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 非常道 老子第一句話豈不是把整本道德經都給否定了?

時間 2021-05-11 00:33:04

1樓:常理

道:指規律包括天道:大的自然規律人倫:人性基本規律地脈: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因遵循的規律。

道可道:規律是可以被認知的。

非常道:但被認知的規律不是一層不變的,是會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2樓:

道,可道,非常道。道之可說的那一部分,不是所謂的長恆不變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有人說你對,就有人說你不對。只要有人說,這樣可以;就有人說,這樣不可以。這是常態,這個就叫做常道。常態,永遠有正反兩面。

道可道,非常道。語言文字有一定的侷限性,目前所有的語言都永遠不可能把真相都說清楚。每個人只能就自己所看到的、所體會到的說出來。所以不要認為誰的學說就是整全的道理。

沒有否定,只是讓你不要太迷信祂!

3樓:奇人日月

如果把道德經看成是悟道者感言,那麼單從文字去理解是很難明白全部意思的。

語言是匱乏的,我勉強用文字拆解表述。

道,可道,非常道。兩個關鍵字「可」與「常」,在帛書道德經裡「常」被寫為「恆」。

「可」意為「可以」,可以理解,可以描述,可以遵循。

「常」意為「永恆」、「真一」,「本來面目」。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陽動而生陰,陰陽合為太極,太極是萬物生存發展的根基。

凡人世界觀建立在從「萬物」之上,不知如何由三歸於道的原理,所以對道的理解一定是片面的,道是無形無相的,是形上學的,可以理解與遵循的是道的表象,而不是恆久的道的本來面目。

4樓:張時民

絕對真理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人類有可能將會觸及絕對真理,也可能在滅絕之前都觸及不到。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追求相對真理的腳步。

5樓:草根劉

對此題有個不請之請,我們可否轉換從另乙個角度去變個思路,這看來為本不能允許的違規而偷換題目,同時考究到古本的傳承的歷史過節誤失;道德經的漢後傳本,其與同期得出土帛書有所差異;今以帛書版其首句為,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再後有,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這裡的恆字與題目中的常字大有貓迷,常字其為替代漢恆帝名諱而修改誤傳的可能性較大。

那以帛書原句大致可意為,對道的存在,我們可以肯定它,也可以否定它,但無論肯否,其仍永恆存在而不因我們意識意志為轉移;而下半句的名字,其指代為道的存在和運動表現形式。其句法跟前半句一致,亦即無論我們認識不認識,以及肯否其均在哪以固有的形式運動存在。再接後有句大意為,還沒居有運動形式的時候,那為天地剛創生之時,再而後產生居有運動形式的時候,為天地之成大氣候的時候。

於此,轉換一下明題字別也許就會相應消解一些字裡行間的自相矛盾吧。

6樓:sun qi

(一種理解)

帛書版: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為避諱,恆改為常。)

第乙個「道」,名詞,即道。即後文說的先天地生的那個狀態(此詞不一定準確,因為語言難以準確表示),勉強稱作「道」的那個狀態。

第二個道,動詞,即表達、說出來、描述。

第三個道,名詞,道理、經驗的總結。

「道啊,要說起來,她的基本特點就是在不停地變化。」(與「易」含義近似)

【她的這個名字,也不同於我們平時對物件起的名字】後文即對「道」進行展開敘述。但是分「天道」段落與「人道」段落。

7樓:長風

因為顯然老子不可能自相矛盾,所以這個讓你覺得能把整本書都否定的「第一句話」的理解,顯然是錯的。

話說整本《道德經》,裡面用了多少個「道」字?有幾個是「言說」的意思?老子的時代,有用「道」來表達「言說」意思的習慣麼?

人家老子在一句話當中用的是乙個「道」字,你怎麼就得給人解出倆意思來?人家老子要表達不同的意思,人家老子自己不會另外找字啊,人家老子用得著你給找補?

這一句話的仨「道」字,都是同樣的語義,跟整本書中的其它「道」字都是乙個語義。能理解並落實這一點的,就能理解這句話了。

道,可道,非常道。

有個同樣的邏輯的表述:這瓶水還能夠提純,所以不夠純。

8樓:無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口語)。

可,非對應後面的有,無。常是可非或者有無之間的相互關係,類似金木水火土的五行關係。周易主旨為三,為多。

陰陽2元論出現再春秋晚期,老子會認為2元論是當時的主流理論?漢時演化為五。郭沫若就是乙個神棍,整個國學被他糟蹋了。

看看近代的國學大師馬一浮,梁簌溟等等懂國學真諦的,哪乙個會像他那樣溜鬚拍馬?

9樓:

有的人在讀《道德經》的時候,很容易陷入誤區之中,總在糾結表面字的意思,卻拋開了文字背後承載的意義,這也背離了「道可道,非常道」的智慧型內涵。

所有文字能夠承載的道,都不是永恆的道,文字只是通往到的路途,而不是目的本身,真正的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更需要用心去感悟。

《道德經》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一句話之後,又說了這樣一種狀態: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思就是說天地萬物未形成的樣子,是天地的元始,萬物本原的命名,是孕育萬物之源。

我們首先要理解,「道」是一種在天地未形成之前就存在於浩瀚宇宙之中的狀態,當天地形成之後,「道」又延伸在萬事萬物之中,仍然發揮著自身的作用。

事物的形成、生長和存在都離不開道的力量,這樣一種龐大而又窮極天地萬物的力量,是不受約束不受限制的。

但是文字只是承載的一種形式,不管是文字還是語言,都只是片面的承載狀態,不能完全客觀的表述道的本質和內涵。

乙個人想要體悟道的智慧型,並且秉持道的德行,最好的狀態就是用心去感悟,而非執著於表象的文字。

很多人就拿木匠輪扁做車輪的故事,來比喻乙個人拋開文字形式,對於追求道的最好狀態。

有一天,齊恆公在讀古人的書籍,車輪的木匠輪扁,看到齊恆公在讀古文,就對齊恆公說:「我做車輪做的非常好,有的快有的慢,但是無論怎麼樣,都是既省力又舒服,我兒子學我做車輪,但是他做出來的和我做出來的相比差了很多,這其中的區別,就是因為我做車輪有幾十年的經驗,我可以把技術傳授給兒子,但是做車輪的手感以及心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有一天如果我死了,我的兒子可以繼承我的技術,但是卻繼承不了我內心對於做車輪的感受,有些東西是說不明白的,必須要用心體會,所以您在讀書的時候,讀的是文字的表象,而非智慧型的本質。」

所以我們在追求道的智慧型時,一定要注意:文字只是一種承載形式,萬不可拘束於表象,而忽略了智慧型的本身。

如果把文字比作一葉扁舟,那麼「道」就在對岸,我們需要乘坐「文字」這一葉扁舟,才能見到對岸的「道」,但是切記,「扁舟」永遠不是道的智慧型本身。

10樓:貞貞

這是理解錯誤!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名詞,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的規律。規律的特點是客觀的,沒有實體的,在變化過程中可以顯現出來象。

可道:道是動詞,可道是可以遵循的。客觀規律制約事物發展變化,如春夏秋冬四季的春花秋華夏雨冬雪的現象就是受四季變化規律制約。

非常道:非肉眼可見的實體,即不是我們每天踏在腳下的路。

《道德經》整本書就是聖賢在教我們認識規律發現規律掌握規律運用規律,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全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你認為是否定是你認識錯誤造成的!

11樓:Fanger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

「道可道非常道」,這裡的「道」指的是形而上的、作為世界本源和創造萬物動力的「道」。它是神秘的、無可言說的,畢竟這東西無形無聲,人類無法觀察到它,也就無法認識它。所以能夠講的出來的「道」,只不過是膚淺的知識而已。

因此第一句話並沒有否定整本書,因為這本書論述的重點並不是這個無法被人類認識的「道」。

12樓:淨意道人

對悟的人,道是不可以說的,否則就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但對沒悟的人,道就是要說的才能有乙個相似的理解,從而開闢乙個入道的門。

境界不一樣

13樓:白梅大蝦

先理解: 名可名,非恆名。 有助於理解前句。

「北京」 「南京」「長安」…等等這些地名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歷史上乙個地方名字換來換去,但那個地方還是那個地方,名無對無錯,可有可無。「地球」尚不能恆久,何況「名」

14樓:道門棄徒

這個我覺得還是海德格爾解釋的最好,人生存在真理之中,對真理的揭示是人存在的一部分。揭示是乙個始終伴隨人存在的過程,揭示就是道可道也,被揭示的東西總還有未曾顯露的一面,所以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也是乙個意思,只不過乙個是無形的道,乙個是有型的物。

看了幾個回答,邏輯、邏輯的沒完沒了,手裡握個小二就想包打天下。邏輯不就是「名」嗎,邏輯學最早翻譯過來不就叫名學嗎?用名解釋道,老子棺材板還能按住不?

15樓:世人愛肉我愛菜

初讀《道德經》亦有這樣的困惑,如是「道可道,非常道」,那麼道德五千言,豈不是畫蛇添足。直到讀了《史記》中《老子韓非列傳》,再聯絡《道德經》原文,方覺其中珠聯璧合,渾然天成。《史記》是怎麼說的呢?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週久之,見週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

「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史記》

老子出關,至函谷關,遇到尹喜,尹喜請老子留點東西,於是乎老子著《道德經》,寫完就出關,不知道去哪了。寥寥數筆,交代了《道德經》的寫作背景,整個這個過程跟《道德經》的主體思想高度一致。

我們還原一下當時的場景,老子在周呆久了,欲出關,偶遇關令尹喜,笑眯眯的說:大聖人,久聞大名,既然要出關,留點東西給後人吧。於是乎老子才寫了點東西。

故而開篇點名宗義,「道可道,非常道」一句,畫龍點睛。就像領導說:你上去發個言吧。

你一琢磨,說吧,好像也沒什麼好說的,不說吧,得罪領導是個麻煩事。所以以老子的智慧型,也很簡單,在《道德經》開篇就提醒大家:以下我說的話(道可道),都是扯淡(非常道)。

這六個字一錘定音,奠定了整部《道德經》的基調。大道的確沒什麼可說的,我們能夠看到的《道德經》就是東拉一句,西扯一句,今天說說水(上善若水),明天談談做飯(治大國,若烹小鮮)。這一拉一扯間,使我們雖然無緣得見智者,卻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平淡文字下孕育的神奇,可謂是字字珠璣。

《道德經》是後發制人的智慧型,「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在於寫,也不在於不寫,到了這個時間點,需要我去寫,那就寫一寫。《太清寶誥》曰:隨方設教歷劫度人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

不迎不隨,非常平和的一種心態,以我道眼所見,世間萬物,用文字記錄下來,僅此而已。

諸子百家,各有千秋。我們的先賢身處那個混亂的時代,以自己對人類社會的感悟來構建出自己的理想中的一副藍圖。周遊列國,為君王獻計獻策。

唯獨老子的《道德經》有所不同,老子著書的經歷就直接說明了這一點。《道德經》既不是一部入世之書,也不是一部出世之書,而是一部自然之書。道本虛空,正是以其虛空而能生萬有,它的核心在於自然,無論這個社會是以儒治國還是以法治國,都是按照它本然的樣子去走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

老子為什麼不推演成敗,明是非得失,以示後人呢?因為所有的經驗都是滯後的,「道可道,非常道」講的正是這個問題,我們能總結出來的經驗和規律,都是非常道,「經驗主義害死人」,這個世界沒有規律可循。同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成功裡隱藏著失敗,失敗裡隱藏著成功,如環無端。

《道德經》是老子出關的一把鑰匙,「道可道,非常道」則是解讀《道德經》的一把鑰匙。

老子什麼都說了,老子什麼都沒說。

我們對《道德經》的解讀就像演繹老子出關一般。

老子出關

老子騎牛出關

老子騎青牛出關

老子倒騎青牛出關

老子倒騎青牛乘紫氣出關

老子倒騎青牛乘紫氣出關化胡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是什麼意思呢?

博安 道可道,這裡用的是道,而不是語或說或曰等等,說明在那時,道 這個字還沒有 說 或 講 的意思,只有道路,並引申為通達的意思。所以老子說不知其名,強曰為 道 這句話的意思是,這個所謂的道,是可以通達的,但又不是日常我們用腳走的那種普通的道路。 雙截龍88 能流傳的知識都不是恆久的知識,真正的知識...

初夜後第一句話是什麼?

我覺得我的鋪墊可能比較長了 認識七年左右第六年左右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在一起三個月的時候出去玩 然後來了例假 後來又打算出去玩 然後又來了例假 個人覺得一直沒成功例假一直比較有趣 直到七個月之後有一次他喝醉了我去找他 鋪墊結束進入正題 他抱著我說 你是我的了 好嗨喲 那會兒我跟女朋友認識兩年多,確定關係...

有沒有一句話讓你非常心痛!?

他說 我求求你放過我吧 哈哈哈哈多麼可笑 你要記住一開始是你 怎麼撩我我都不為所動 你說我油鹽不進 然後現在時間長了玩夠了厭煩了 你說求我放過你 我真的真的看透你了 如你所願 我真的放下了 一杯敬明天 一杯敬過往 從此再無瓜葛 第二海島 第二次分手,4個月過去了。我已經能夠整理好自己的情緒,平靜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