才感嘆前儒將自己對儒學的認識注入的對易經的理解,也難怪繫辭講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

3樓:一片冬瓜茶

這個其實沒太多要說的。

雖然注疏很多,但是實際上入門的也是最重要的注疏就那麼幾本,所有有志經學的都要讀那幾本,研究其他注疏的人如果沒讀過那幾本也是會給人不專業的感覺。

這些注疏按歷史順序排的就是:

1、漢唐十三經注疏。這也就是最常說的十三經注疏,網上賣的中華書局影印阮刻本五本、上海古籍的上下本、最近傳古樓重刻的阮刻本,都是這些。這套的基礎是孔穎達的五經正義,補上了其他的經典注疏。

應該算是最重要的十三經的注疏了。

2、宋元人註四書五經。推薦的是中國書店有一套藍皮的精裝本四書五經,四書就是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易、詩是朱子注,書是蔡沈,禮是陳澔雲莊禮記,春秋是三傳。

3、清人注疏十三經。中華書局的系列,清代樸學的集大成。這不是每部經只挑乙個注疏本,而是若干有價值的都會收入,所以同一經會出現多個不同注本。

至於具體評價,給你出乙個大招。

讀一下四庫全書總目。歷代經學的總體發展規模、十三經的各自發展規模、每一部具體的注疏作者是誰主旨為何優點為何謬誤有什麼,都列的十分清楚。

基本上可以說,對於古籍而言,不知道要讀什麼書,翻一翻四庫全書總目,看一看提要內容,就能大體判斷、心裡有數了。

四庫全書總目推薦中華書局本,河北人民出版社(好像是這個名字,反正是河北的)的錯誤太多。

4樓:神棍

這個好的注疏,好的這倆字究竟是什麼標準是很難說的。研究這些經典講的具體內容是一種判斷標準,研究這些經典講的多麼深奧的道理又是另一種判斷標準。而這兩種標準往往是很難相容的。

比如說孟子那句大名鼎鼎的盡信書不如無書講的不就是尚書裡面記載的武王伐紂的情節違背了我的仁政理論,所以我只看其中一小部分。其他的都遮蔽掉

方今論及國學,何以不宗十三經?

林中貓 今天的國學對應的是西洋學,類似於國畫 水墨畫 對應的是西洋畫 油畫,水粉畫等 自然是經史子集四大部。你說的國學,是一國意識形態之學,目前來看接近你說的國學應該是太宗理論這本書,太祖選可能都差點意思。典型的古今詞義不同而已。你寫的一大堆文言,寫的還比較一般,怎麼說呢?多少不踏實。道不遠人,有一...

十三經為什麼沒有春秋經只有春秋三傳?

春秋經當然是有的,只是後世一般不單行。漢代之初,本來經傳都是單獨成書,自從左氏傳附經之後,經傳合一成了主流,大概是因為春秋經單行較為難解,不如合於左氏傳內容豐富。具體說來,春秋經本文三傳所傳還在文字上略有差異,有的意思差別還很大。1 有 春秋經 若說 五經 或 六經 則包括春秋經。2 真正來講,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