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余秋雨的散文《信客》?

時間 2021-05-09 08:47:05

1樓:列車

每次讀完《信客》我都會覺得至於嗎,就這一小截紅綢子就能推翻老信客千百次的翻山越嶺,守信相助嗎?真的至於嗎?那些委託人只能信客對他們有求必應,就不能讓別人佔一點便宜,這樣的人們嘴臉才是社會現實嗎?

2樓:Jarius

近代中國被撕裂為城市和鄉村兩個世界。城市是具像化的現代文明,農村則代表著民族的文化傳統。傳統為了儲存自身,不得已努力地朝現代文明靠攏。

這體現在微觀層面,便有了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謀生,而他們的親人則留守家園。在這種撕裂中,信客一職的重要性便凸顯出來。在通訊技術尚不發達的年代,分居兩個世界的人雖有親情和血緣為紐帶,卻是通過信客被真正聯絡起來、完成溝通的。

被撕裂在兩個世界的人分別浸潤在兩種不同的文明型別中,因而他們中間自然存在著種種矛盾衝突。有效地彌合差異,消解矛盾,強調文化傳統的統一性,便是信客最重要的任務。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共同一套書寫系統在跨域時空實現不同個體間溝通過程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也看到了真正要對不同生活方式表示寬容,對不同人生選擇表示理解的不易。

信客用自己的學識,用自己的同理心,用自己的任勞任怨、盡心盡職做到了這一點。通過他,從鄉村進入城市的務工者與鄉村完成了溝通,強化了血緣紐帶。城市的根藉此得以深深地扎入鄉村以及鄉村所承載的文化傳統之中。

在文章的最後,郵局的設立意味著城市和農村有了更為高效的互動方式。於是,在城鄉的互動中,信客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但他卻轉而站在另外乙個重要的位置上——教育——他要用自己的品格、閱歷,幫助人們實現歷史和現實的溝通,以及現實和未來的溝通。通過教育,他要告訴孩子們我們從何而來,從何而去。

3樓:城市森林小怪獸

信客,是農村與城市之間奔波的一條紐帶,連線著兩段親人之間的很多東西。大概,有親情,有思念,有傷感,也有快樂。我仍記得在外地上學時,收到家裡不遠千里寄來的包裹時,那份來自內心深處的喜悅和滿足。

那也是乙份期待,外鄉人期待回家,鄉人期待團聚。總而言之,余秋雨自己也是個信客,連線我們與另乙個精神的世界文化的世界。我想,這就是文化苦旅的真實含義吧~

4樓:DimLau

我讀到的版本不帶問題描述裡的第一章,直接是從「我家鄰村,有乙個信客」開始的。

感覺那樣更好些……

比如我就比較感慨,老信客一步走錯就讓自己無法自處。小信客的一次抉擇讓自己能善始善終。其實兩個人換位一下,大概同樣的事情都會做。只不過是機緣……

5樓:lying

好,怎麼好呢,

語言不那麼樸實

也不那麼炫技

又不那麼個性

敘事不那麼客觀

也不那麼遼遠

又不那麼含情

情節不那麼緊湊

也不那麼曲折

又不那麼突兀

一篇讀下來,時斷時續,卻不讓人生厭

不知道從哪兒開始不知道從哪兒結束

他彷彿是個故事他又不是個故事

信客,他是故事的記錄者,見證者,引發者

那個山里的信客叫余秋雨

如何快速學習余秋雨的散文文風?

月上江流 快速的學習,可能是有難度的,每個作家自有每個作家不同的風格,一味的強行模仿,不過是照貓畫虎。秋雨老師以前說過,讀書和走路沒有區別,路就是書。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積累,當然無法達到秋雨老師的水平,當然,同時,你可能還需要更廣闊的天地與視野。 千與千尋 不管是什麼樣的文學風格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余...

如何評價余秋雨老師?

八月未晚 惶談評價 就我個人而言,看過余秋雨老師的幾本書,例如 文化苦旅 中國文脈 中國文化課 行者無疆 等等。我覺得他是乙個有溫度的人,乙個個歷史人物在他的筆下顯得無比鮮活,就像跨過了千年與先賢對話一般。我是乙個文科生,但如果對歷史的了解僅限於課本,我可能會覺得歷史與我毫無關聯,中華的文化也似乎有...

如何評價余秋雨的《泥步修行》這本書?

六六六合 說實話,有點失望。以前一直很喜歡余秋雨的文章,但是看了幾頁 破惑 之後覺得心裡很不舒服。說著要淡泊名利,卻把所有成就都一一枚舉 說著要斷仇絕恨,卻把冒犯過他的人們一一枚舉。記得如此清楚,談何破惑呢?恐怕是在心裡暗暗發酵卻又在口頭粉飾吧?餘先生的文字依舊優美,哲思依舊珍貴,雞湯依舊好吃,但是...