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論語你收穫了什麼?

時間 2021-05-05 19:20:34

1樓:雁返

有人論語收穫了知識,有人讀論語收穫了智慧型,有人在論語中得到了仁義。

我讀得不深,理解不深,所以收穫不多。

讀論語,我學到了在家裡如何對待父母兄長,也學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怎麼判斷是非,也學到了我們的人生應該怎麼過。

這篇文章是我讀論語的一些感想。

2樓:

說到《論語》,就讓我想起了《論語》中的子罕篇,裡面記錄了這麼一段對話: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而說到「多乎哉」,就讓我想起了《孔乙己》裡面的:

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

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

不多也。」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裡走散了。

既然兩樣都想起,那就兩樣一起講,說說這裡面,有什麼:

用字

孔子說,太宰知我乎!翻譯過來就是,太宰清楚我啊!

那麼從太宰的哪個字說明了孔子所說的「」呢?那就是「」字。孔子十分注重用字,因此也會從懂得用字的人身上,去解釋、回應對方所用心之字。

從這裡就可以看到了孔子的說話技巧,在用字方面,十分講究。

其實在生活中有時候會發現,文化程度足夠高的人,他說話的方式其實是很不一樣的,厲害的會到達專注用字層面,但他又不是隨時隨地都這樣用,因為他清楚,如果對方聽不懂,那麼用心玩字也不過是徒勞,所以一般都是在一些比較值得動腦筋的場合使用這些技巧。

品味

孔子在這一段話裡面講到了「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翻譯過來就是「我小時候貧賤,所以才能學會很多的鄙賤的技藝。如果乙個人天生就是君子,那他會學這麼多東西嗎?不會的」

這裡就講到了「品味」的問題。,君子不齒,所以孔子隨便一想就知道君子肯定會拋棄這些技藝。這就像周星馳的電影《濟公》裡面的那個乞丐一樣,永遠最想吃的,就是雞屁股,他的品味就這樣,而濟公(周星馳扮演)自然就看不起他,覺得他沒用,爛泥扶不上牆。

所謂的「品味」,高低真的如此重要嗎?其實是很重要的,但你若一蹴而就,你就會發現品味略顯空洞,如同紙上談兵,如同葉公好龍,基礎從來都沒有體驗過,也沒有修整過,就直接站在半空中進行後續的事情。所以這樣追尋「品味」的人,一旦涉及比較基礎的東西,他就很容易啞口無言。

所以,孔子看出了君子的「挑食」,認為這不見得是一件多好的事。有很多東西,看似鄙賤,但對它們進行足夠多的處理之後,就會發現它們能夠擁有新的變化,同時也脫離了原來的鄙賤,從而有了更好的存在方式;而君子卻只看其表面,並且也僅僅依其表面而做出放棄的決定。這樣一種「君子品味」,是否真的值得讚揚呢?

教育

教育從來都是乙個非常複雜的事情,它總是牽涉到各種各樣的條件,包括心理年齡、教材、生活條件、家庭關係、社會穩定等等。那麼「吾少也賤」的「」就說明了心理年齡的,還沒形成面向社會的價值觀,也就不會為世所用,而是遵從內心。

孔子這樣的狀況,是不是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呢?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有一些孩子會被強迫學習某些他們不願意學習的資訊,有的是被強迫在很小的時候就學習大量的國學內容,並且老師對他們的要求基本都是「不求甚解」,也就是「你們長大就會明白的了」。這是什麼狀況呢?

這其實就是家長在教育品味上所主導出的局面,他們依靠教育品味來選擇教育,並且強迫實行某些教育。而回到這一段的問題,孔子少時的這些所學,是不是教育的一部分?其實那些都是教育的一部分,是屬於自我教育

家長如果能夠做到引導孩子進行大量的自我教育,那麼這樣的學習經歷,會對孩子後面的很多學習過程產生積極作用,孩子可以經常性地通過回想自己曾經的成功經歷,來獲得充足的方法和信心,並用之去克服他眼下遇到的困難,甚至還可以做出學習規劃,指導未來。

所以可以看出,「你們長大就會明白的了」所對應的國學內容,到底提供了什麼給「長大的他們」?其實提供的東西是很少的,因為很顯然地,這些孩子讀到的,並不是他們自己的經歷,而是別人的經歷,乙個處在在行具象思維的年齡的孩子,怎麼就那麼輕而易舉地能從文字上獲得有用的方法?這些其實都是比較適合心理年齡比較大的人做的,而不是小孩所專長的。

所以這些家長,以為自己能懂,並且也非常有用,就覺得自己的小孩一旦讀懂,肯定就獲得大量的好處,但實際上,你怎麼確保這個「一旦讀懂」?實際上是非常高難度的。而孔子自己少時自己所追尋的技藝,都是他自己審核的,基本都是他能夠掌握或有信心在不遠將來進行掌握的,這樣的學習,這樣的教育,才更適合於心理年齡還未足夠成熟的孩子。

治學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孔子也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裡體現的就是治學態度。

而孔乙己卻又是如何?是: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

多乎哉?不多也。」在上面的那裡可以看到,孔子是說了「多乎哉?

不多也」這些字眼的,但不是孔乙己所說的那個意思,孔子的意思是,君子會學這麼多嗎?不會的。但孔乙己那裡的意思卻是,你們以為還有很多嗎?

已經不多了。很明顯地孔乙己其實自己都沒讀懂孔子說過的話,但又偏偏喜歡使用這些話,一旦覺得是那個意思,就認定了,然後以後就這麼用了,這就源自於沒有治學精神,但又喜歡顯出自己博學多聞。

學生時候,在身邊,時不時會見到有的人喜歡把課外書上一些自己都不懂的內容強記下來,然後拼命在生活中尋找機會把這些話秀出來,這難道不就是孔乙己喜歡做的事嗎?這是博學嗎?這是有文化嗎?

其實這就是沒話找話,投機取巧,屬於一種自我推銷,想要謀取某種地位或榮譽。

治學,就是要真的學,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起碼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如此,學習從來都是辛苦的,哪有那麼多簡單和快樂。所以學習的道路,跟山上的山路,是很不一樣的。山路開闢之後,相當於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但學習之路,卻基本只能自己乙個人走完,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不會有別人送我知識這麼一說。

看《論語》收穫了什麼,這個還是太大了,怕是一年都講不完,但我也不會說強行去延伸裡面的內容,我是有多少就說多少,沒有就不必強行地說,雖然上面是寫得很多,但其實都是有感而發的,不是為了湊字數。我一直都很讚賞「辭達而已矣」,也是我一直的追求,所以我很少舉例子,就是怕說得太多,有如湊字數。

3樓:A·M

很多人總結了一輩子的道理,一半是聖人說過的,一半是錯的。讀聖人的書,讀進去了比別人少幾輩子彎路,讀不進去,作文也有句子可以引用。

4樓:少即得

從修身養性,知行合一角度來讀的話,時間不長,目前感受是孔子看待問題的直覺和情境性,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侷限,既合乎大道又結合實際給予回答。話語流露出一種知道的長者之風。

5樓:

收穫不大。

早年讀論語,覺得很厲害。再過幾年,發現各種註解真是一塌糊塗,迄今為止沒有公認的註解。

論語,誰都解釋不清,好像怎麼都有道理,但似乎又都不可靠。

現在蠻懷疑論語的。

6樓:平象法師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是我看論語最大的收穫!也就是古語講的君子無德怨自修,小人有過怨他人的最大區別之處。

佛教講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其心。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覺的根本教義。

7樓:Min Liu

我收穫了好多寶貴的做人道理。現代的中中國人在許多種混雜的意識形態裡,浮躁、迷茫。靜下心來看看《論語》,可以慢慢落地找到自己的根,並且看到自己一直在尋覓的答案。

8樓:晨曦

某領導在一次講話囑咐我們做事三思而後行:

一思情況是否摸透 ?

二思方法是否窮盡 ?

三思方法是否最優?

我和小夥伴們聽了茅塞頓開,受益匪淺哈。

9樓:

在說話的時候加上一句,能為自己的話披上一層神聖的外衣。對於我這種樂於站在道德/道義/理論的制高點去指責別人的人,太能增強氣勢了。

讀完王超的《論語》,你有哪些收穫?

吉超讀書 向孔子學習 對孔子來說,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我有過這種體驗,讀書讀到精彩之處,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但是我沒有複習,因為我沒有意識到複習的重要性,我現在的學習也是走馬觀花,要說每次快速讀完一本書,有什麼實際性的收穫嗎?這個還真不好說。以前我是讀完一本書,然後根據短期記憶寫回答。這樣的弊...

大學之後你收穫了什麼?

1.選乙個好大學多麼重要,各方面,包括生存條件,出國或者考研的平台2.友情,不是所有人都能當朋友,做了朋友的一定珍惜 3.人,有些人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每天88888888,說你這說你那,開個玩笑她抬槓,別理這種SB 4.自律,你以為大學課堂能學到多少?5.出國還是考研,盡早決定方向,並向之努力,越...

從面試中你收穫了什麼?

Geesi 感覺HR都是神。我前幾天遇到乙個hr,問我要最近一年流水,我說有上乙份工作時候的流水,最近半年沒上班。這大姐來了一句沒有收入嗎?我真想說關你什麼事兒啊 水水 曾經乙個面試官和我說過以下這番話 雖然我和你的接觸可能只有這次面試,你和我的經歷都十分重疊,作為乙個行業前輩,我想勸你,去做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